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BROKEN FINGERS:做品牌要對整個社會和行業有貢獻
2021-07-19
Yoma和Elyse相識於大學時期,Yoma修讀graphic design,Elyse則讀fine art,二人於大學時已成為情侶。自Yoma首次手造皮革背囊送給Elyse後,便漸漸愛上這門手藝,後來更一起創立品牌Broken Fingers。所有皮具由全人手縫製,不同於其他手造品牌,Broken Fingers的造工精緻得猶如高級皮具品牌。而背後的工匠,原來是一班來自庇護工場的殘弱人士。
TEXT Calvin Wong
PHOTO Bowy Chan
Yoma Y
Elyse E
為何創立Broken Fingers?
Y:2014年,我造了一個皮革背囊送給她,那是我的第一件手造皮具,後來才發覺自己對皮具感興趣。當年很流行手作市集,決定大膽試試,因此便創立品牌Broken Fingers。記得有天我們一起造皮具時,剛巧同一時間都扎到手指,又剛巧同一時間發送照片給對方,所以品牌名字就直接叫Broken Fingers吧。我本身讀平面設計,喜歡工整的東西,做皮具亦是,打孔和縫線是否整齊,會影響整體美感,其實我有點強迫症。
品牌的設計靈感來自哪裡?
Y:主要以簡約為主,不會有太多花俏的細節,所以大多是方形的設計。靈感主要來自於我送給她的第一個背囊,有點像日本小學生的背囊,之後的設計都是從那個背囊發展出來。
E:我們常常用到幾何圖形,我喜歡有結構性的設計。後來我有個主意,想將生活上喜歡的東西加入設計中,例如我喜歡biology,有個系列便是關於細胞。我喜歡畫畫,所以會負責拼色。我們分工合作,我主要負責概念和設計,她則負責紙樣。
分享一下皮具的製作工藝?
Y:我們從法國和意大利購入皮革,手袋皮革我們會加入皮芯,某些部分甚至有三至五塊皮革重疊,因為可以讓手袋更加立體和硬朗,但要視乎手袋的設計和形狀。我們所用的皮芯都是牛皮,將整塊皮革塗滿膠水後貼合。我喜歡用歐式菱斬打孔,歐式和日式的針步會有所不同,會呈波浪狀。打孔後便到人手縫線,這部分是最花時間的,但手縫一定比機縫更堅固。由於我們選用的是植鞣革,比較硬身,皮邊塗上封邊劑後就能封邊,我們不用皮邊油,因為用久了會脫落,難以修補。雖然封邊劑會磨損,但不會脫落,甚至會愈用愈滑。就像植鞣革一樣,會愈用愈深色,就是所謂的養皮。
製作皮具幾乎可用機器代替,為何仍堅持人手縫製?
E:做品牌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對整個社會或行業要有貢獻,希望香港的工藝可以承傳下去。如果想貪便宜,其實大陸工廠會更適合。
Y:我們與一個庇護工場合作,大眾對庇護工場的印象,大多都是包裝和貼紙,但我們的皮具全部都由他們人手製造的。在那之前,一直都是我們自己親手製造,但兩個人應付不了需求,所以嘗試找工廠合作。大概四年前,一個皮商介紹我們認識,這間庇護工場對皮藝很有熱誠,我們一拍即合。其實他們本身都略懂皮藝,因為他們有製作皮具售賣,希望不只是做包裝和貼紙,而能學習更高難度的工藝。庇護工場裡有自閉症和中度弱智等殘弱人士,有一位甚至失去一隻手臂,但他卻很擅長做紙樣,我們只需提供草圖,他便能設計出紙樣。有些則是盲人,但縫線卻很精準,原來他是靠感覺去縫線。我們視他們為大家庭,大家互相欣賞,而且理念也一樣。很幸運能找到這個團體,他們能發揮所長,無需拿取傷殘津貼,就能自力更生,這樣更加有意思。作為創作者,我們都有自己的執著,即使大眾分不出手工縫線和機器縫線,但每件作品都有我們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