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回顧展|楊導清單的電影十佳你都看過了嗎?

楊德昌為1980年代是「台灣新電影」中最具代表性、且最為國際矚目與認識的電影導演之一,他身處現代性進程下的變動時代,關注都會生活情狀及經驗,對普世價值的探問與省思引人反響。縱然作品題旨嚴肅,楊德昌的表現手法大膽、慧黠且具理性思辯,以其豐沛的創作能量與自成一格的影像語言帶來創新電影實踐,作品獲獎無數:《恐怖份子》(1986)獲第2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獲第28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原著劇本及第36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獨立時代》(1994)曾獲第31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麻將》(1996)獲第46屆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及第9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一一》(2000)則讓楊德昌一舉成為首位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臺灣影人。2007年他獲頒第44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一一》則名列英國電影協會(BFI)影史百大片單之中。

更多訪問:專訪 《本日公休》導演傅天余、監製吳念真 老派情感之必要

台北楊德昌回顧展 「一一重構:楊德昌」

在楊德昌逝世的16年後,我們有機會一次過回顧他締造的「生命經驗」。由台灣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共同策辦,楊德昌全球首個回顧展「一一重構:楊德昌」,將於7月22日至10月22日分別以影展與展覽同步於兩館進行。除了呈現歷來最齊全的楊德昌電影創作系列以及特別主題放映,同時以沉浸式展覽引領觀眾走進楊導的電影世界,在首度公開展示的文件與影音資料中,一同尋思其獨特的創作歷程。

本次將透過首度曝光的重要文獻與影音檔案,於北美館立體呈現楊導之電影創作脈絡:如從劇本之各個修訂版本、人物關係圖等,得以一窺其創作理路及對角色刻劃之著力;而分鏡圖、場記表等文件,以及劇組側拍紀錄,讓我們得以揣摩其於電影拍攝現場的工作樣態。除了執導影視作品,楊德昌曾編導過多部劇場作品,本次將展出《如果》、《成長季節》、《九哥與老七:九七狂想》,以及與香港劇團「進念.二十面體」合作《實驗莎士比亞:李爾王》之劇本、相關手稿與文件、演出錄影等。此外,楊導於建中時期即繪製大量連環漫畫,於其事業晚期亦投身動畫製作,多部Flash動畫、未完成動畫長片《追風》及《小朋友》之手繪稿都將展出。展覽奠基於楊導的精彩傳世之作,及較少被提及之創作,乃至尚未實踐的眾多計畫,以七個子題帶出其創作生涯的不同面向。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時間:2023年7月22日至10月22日
地點:影展 |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周一、二休館)  https://pse.is/52g9qs
展覽 | 台北市立美術館(周一休館)   https://www.tfam.museum/yiyiey

楊德昌電影十佳

此外也企劃特別主題,試圖從不同角度重現楊導的電影世界與創作思考:例如「楊德昌的十大電影」,即規劃放映其1992年應英國電影協會Sight and Sound雜誌邀請所推舉之影史十大佳片,包含啟發其以電影創作為職志、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的《Aguirre, der Zorn Gottes(阿奎爾,上帝的憤怒)》,以及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的《我的美國舅舅》、活地亞倫(Woody Allen)的《曼克頓》等;「特別放映」 選映由是枝裕和所拍攝,以楊導為主角的紀錄片《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與楊德昌》,以及對楊德昌別具意義的動畫電影《小飛俠阿童木》1960年版本,呼應其自幼對手塚治虫漫畫的喜愛與受到的啟發。 

【楊德昌的十大電影】

《阿奎爾,上帝的憤怒》Aguirre, der Zorn Gottes,韋納.荷索 Werner HERZOG,1972

《藍絲絨》Blue Velvet,大衛.林奇 David LYNCH,1986

《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史丹利寇比力克 Stanley KUBRICK,1971 

《八部半》8½,費德里柯.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1963

《浮雲》Floating Clouds,成瀨已喜男 Mikio NARUSE,1955

《曼克頓》Manhattan,活地亞倫 Woody ALLEN,1979

《我的美國舅舅》My American Uncle,亞倫.雷奈 Alain RESNAIS,1980

《鄉愁》Nostalgia,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1983

《切腹》Harakiri,小林正樹 Masaki KOBAYASHI,1962

《錢》L’Argent,羅拔.布列松 Robert BRESSON,1983

《金錢》L’Argent,馬賽.萊赫比耶 Marcel L’HERBIER,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