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果 談鬼片時 我們在談甚麼
2021-08-13
往年農曆七月(盂蘭節)堪稱「香港恐怖片」黃金檔,無論猛鬼、邪術或殭屍;驚慄、搞笑或情色,只要閣下夠薑,「乜鬼」都有得睇!是本地影壇一道異樣風光。惟現時創製及文化語景不同了,恐怖片處境亦起微妙變化。陳果執導的新片《鬼同你住》發佈預告後,網民熱議的可非鬼怪多驚嚇、場面多血腥,而是「香港法律亂咁改」、「地產霸權永不死」等諷刺時局的金句。「點解人恨睇鬼片?係一種心理鬥法。」陳果分析。隨現實比電影更匪夷所思,似乎齋講鬼,已經唔夠嚇!
text.Ko Cheung
photo.Bowy Chan
第一次「真・鬼片」
「撐本土」是近年影壇風向,當陳果的《鬼同你住》以「猛鬼凶宅+社會現象」作命題,借鬼諷今揭示香港樓價長年貴到「唔係人住,連鬼都愁」的荒謬,不期然引發影迷關注這位「社會觀察家」又將針貶何種時弊、探討何樣窘態。影片上映消息一出籠,官方文案及各大媒體更紛紛用上「繼《餃子》、《紅VAN》及《三夫》後,又一凶猛話題傑作」作對照,強調「恐怖」及「社會」兩大元素。
「所謂『恐怖』同『社會』好廣泛,若然細分兩者,層次好多元。」陳果相信「嚇人前,先要嚇到自己」,創作人必須搞清楚手上的主題、概念和素材,甚麼葫蘆賣甚麼藥,才可妥善設計角色,編排情節,推進情緒。「單講『恐怖片』好多類:求神問鬼、降頭邪術、殭屍喪屍、靈異怪事,甚至密室虐待,都可誘發人類內心的恐懼。若數個人作品,嚴格講《鬼同你住》是第一次開宗明義用『鬼』講故事。」
雖然1993年處女作《大鬧廣昌隆》及2013年《迷離夜.驚蟄》,早已涉獵鬼怪題材,但陳果視之蜻蜓點水。「《大鬧廣昌隆》係有鬼,但偏懸疑喜劇,講人鬼戀,不是嚇到人標尿的類型;《驚蟄》參與三分一章,拍鵝頸橋擺檔打小人,唔算講鬼;《餃子》媚姨用死胎煮水餃,都冇鬼。其他作品亦奇情居多,我覺得《鬼同你住》才算首部完整及真正的鬼片。」
談鬼,只因關懷人
何以陳果想踏上「鬼」途?緣於他對「(香港)人」的關心。自反修例運動以來,政局天翻地覆,民生問題不斷,某些題材再難開拍或吸引觀眾。「多口講句,以前香港最勁係拍警匪片,但家下仲可唔可以拍差佬係壞人(笑)?唔知。就算拍到,你想唔想睇?」他調皮說罷,回到「認真Mode」表示,緊接疫情爆發,政府數度頒佈「限聚令」,逼使業界暫停拍攝及關閉戲院逾年,台前幕後或失業或轉行,即使如今戲院有條件重啟、劇組陸續再起動,亦難以改善開支失衡等困局。
「眼見環境咁差、同行無啖好食,幾心噏。同老闆傾開新片,提議開部小製作,起碼製造些少就業機會。」他認為「鬼片」雖然盛景不再,但它曾與武俠片、功夫片及警匪片等,並列本地五大受歡迎片種,或許尚有再生空間。「出於『保育電影文化遺產』的心態,決定一試。」
鬼片褪色有原因
陳果解說「鬼片」褪色因由:「回歸後,大陸審查制度嚴厲,禁拍鬼片,合拍片不得不迴避。你想留香港拍鬼片?老闆驚難回本,不願大投資,變相少人想開戲,惡性循環。再者,世代不同,舊時太平、娛樂唔多,香港人想尋刺激,鍾意聽電台鬼故,像鄭保瑞的《恐怖熱線之大頭怪嬰》(2001)就是電台收到的坊間傳聞改編;有時成班o靚仔露營,又興夜晚圍埋講都市傳說,像東堤自殺幾猛鬼、某學校係亂葬崗;學生哥又會偷偷聚埋玩碟仙等,多機會接觸神怪嘢;但近十年,全城亂象、影業艱難,新一代電影人和觀眾更關心現實難題,助長人文關懷的影片盛行,鬼片市場相對萎縮。」
「萎縮」絕不代表群眾不再需要鬼片。「反之,生活愈壓抑,人愈要發洩,非正式觀察,香港女仔幾鍾意睇鬼片,不時睇到緊張,仲反過來向旁邊男仔抽水(笑),拉手臂、拍膊頭,驚吓、嗌吓,乜都好,總之渲洩情感。我估香港人餓鬼片好耐。」他亦對新生代抱期望。」
