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椅小情歌|專訪奧山由之:有時候矛盾的雙方合而為一,才能夠得出世界的真理。

繼弟弟奧山大史去年來港宣傳新作,今年輪到哥哥奧山由之受到亞洲電影大獎邀請,攜電影長片《長椅小情歌》來港。如果本身有留意日本攝影,大概早對奧山由之的大名趨之若鶩,當年他憑著拍攝寶礦力廣告聲名大噪,是日本當代最富代表性的新生代攝影師之一。今年他作為新人出現電影界,訪談間表現得內斂而寡言,似乎對電影導演的新身份尚未習慣;然而談到電影中的鏡頭設計,他的眼神變得閃閃發亮,興致勃勃地把一切娓娓道來——作為視覺畫面的專家,他巧妙地運用自身攝影師的特質,以作品呈現出自己獨特視點與味道。

text yui
photo Oiyan Chan
venue The Langham, Hong Kong 香港朗廷酒店 
special thanks Asian Film Awards Academy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

▮ 你是日本新生代最成功的攝影師之一,但在電影領域還算是新人。你認為這兩個身份最大的差別是甚麼?

其實我不太覺得拍照和拍電影有甚麼特別的不同。無論是擔任攝影師、拍攝廣告,還是作為導演去引導演員,我都不覺得它們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一直以來都是我持續在做的事情,所以沒有特別去思考兩個身份之間有甚麼不同。不過,對一個攝影師來說,是不是一定要對相機感興趣呢?我覺得自己反而更關注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想要呈現怎樣的畫面、如何表達一個人的存在,或者在拍攝比較抽象的內容時,該如何向觀者傳達想表現的東西?這些思考其實和拍電影非常相似。

▮ 《長椅小情歌》靈感來自你老家附近二子玉川的長椅,你在那裡有哪些記憶?

小時候常常和奶奶在那附近散步,也會和朋友坐在那張長椅上聊天、談心,有時候也會特意和家人一起去那裡坐一坐。

▮ 作品提到「便利消滅風景」的主題,你認為世界是否變化得太快?

東京當然是一個變化非常快速的地方。有時候,我們甚至想不起某些曾經很喜歡的地方的原貌與形態。但人類就是這樣的生物吧——當我們遇到新的事物,往往只能接受並習慣它。有些事物你曾熱愛,但不知不覺間它在心中的形象已經模糊,或者漸漸被遺忘了。我覺得這些現象很真實,也很悲傷,讓人感到寂寞。

▮ 你的弟弟奧山大史也是電影導演,兩人在創作上是各自獨立,還是會互相交換意見呢?

我和弟弟平時會一起吃飯,或者開車時交流一下想法。我們以前也合作拍過片,不過那已經是五、六年前的事了。最近這幾年比較少機會一起合作作品,但我們的關係很好,不太會吵架。

▮ 雖然團隊規模不大,但編劇、演員、攝影師、配樂等成員都非常優秀。你在選擇團隊時的原則是甚麼?

大部分的合作夥伴都是我一直以來有合作關係、已經建立起信任的人。不過編劇則是第一次合作。這次作品的主題是圍繞一張長椅,如果所有故事和關於這張長椅的內容都由我一個人來寫、一個人來想,就無法呈現出這張長椅的多面性,只會呈現了我個人的視角。所以我盡量找了一些不同風格的編劇,他們對這張長椅都有不同的看法,也能帶出它不同的魅力。我希望透過這些不同視點,描述出長椅這樣的多元性。

▮ 電影中運用不同的運鏡手法配合故事,場面調度和剪接都非常精簡直接,這是刻意為之的設計嗎?

首先談談第一篇和第五篇,它們分別是電影的開始和結束。我們想呈現出「長椅也是一個主角」的概念,所以採用了從後面拍攝長椅的方式。為甚麼從後面拍會讓長椅更像一個角色呢?因為當人坐在長椅上的時候,如果從前面拍攝,人會把椅子擋住。所以要把長椅拍得好看,一定要有人坐在上面,而我們從後面拍攝,這樣更能突顯長椅的存在感。編劇生方美久很擅長寫一些從背後鼓勵他人、溫柔地守護一個人的故事,她的作品大多具有這樣的特質,所以我們更想呈現出「從後觀看故事發展」的形象。

首兩篇各自描述一對情侶,但第一篇是比較正向、向前推進的故事,第二篇則一開始就講分手,相對負面。因此我們採用了與第一篇完全相反的拍攝方式。第一篇從情侶後面三米拍攝,第二篇則從情侶前面三米拍攝,或者從側面拍攝他們的對面,以畫面構圖與第一篇形成對比。

第三篇是整部電影中間的篇章。前兩篇都使用了非常傳統的構圖手法,而且我們一直是用固定鏡頭拍攝,所以其實還不太清楚這張長椅所在的具體環境、周圍的距離感。因此我想在第三章抽離出來,讓大家看清楚長椅的周圍,所以我們採取廣角鏡頭和手持拍攝的方式,360度不停地旋轉,感受到整體的環境。對於作品的理解來說,這樣節奏更好,也能讓觀眾真正明白發生了甚麼。

對不同的人來說,這張長椅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它是某人的爸爸或長椅。第四篇我想表達「視角」的概念,當我們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待事物,本來就會帶有不同的視點和角度。所以我們盡量採用新穎的角度來表現這件事——可能是從長椅的角度、從UFO的角度,甚至從製作鏡頭(making cam)的角度來看,那角度其實非常接近攝影師的視點。世界上沒有一個真正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那張長椅,而我特別想呈現出這種不穩定性。

第五篇則採用了和第一篇完全一樣的拍攝角度,但隨著故事中兩位主角的關係已經有所改變。所以你會發現他們坐在長椅上的距離變近了。即使同樣是單一的大鏡頭,第一篇中他們是各自獨立出現在畫面;但在第五篇中即使畫面聚焦在女孩,你也會看到男孩的肩膀進入畫面——特別想表達出他們的關係變得更加親近。

新作負責第四段故事的劇本,首次親自撰寫人物對白,有甚麼感受?

其實之前構思怎麼拍MV或廣告的時候,整個故事概念都由自己構思,僅從這一點來說和擔任編劇的差別不大。不過寫台詞確實是第一次,完成劇本後現在也有反省,有些台詞或許寫得太直白,好像直接把主題講了出來。

▮ 第四段故事是一場戲中戲,似乎也很符合你作為攝影師的身份特質——隨時變換角度「拍攝」。為甚麼會想構思這樣一個故事?

我一直以來都很想正面面對「矛盾」這個問題。世界有光便會有影,有A就一定有與之對立的B。但或者,有時候矛盾的雙方合而為一,才能夠得出世界的真理。而當中要數全世界最矛盾的,恐怕就是人類自己吧。有時候我們面對某些人、感受到某種矛盾情緒時,甚至會激發出自己從未想過的一面。一直以來,我都希望以一種包容矛盾的態度去看待事物。因此在這篇故事中,表達的是從不同角度看待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釋和觀點。而我認為這個世界並不存在唯一正確的答案,所以我不希望大家只講自己喜歡的故事,或者只用單一的角度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