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回家剪髮 李偉忠 Joe Li

 香港人很奇怪,既愛說情懷不老,但又怕老土守舊,正如以往愛把慢工細活掛在嘴邊,如今卻追求手起刀落。香港理髮店要求生,便要真正做到與時並進,從精緻服務的上海理髮﹑款式多樣的沙龍服務﹑十分鐘煥然一新的速剪潮流,到近日為了應付港府鐵腕清零而回家中剪髮的操作,能做到「周身刀,張張利」的,或許只有這間藏匿在藍田舊樓內的50年老店。 「只要開到口,不論是傳統還是流行的都可以給你做。」奧莉花髮廊師傅李偉忠(Joe Li)說,髮廊自開業以來都是兼容上海理髮與沙龍的模式,實行「有老有嫩」順潮而動的做法,即使如今獨自堅守,也會好好守護這份情懷。

text.Leon Lee
photo.Bowy Chan

 是家 也是理髮店

在啟田商場的對面,有著一座正在維修外牆的舊樓,從地下穿過鐵閘來到狹窄小巷,抬頭一看望到俗稱花柱的紅白藍旋轉光柱,便知啟田大廈內有著傳統的舊式「飛髮舖頭」。雖然是家用住宅,但隨著電梯門口打開,一道白光映入眼簾,在昏暗的樓層內印有「奧莉花」牌匾的燈箱格外亮眼,除了已經褪色的造型範圖外,上面還貼著服務收費早已「不合時宜」的價目表。「我們多年來明碼實價沒有太大變動,不像現時的髮型屋總愛強硬推銷。」Joe說:「我們髮廊相對特別,不止是包含上海理髮和美髮設計,同時也是家居與『樓上舖』的結合。因此客人要洗頭,其實會在店內經過我們起居飲食的地方,是實際意義的『回家』剪髮。」 問到當初為何會有這樣的構想,Joe說其實一家人包括雙親及兩位哥哥都是髮型師,爸爸雖然出身自傳統上海理髮店,但他也知道單一形式會流失各種客人,在那個年代要養家便要「乜都做」,而理髮又是長時間工作,因此為了方便家人團聚及節省成本,便決定合拼住宅和髮廊,讓大家能在工餘時間「回家休息」。 縱然店內的老闆多達4位,但營運上卻是絲毫沒有爭執,Joe憶述當年的生意很好,每個人客源都十分穩定,大家各自負責屬於自己的部分:「通常都按年紀分配,一些較年輕的客人由兄弟三人處理,而年紀老邁的或是特意指名的才由爸爸負責。許多時候客人都是一家大細舉家出動,便自然會分攤各自適合的客人。」

理髮精髓在於細心

時至今日,一家人齊整時光不再,舊式髮廊亦已經寡寡無幾,但這裡的顧客始終絡繹不絕,皆因髮廊並不只講求感情更看重技藝:「現時年輕人常說的『Barber頭』,說到底也是上海頭的一種,只不過稱呼和包裝上有分別。但這類新式理髮店普遍都用電鏟操作,因此出品的髮型「青位」會顯得十分工整,若然客人頭角處較方正,用電鏟便難以修飾頭形,真的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種剪法。」Joe又指,以前上海理髮所謂男士專用,不只是一種賣點和情懷,更多的是因為專注而起的耐心和細緻:「一些上了年紀的客人有時並不喜歡電子產品,亦可能會因為電鏟附帶的震動而感到不適,考慮到他們身體較後生脆弱,便會用傳統的鏟青剃刀來修剪;當然年輕人的喜好我們也重視,你看坐位旁邊有著各式各樣的髮蠟、捲髮棒和直髮夾等造型工具亦隨時待命,不論是梳整復古油頭還是現代髮型都沒有問題。剪髮要針對的不是性別,而是了解需要,這麼多年內我們都刻意維持著這種新舊式髮廊與家居混合的感覺,便是方便與客人叙舊,我認為這是一種理髮店的文化,也是我們為了延續上世紀港人生活態度所下的苦工。」

不要小看老古董

像早前疫情十分嚴重的時候,儘管還沒下令關閉,但許多人已經不敢出門剪髮。Joe雖然也怕遭受感染,不過顧念到一些客人的急切需要亦會帶他們回家剪髮:「不久前有位熟客帶了他的後輩過來,因為他們都是公務員必須定期整理髮型。起初他看到店內的風格和用具也不敢讓我修剪,不過後來他傳訊息給我,說不太相信能在這樣的老店剪出如此精細的髮型,甚至收費只有他以往光顧的一半,是自己有眼不識泰山。」 客人的說話,讓Joe意識到店舖門面的確有點陳舊:「我明白每個年代的後生仔總會追求最新最潮的事物,不是說港人貪新忘舊,我們曾經也時髦過,自然理解的。」不過他認為「舊」也有舊的必要,質感和價值並非用時間來衡量。「有人偏好新穎,自然有人鍾情懷舊,如果真的沒用的話早就被淘汰了。舉例說,店內的舊式理髮椅保留至今已經50多年,不止是散發著上世紀的復古韻味,更要有它在才能進行剃鬚服務;沿用舊時的器材亦非為了『念舊』,一個真正『高質的髮型』,剪裁固然要緊,但要為客人整理油頭,最理想的做法是用柔和微熱暖風慢慢吹捲,舊式風筒的風力和風嘴設計便最為適合。」至於風潮的轉變:「希望他們給予老店和小店更多的關注,不是快就代表好,也不能『照板煮碗』把髮型複製貼上,像下巴容易破損便得慢慢刮掉鬍子,不能草草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