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 乘著文學通往平行世界

「昨天喝了河豚湯」,來自日本江戶時代前期的俳句家松尾芭蕉的作品。喝了河豚湯也死不去,命大如此必有後福,明天一定會好天。單是生存,或是死不去,在艱難之時已是值得向生命歌頌的美事。有段時間,作家米哈無法執筆,也思考文字在崩塌世界的意義,最近引用該俳句作新書名字,分享五十位作家面對殘酷世界的五十種回應。這段時間大家都辛苦了,要好好活下去。

text.陳菁

photo.Felix Lam Pui Fung

venue.Bleak House Books

如同廚師味蕾失靈,米哈有段時間無法寫出半顆字。「這時代大家還需要書嗎?文字好像失去了功能,那我還出書來幹嘛?」自稱為讀者型作者,寫書不為了展示知識淵博,反而是源於對某個領域的認知空白,於是去翻找相關著作,再把學習成果輯錄成書。首本小說集《餡餅盒子》,是源於他對敏感的不認識;散文集《讓希望催促自己趕路》,來自於對未來的不知所措;正在籌備的著作與記憶有關,於是最近看了好一堆科學理論和腦神經相關的書本,而最新推出的《昨天喝了河豚湯》,則在殘酷世界的壓迫中孕育而生。

王爾德、米蘭.昆德拉、芥川龍之介等,他們從殘酷中走過來的過程都在書裡,懷著心結的你,也許在讀到特定章節時,就獲得舒解和安慰。「安慰這個字不存在負面,也不是一種罪,而接受安慰毋需內疚。世界太苛刻,對我們已經夠壞了。」與其要一口氣由封面讀到封底,他鼓勵按書邊紅點隨機閱讀,嘗試找尋你需要的安慰。這些書本設計的小巧思,源自有次分手後的無力狀態,他以分手作為遲交稿的理由,追稿的前輩居然喚他翻找自己著作的某個頁數:「我也想成為能提供一個頁數的人!那不是答案,而是一個提示,有提示就有向前行的力量,而並非提供答案,純粹有答案即是畫上句號,這都是我從偵探小說裡學回來的。」


他推薦的讀物,包括Alice Munro的《相愛或是相守》,以及三島由紀夫的《不道德教育講座》。在難捱的日子,有兩類書籍得到他的偏愛,一是能暫時逃離現實,並進入另一個世界的人物傳記,看多了就像一秒拳王般能比人超前一秒,而另一種正是偵探小說:「它所帶來的慰藉是源於有公義,不一定在法庭上出現,但公義必然會得到彰顯。我常提醒自己,絕不能視不公義為正常。」一行接一行的掃視,一字接一字的吸取,米哈形容閱讀如冥思,亦如繪畫禪繞畫,加起來就成為一種視覺的圖樣。這段時間要如何選書嗎?世界如斯刻薄,那我們對自己、對選書也要寬容,除了要看得下,也要放得下:「是放下也不覺內疚的書,假若世界爛透,而你自覺是世界一部分,已存在一塊相當巨大愧疚,這情況在上年紀的人身上尤其明顯。」

有種書,把對時局的諷刺用黑色幽默或童話世界包裹著,束好後再流傳開去,它們叫作文學。有時甚至跨過無數的禁書時代,可否算是走罅的佼佼者?「從來呢,用來走罅的東西是不會明言的。文學可以在禁忌裡存活,只因曖昧。」曖昧最美,戀愛中如是,文學裡也如是。說出來就會被禁、會死、會掉進準則,準則裡就會有紅線,也有剔號和交叉。

又極端地,它同樣能成為第一波被禁的對象:「當極權要禁,是視乎人。若是要被禁的,你寫本食譜也會被禁。為何要用蕃茄,蕃喎,是外國貨。禁這回事,有時也有文學性,涉及創作和想像力。有時他居然說得通,你也覺得匪而所思。」身為作者,除了要在一堆禁止中當生還者,還要在擔心寫不出比社會更荒謬的狀態下,細想如何透過文學,為讀者帶來對未來的想像。對米哈而言,文學既是想像,也是真實。那個世界要不是想像出來的,便無法建構出另一個平行世界,最後也無法在現實世界搭建另一條出路。「文學創作出來的那個世界,功能上遠多於安慰,那是另一個現實,是真實存在。比如說夢境不真實,但試算算廿四小時裡,你在夢境中逗留多久?那是真實的生活,只是很多人以為清醒才算現實。」反正現實中難分虛實的多的是,不如搭建多個世界,逃走又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