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EN |《異形》電影系列回顧 關於進化論的輪迴

經典太空驚慄電影《異形》(Alien),今年迎來系列的誕生45周年,而最新的「異形」電影《異形:羅慕盧斯》(Alien:Romolus)看起來是《異形》世界觀的一次「始初回歸」,回歸為以血腥驚慄為主的電影,或暫不討論人類的起源…… 電影的最終預告片顯示,看來《異形:羅慕路斯》的導演Fede Álvarezc似乎借用自己舊作的大橋來執行《異形:羅慕盧斯》。儘管所有《異形》電影的情節各不相同,但核心仍是「一群人被困在一個孤立的地方,那裡他們遇到個異形(或多個異形,加S),很快會導致迎接可怕的死亡,直到某位(或少數倖存者)佔來上風。《異形:羅慕路斯》不僅遵循系列基本模式操作,或可能與導演在2016年拍攝的大熱作《禁室殺戮》(Don’t Breathe)情節大有相同:《異形:羅穆盧斯》預告片中的對話,暗示角色們要「非法侵入」和「入室盜竊」……咦?的確很似《禁室殺戮》。馬上回顧一下45年來《異形》電影的故事和發展。

text. 黃駿

驚慄太空困獸鬥始祖《異形》(ALIEN)1979年

《異形》(Alien)於1979年5月25日在美國上映,由Ridley Scott執導,應該是自1977年《星球大戰》(StarWars,後來在推出前傳三部曲後命名為第四集Episode IV A New Hope)面世以後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太空科幻作品,當中某些鏡頭的構圖、佈景及太空船的外觀,或多或少也受《星戰》影響。據聞,導演Ridley Scott在《星戰》出現前並不喜歡科幻,而即使《異形》真的因為《星戰》出現而受到創作上的影響,但Ridley Scott沒想過要將激光劍和原力放到太空的驚慄故事之中。

1979年,沒有CGI,所以電影中的製作和特效都以「真實」製作,特別是Nostromo這太空船,外觀就是使用小比例模型製作。就當時的電影和製作技術而言,顯然已是極大的成就,而當中不少特效技術甚至一直使用到今天。但不少喜愛《異形》或科幻電影的電影迷內心也有一個疑問,究竟Nostromo實際實景的製作規模感有多大才能反映這艘太空船的真實尺寸呢?

除了拍攝上的突破,《異形》較當時電影突出的肯定是它的主角–她是電影史上其中最突出的女性角色之一,由Sigourney Weaver飾演的Ripley,她不只是主導的女角色,也是電影中唯一「聰明」的角色。至少,當Kane受傷再回到船上時,身為觀眾,內心對讓他上船絕對是投反對票,而Ripley是唯一一個「同意」我們這想法的人。因此,觀眾就立即與她建立聯繫,是我們尊重並希望看到能生存下來的人。

說到《異形》是一場太空困獸鬥,電影整體的氛圍讓觀眾感到幽閉恐懼和隔離感,這方面的處理導演做得非常出色。當然,還有「主角」異形——太空船上盡是狹窄走廊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燈光設計,觀眾幾乎看不清任何東西,覺得異形會在任何角落彈出,亦成功營造電影史上最精采的Jump Scare場面。另一讓觀眾感到奇怪又難以名狀的就是往後在電影系列中成為關鍵的角色——人造人,特別在後來兩齣前傳電影中的David。導演對人造人的想像還延伸到他後來執導的Bladerunner(《銀翼殺手》,1982年)。最後,那就是貓。若你有看最近的電影《全謊位登月》(Fly Me To The Moon)你或明白一隻貓在故事中的作用,原來可以頗大。Ripley是聰明的,卻仍冒著生命危險去救這隻貓……無論如何,直到今天,這個點子的效果仍是很大。

科研與異形的大幅攀升 《異形續集》(ALIENS)1986年

因為某些爭拗,來得遲的《異形》續作,要原版電影七年後才面世。

Ridley Scott沒繼續執導電影,換來是兩年前憑《未來戰士》(The Terminator,1984年)一炮而紅的導演James Cameron。故事中,實際已經過去幾十年,Ripley一直處於凍眠狀態。當她最終被接走時,卻捲入了殖民地海軍陸戰隊的任務,他們將要調查他們失去聯繫的另一個星球上的因,懷疑有異形出現令所有人失蹤。由於Ripley與外星人有「交過手」的歷史,於是她加入了任務。過程中,她找到一個小女孩Newt;他們與這些生物戰鬥,最終與「異形女王」現身,Ripley也駕駛了經典的Exosuit戰鬥。

