來一場森林浴 ︳自我療癒之旅 ‧ 在一片綠中學習無所事事

物極,必反。在香港這個高速的城市中,從以前到現在,都是教育人要努力向上。愈來愈快速高壓的生活節奏,帶來的必然是向上的成果嗎?我們看數據說話。去年底有機構發布2024年度香港整體開心指數,香港個人開心指數創7年新低。該調查以年齡組別作區分,除了開心指數一直維持偏低的25至44歲人士外,35至44歲及55至64歲人士亦錄得較大跌幅,尤其後者不僅比去年差,更比2018年,新冠疫情前更差。而世界快樂報告中香港開心指數排名連續4年下跌,更有超過一半受訪者有中度至重度的抑鬱情緒症狀。

也不用看令人頭疼的數據,近年名人也紛紛站出來,告訴大家看起來生活風光的明星光環下,也是有一顆抑鬱或病了的心。除了藥物治療,原來有一樣更隨手可得的良藥在我們身邊:大自然。近年多了人重視大自然對身心的療癒作用,「森林浴」開始多人參與。原來香港這個石屎森林中,綠色的自然地帶也有不少適合作森林浴,暫且放下手機,在綠色森林中學習「無所事事」,清空一下疲憊的身心靈。

Text:蘇花 Photo:Ho Yin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Winnie Wong,Shinrin Yoku Hong Kong,遊沐

甚麼是森林浴?

「森林浴」(shinrin-yoku)本來是日本名詞,意思是讓自己沐浴在森林的氣氛之中。森林浴起源於八十年代的日本,當時日本城市生活發展急速,政府希望鼓勵國民接觸大自然,以減少城市生活對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最先提出森林浴概念的,是1982年時任日本林野廳長官秋山智英先生,並在長野縣舉辦了第一屆「國家森林浴大會」。

森林浴的理念深受日本的森林文明影響,強調人與自然的平等關係,鼓勵人們與自然和諧共處。這種人和自然的緊密關係,也常出現於宮崎駿的許多作品中,例如《風之谷》、《千與千尋》和《神隱少女》等。日本的森林療法專家上原巖教授提出了「森林療法」的概念,強調在森林中進行的休閒、休養及諮商等活動對身心健康的益處:「森林是由各種生物所組成的生命空間。森林療法的最大特色, 就是讓自己置身於這樣的生命空間裡,進行體感療法。」

森林浴的進行,是在嚮導的帶領下,在森林中進行一場悠然漫步。在嚮導的引導下,參加者打開自己的五感,跟森林中有形和無形的千萬物建立關係,以達到身心療癒的效果。

有科學證明,多花時間深度享受大自然,對身體有很多實在的好處,包括改善心情,降低血壓,減慢過快的心跳,有助降低血糖,減少壓力激素水平,增強免疫系統。

森林浴跟行山的分別?

如果行山(Hiking)是一場理性的策劃,森林浴(Shinrin-yoku)便是一場感性的即興發揮。行山通常會設有一個特定目標,路線較長,講求裝備和體力,參加者雖然置身郊野,在途上卻可能因為經常要急散步進行,而忽略了其中經過的路途上的特色植物和森林景觀,比較著眼「終點」的風景。而森林浴的目標就是「無目標」,沒有長途路線,參加者不用趕速度,不用急步走,甚至會被要求放慢腳步,透過漫步的時光,慢慢欣賞森林中的各種大小風景,以達到身心放鬆的目的。

森林浴會做甚麼?

森林浴最理想的進行方式,是在嚮導的帶領下進行,因為城市人很多時已習慣了緊張的城市速度,去到森林時會不自覺的急步,不自覺的設目標,不自覺的滑手機,沒法做到放鬆的真正目的。而森林浴的專業嚮導,則會替參加者做有如「保護網」的工作,在嚮導的引導下,放慢速度,忘記目標和時間,安心把自己交托給嚮導,全身投入森林浴之中。

森林浴通常進行的時間不長,短短的兩小時內的行程,讓參加者暫時放下緊張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放下智能手機,重新學習打開自己的感官,去接受自然的療癒。在森林漫步的過程中,嚮導會帶參加者重新學習「慢行」,當中每二十分鐘左右,便會進行一個分享時間,引導參加者開放五感去體驗森林,如在特定環境如溪河邊或草地上,聲音導航參加者閉目進行感官探索和分享,或抱樹或閉目探索。結束活動前嚮導會帶領參加者一場「茶之儀式」(Tea Ceremory),作為暫別大自然前的最後致敬,也是提醒大家充電完成,重回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