「新導演少拍鬼片,並非唔好奇,之前我在導演會教書同幾個後生傾鬼片,發現比起舊時的工業式導演,拍過多類型片好公式化,他們談神論鬼的視角更新鮮和有活力。雖則機緣問題,他們未開得成戲,但我幾期待。暫時,自問難得有資源和想法,就先行一步試水溫,唔敢誇口復興鬼片,只求盡力,如果做到成績,等老闆和業界覺得『都work吖』,或會多些人參與。」
鬼片非得個「驚」字
人到絕望時,驚都變其次,最緊要盡諗計求生存的態度,頗呼應《鬼同你住》的核心精神。電影的三條主線:地產經紀阿源(黃又南 飾)為求豐厚佣金,游說客戶購置凶宅,遭中產的高佬鬼(車保羅 飾)纏上;上流闊太鬼(邵音音 飾)跟四個女(魏秋樺、文雪兒、麥家琪、李麗珍 飾)不睦,死後還在爭別墅;市儈劏房業主阿祥(太保 飾)將唐樓劃成十多間出租謀利,惹來窮小鬼強仔搞對抗。
人設上,明顯針對「富人、中產、草根」及「老人、中年、孩童」等階層的狀況;眾人與鬼糾纏於「樓盤、別墅、劏房」等空間,不忍割捨、不甘相讓,又教人聯想,陳果向來喜以電影探討香港時政,如此佈局似在將各空間喻作「香港」,甚或回應新一輪移民潮下,有人不得已遠走、有人選擇留下來,跟非人性的事情,繼續鬥智鬥力,有的惡勢力則繼續侵略、作威作福⋯⋯引起「何以為家,家在何方」的忖思。
怎樣解讀《鬼同你住》,且待各人看戲後自定。陳果作為導演,只專注於有限資源下,跟團隊塑造獨特世界,給觀眾過癮娛樂。「古今中外,經典鬼片數之不盡,『恐怖』和『鬼』的定義,人人想像不同。譬如香港《陰陽路系列》嚇死你;但杜琪峯的《我左眼見到鬼》、關錦鵬的《胭脂扣》丁點不恐怖,仲感動到你喊,吖,又吹佢哋唔脹。」
「西片《Ghost》好浪漫、《The Others》講凶宅,但臨尾plot twist有宗教思辯;溫子仁《The Conjuring》場景格局精彩;至於個人最震撼觀影經驗,就係同楊凡、許鞍華幾條友睇《午夜凶鈴》,心諗拍咁多年戲,乜都見過,理應刀槍不入?點知貞子爬出井,造型、氣氛配音樂,嘩!頂!勁心寒!」
低成本亦有美學
各式鬼片體驗,使陳果思考怎樣拍出個性。「愈無錢,愈要創意。我重視故事,不想求其彈鬼出嚟嚇人,如今加入『社會議題』,不是純粹指向政治,而是想談民生、住屋等設身困局,引發觀眾感情和代入,感受『驚』的不同層次,甚至思考人生。好似『死』是甚麼?就是天下間最公道的事,不管長命、短命,終需一死;看人死後變鬼的執著,跟在生者的愛恨,可能又令你諗,怎樣跟親朋相處?一日未死,又點面對『生』?驚完,離場,有領悟。」
當多數人獵奇看鬼片,視為B片或Cult片,陳果堅持鬼片亦有另類美學,「不會因貨就價。今次『屋』都是主角,較難慳錢,多謝工作人員用心搵景和陳設,效果豐富;大家又花心思做道具,有一場,講o靚妹要食『腸狀恐怖嘢』,咁絕對唔會畀生腸,中毒咪大件事,大家於是整滷水腸,味道正常,但可能質感核突?人人叫阿妹咬,阿妹死都唔肯,我示範埋點咬,全場打氣,都唔濟(苦笑),諗返幾好笑。拍低成本鬼片,無疑時間和資源不足,想法未必全部可實踐,但同心去試,又幾開心。」
鬼陪你拍戲
電影的「鬼」講得多,好奇陳果現實可曾遇「鬼」,怎樣處理恐懼?「戲行人最常撞鬼,但我可能時運高又善良(笑),無直接撞過。最接近靈異一次,是拍于仁泰的《猛鬼佛跳牆》,有場講暴風雨夜,主角狄波拉拖住李麗珍和o靚妹離開別墅,當時阿妹奇怪地望住我和攝影師潘恆生,話周圍好多『人』圍住,好驚唔想拍。我同阿潘回頭睇,影都無個⋯⋯⋯我信小朋友天性敏銳,望到靈體,當場知瀨嘢,但燈打好、全場等roll,點好?阿潘狂唸心經,我無得驚咁多,硬住頭皮向『成班朋友』解釋:明白各位鍾意睇戲,我哋拍戲啫,有怪莫怪,最後總算拍完。從此行走江湖,本著一個宗旨——唔係害人,唔該借歪,明㗎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