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來就是一棵古樹 周國賢、張國穎

創作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情。既沒有固定公式,也沒有必然的效果,更往往在過程中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這就如周國賢突然收到《第二時間》的邀請、音樂劇演員張國穎突然與偶像同台、導演譚孔文先生偶遇姜志名老師而萌生出劇本一樣,一切皆由緣份而起。本地音樂劇場《第二時間》從香港電影宣傳畫繪畫師姜志名(Jimmy)的一生出發,藉著他花盡光陰在畫版上的人生經歷,道出生活階段的轉換,而滲透出傳承的價值和重要性。不談出道,不談際遇辛酸,將著眼點放在每次經歷背後的情緒、體會和消化,由周國賢(Endy)和張國穎(Margaret)帶領大家展開回憶派對。

text.Carson Lin
photo.Oiyan Chan

由編劇及導演譚孔文,連結周國賢、本地音樂劇女神張國穎、填詞人小克,音樂劇場《第二時間》以Jimmy老師的人生為藍本,講述他經歷香港電影從八十年代的興盛到九十年代的衰落,其宣傳畫工藝因而沒落,輾轉投身演藝學院從事教職,透過身份的變化而悟出與別不同的人生觀點,並因為跟隨緣份的步伐,重新展開了另一趟人生藝術之旅。角色上,Endy飾演的Jimmy老師,與Margaret所飾演的姜志名師傅,二人既是師徒也是情侶的關係成為故事主軸。雖然劇本圍繞單一角色進行創作,但Endy和Margaret均一同預告故事的結構將不會是一般的人物故事,更多的卻是聚焦在Jimmy老師在不同人生轉折點的所感所受,試圖帶出故事背後的真締和思考。

Margaret分享,《第二時間》的誕生也如呼應著Jimmy老師的經歷一樣,都是自然而生。「來到演藝學院擔任老師,Jimmy因為一次機緣巧合遇上了導演,後來經過交談後,便發現他的生命裡原來充斥著不少故事,而且十分有趣亦富有意義,於是導演就取其經歷創作了這劇本。」她續說,即使劇場以一對戀人為中心,惟故事並非如一般的師父將功力傳授予徒弟,也不是描述一對戀人情約在餐廳繼而展開戀情的那種柔情蜜意,而是以抽象形式去說故事,Margaret解釋:「故事建構於Jimmy老師的成長過程,他人生裡每一站所學到的東西,或者一些對他很重要的人物,導演都將其幻化成另一個時空,讓Jimmy老師在該空間內與自己進行各種對話、思考,概念是很抽象的,但這亦都是譚導演的獨有手法。」對於這份劇本,兩位主角也不禁多番強調概念相當抽象,即使舞台劇演出經驗豐富的Margaret也表示「不易食」。

但正因為這種抽象和複雜性,令Endy和Margaret得到更深的體會。舞台劇經歷仍算尚淺的Endy,是繼2009年《我們的華星時代》後與譚導再續前緣,直言今次參與是相當「奢侈」:「因為我從未試過可以用上一年半時間開會,然後就著每個細節慢慢去培養、去萌芽,不論音樂又好、劇本又好,或者去認識Jimmy老師、每一位演員都好,令它不再流於表面的劇本對白,而是真正地生長出一些有機的感情出來。」他坦言,起初本以為只是參與音樂製作及監製的部分,但後來更接過劇本,甚至,即使經過長達一年半時間的討論,他仍然覺得有少少抽象,「但這就是好玩的地方,所以現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想太多,將我的所有都拋出來。」Margaret補充:「的確是抽象,情感也是豐富的,但對於我來說背後就是有這一種顏色的情感。」

抽象的音樂劇場或許富有實驗性,但對於一眾演員來說更似場考驗。Margaret指今次可以真實地接觸到藍本人物,從而飾演對方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經驗,而她最深刻的是Jimmy老師的一份「靜」:「可能畫畫的人,大多都是那麼靜。大家都在不斷吸收,其實Jimmy老師那種智慧就如一棵古樹。例如,究竟怎樣從他身上吸收?但同時他又會反問你很多問題,我覺得這種溝通上的交流,會令你很好奇:『他到底會怎樣去詮釋每條問題?』。」

大概因為都喜歡繪畫,Endy很理解Jimmy老師口中的那份「靜」,他形容每次下筆繪畫時都很享受那種靜謐,一種世界彷彿失去了時間流逝的感覺。他分享自己與老師有個很多直接對話,其中一次互相分享「白色恐懼」讓他有所啟發:「過去有段時間住在加拿大,情緒不太好,每天看著白茫茫的冰天雪地,其他人可能會覺得很浪漫,但對我來說就是個地獄,因為所有情緒都被無限放大。」輪到老師的故事,Endy憶述他引用以前因為考慮到畫板要重用,所以每次換上新畫之前,即使再美都好,他也必須狠狠地塗上一層又一層的白色去蓋過舊作,每一次都要重覆地抹去自己親手完成的作品。Endy指自己消化了好一陣子,沉澱過後得出:「其實,這就是人生。」

訪問裡,唯獨這條問題Endy和Margaret答得特別仔細,二人的你來我往也暫且停下來,似乎某程度受到Jimmy老師所影響。這也意味著二人準備好排練,正式進入角色。「我很喜歡,聽老師去說這些故仔,然後去反映出藝術背後的一些哲學。」Margaret說道。

成就出《第二時間》,有譚導、Jimmy老師、Endy和Margaret,不得不提的還有填詞人小克。以往的《塵世美》、《星塵》、《有時》等作品,到今次的《第二時間》,Endy坦言來到陌生的舞台,見到小克的出現令他安心得多。「每填完一份詞,他都會不斷再翻閱,改至四、五、六、七個版本,小如一隻字都足以令他很執著,因為他總是:『一隻細字都會令到成個畫面唔同咗㗎』。」Endy形容小克的囉嗦讓他放心,甚至令初次認識他的Margaret也有同感:「我感受到那種精簡;很精準地去踏出意義的那一種對自己很囉嗦。」就是這種執著,令整個劇本更加實在、有質感,Endy續說:「很感恩遠處一直有他在。」

今次參與,劇場的海報並非由Jimmy老師所繪畫,而是又小克一手包辦。Endy分享,譚導對於美學也相當執著,但當眼前的是複雜的媒介時,小克則妥善地處理了譚導腦中海量的資料、想法、意念。「其實兩人本身都很喜歡,那些很本土、很有舊情懷的事物,字語行間是感覺到那份熱誠。只是一個靠劇本、一個則靠文字和畫像,今次就好像找到大家的missing piece一樣。」Margaret與小克是初次合作,小克與譚導也是首次合作,Margaret不禁讚同:「其實當他做了那個插畫出來,我就覺得,他真的與導演很synchronized。」

其實,就連Margaret與導演都是第一次合作。在她眼中,譚導是個有趣的導演,而且很善良、很豐富,她認為觀眾需要抱著一個想要窺探他內心世界的心態,才可消化到他的作品。遇上小克,她直言:「縱然會覺得抽象,但其實當你看到歌詞的時候,又讓他遇上一個「只是畫三筆就給你看到一個世界」的人。」

創作本身就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正如Margaret所說:「我都覺得其實係個緣份。即是,每一個戲你遇上甚麼創作人,都是一份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