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小說作者金宇澄專訪|香港是意味深長的鏡子 特別有城市味道
2024-08-14
獨上閣樓,最好是夜裡。《阿飛正傳》結尾,梁朝偉騎馬覓馬,英雄暗老,電燈下面數鈔票,數清一沓,放進西裝內袋,再數一沓,拿出一副撲克牌,捻開細看,再摸出一副。接下來梳頭,三七分頭,對鏡子梳齊,全身筆挺,骨子裡疏慢,最後,關燈。否極泰來,這半分鐘,是上海味道。
折錄自《繁花》小說
2012年,金宇澄長篇小說《繁花》出版,小說的開始,是王家衛導演的經典電影《阿飛正傳》的結尾,梁朝偉對鏡梳頭那一幕。那時,金宇澄仍未跟王家衛認識,這幕卻彷彿留下了其後兩人相遇的命中注定的伏線。當王家衛找上他,說要把小說改編成電視劇,這一切好像如此順理成章。《繁花》小說一出,本來已橫掃多個重要文學奬項,後來的《繁花》電視劇引爆的熱潮,尤如繁花二度怒放。
text: 蘇花
金宇澄十年前曾來過香港書展,今年他再度作書展嘉賓,就在《繁花》電視劇終於播出之後。2014年,他跟王家衛簽約《繁花》的電視劇版權。《阿飛正傳》結尾這一幕,金宇澄說那個閣樓跟上海老房子非常相像,像梁朝偉這種晝伏夜出的人物,也是大城市才有的人,他說他所知道的大城市的事,就是從這開始,他曾跟王家衛提過,他也沒有異議。金宇澄認為他的文學就是一個母本,提供給影視各種方式的演繹。他非常清楚每個人都是「借題發揮」,每個創作者都有自己的想法想表達,沒有人會完全還原的,就是「不同的瓶子裝同樣的酒」。他已調整思維接受每個形式的創作就是「新的生命」,就如《繁花》也有話劇版,話劇版是更沉重一點,更能表達小說版的「人生是多麼的尷尬」的主題。
至於王家衛的電視劇《繁花》對小說版做的改動不少,集中在其中一位主角阿寶90年代的故事為主,畫面的絢爛華美是其中一個特色。問到金宇澄若以打扮作為對《繁花》小說和電視劇的比喻,他表示這是「蠻難的事」,因為小說橫跨60至90年代,各種打扮混在一起,比較複雜;電視劇主要集中在1992、1993年間,給人的感覺直接、純粹、明快而有畫面感。對於王家衛的呈現的《繁花》,他表示滿意,更是「無論他拍成怎樣,他都是非常好」,畢竟他能做到把一個平面小說拍成一套遠至貴州大山中也有小姑娘小伙子拿著手機追看的電視劇,這個讓金宇澄特別佩服。
《繁花》是以改良版滬語寫成的小說,既要保持上海方言的語感,又要兼備讓普遍的讀者也能讀明白。金宇澄雖然是上海人,第一語言理應是上海話,但長久以來他寫作也用普通話思維,用上海話寫作,其實也是一件無意中開始的事。當時金宇澄無意發現了一個上海話的寫作網站,他便試試,才發現竟然是一個挑戰。自從開始適應用回上海話寫作,才終於明白自己以前寫作為什麼經常要反復修改,他發現用上海話去寫人物,更能表現生活的滋味。像小說中出場率非常高,也是出了圈的「不響」兩字,金宇澄表示這是上海人經常說的話,當他用上海話來寫作時,便經常跳出來,如果他用普通話思維去寫作,他一輩子也不可能會這麼想,寫出這兩個字。
提到《繁花》中,不論小說版和電視劇中也看得到的香港和上海的關係密切,王家衛曾說在製作電視劇繁花時,「在上海中看到香港」。金宇澄也說過,香港對上海來說,是「意味深長的鏡子」 。事實上,長久以來,香港和上海的關係也密不可分,像金宇澄本人也有姑媽從上海遷到香港居住至九十多歲便沒有回上海,而王家衛也跟《繁花》小說的主角阿寶一樣,一家人上海香港兩邊分開,這在他當年的艱難年代是很常見的事。對金宇澄來說,香港是原汁原味,他七年沒來香港,但他經過中上環一帶,看到大館,他仍然認為香港特別有城市味道。至於上海,在動盪時代裡,已經是被曝露打開,像一個拉開拉鏈,連裡子也給人看到的手袋。但城市有魅力的地方,在於打開之後又會癒合,在秘密被暴露的同時,又會產生新的秘密,直至最後,根本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或許因為這原因,金宇澄對大館的芒果樹那年多果子便會有人死又會有人升官的傳聞特別感興趣的原因?
一直以文字創作為主的金宇澄,因為在《繁花》首次出版期間親自了20幅插圖,意外地開展了全新的繪畫世界。由2017 至今,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香港、台北、新加坡舉辦多場個人畫展。 2023年,更出版個人畫冊《金宇澄:細節與現場》。金宇澄近日在香港的季豐沙龍也正有「繁花—金宇澄繪畫展」新個展,不論寫作還是繪畫,他還是堅持要以文學及美術為人提供不知道的事。金宇澄表示,為了寫小說收集素材,經常要做的是把別人的「負能量」照單全收,別人覺得痛苦的、尷尬的他都要,他形容長篇小說像「黑洞一樣,收集再多東西,放進去也都看不到」。假若寫的特別挑剔的,寫作過程就更是焦慮,一遍一遍的去看也傷眼睛。所以相對的,他覺得畫畫對他而言是更愉快健康的事,他更打趣說「美術家比較長壽」。儘管如此,金宇澄表示個人仍然是以文學創作為基本點,他是「跟文學脫不了關係」的,目前對畫畫方面,他是希望自己畫畫能更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