這電影在擴展世界觀和融入外星傳說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遵循Ripley的觀點。海軍陸戰隊和這項任務的一切,Ripley也在同步學習,這樣可以保持觀眾對故事發展了解的完整性,而不是讓他們在世界觀中迷失。Ripley由醒來到與Newt接觸,再伸展到她怎樣看待海軍陸戰隊員的粗俗和任性但卻隨時準備戰鬥的狀態等,就是電影前段的主力發展。關於殖民地發生了甚麼事的神秘感和懸念貫穿整個故事第二主線——任務緊張的氣氛,令整體感覺傾向某種孤立;海軍陸戰隊員感覺至少具有處理威脅的能力,但僅僅因為他們有武器在手……無論如何,異形,總是很可怕的存在。

觀眾在《異形續集》中同樣不會經常看到異形蹤影的電影,但是這電影絕對忠於「標題」,異形的數量仍是可以加S(後來到2010年的《鐵血戰士S》Predators就再玩這個把戲),不僅一隻異形,是很多隻異形,「人類」差點被這絕對數量淹沒,尤其是當觀眾看不到它們,場面變得非常可怕。《異形續集》絕對稱得上是恐怖系求生電影(Survival Movie)。

隨著系列/電影的推進,觀眾由原先對Riplay的了解不多,到通過她和Newt的關係,可以看出更多她的個性。在Ripley在上集與人造人的經歷後,這次結局向觀眾展示出上一部電影的「反向面」,即人造人可以忠於人類,而且,人類都並不盡是好人。而James Cameron的處理比《異形》高出一個檔次︰在懸念、人物、動作場面、特效都一樣,是極高水準的表現。

電影系列第三集通常慘不忍睹 《異形三集》(ALIEN 3)1992年

拍完續集,轉了班底,James Cameron竟然「功成身退」地退場。第三集製作下去, 竟然找來首執長片的David Fincher處理。來到第三部電影,正如其他不少系列電影的第三作一樣,通常也是災難性地差強人意,例如《變種特攻》、《未來戰士》、Sam Raimi版《蜘蛛俠》、《教父》…… 《異形三集》由驚慄太空困局變成…… 飛船墜毀在男性囚犯居住的星球上。Ripley被迫與這些不同種類的罪犯一起。沒有武器可以使用環境陷阱,這就是他們與異形的對抗。但Ripley不能就這樣殲滅異形,因為在她體內有著一隻「嬰兒異形女王」…… 和異形犬的出現(極為奇趣)……

上集鋪陳不錯的角色,例如和Ripley有不錯互動的小女孩Newt,今集,都因太空船意外全都死了……這是一種殺死上一部電影中角色最好和最重要的方法。先別盲目地跟前兩部相比,但也沒想到會這麼差。雖然,這電影的故事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扭橋轉折……這次向觀眾介紹這個監獄星球,然後,Ripley的逃生艙在那裡墜毀,開拓了一些可能性,也沒有大量的武器來對抗異形。

或許,導演David Fincher想透過這電影,讓觀眾窺探角色如何在這條路上踏出重要性的一步,而這電影無疑是系列到當時最暴力、最血腥的一部。這部電影對異形採取了不同的處理方法,觀眾可以清楚地地看到牠們,所以異形在畫面上帶來的恐懼已跟過往不同,展示了牠們對你所做的血腥暴力。對一些觀眾來說,這或是一種更有效的恐怖模式。

這次也沒有武器或電子陷阱來幫助主角們擊敗異形,確實為熟悉的公式添加變化,但這也是讓整個故事感覺缺乏發展方向。問題或不在David Fincher的身上,三部電影不完全製作出一種有凝聚力的三部曲。沒有一些更宏大的主故事正在發生。雖然結局相當不錯,但卻與《未來戰士續集》相似。資料顯示,一些計劃早期劇本的版本看來也不錯,甚至有一個版本有Michael Bien和Lance Henriksen回歸配音,在這個版本中,出現了兩個相互競爭的企業,試圖找一種將異形武器化的方法。這是《異形三集》的早期劇本之一。還有,這電影的剪接,據說初版可能更有趣,但現版本難以令觀眾有興趣二刷。

複製人之謎兼回歸求生電影套路 《異形4:浴火重生》(Alien: Resurrection)1997年

好了,來到系列第四集,Ripley在她死後200年,政府以Ripley留下的血液來「複製」她,連當時她體內有異形女王寶寶的狀態也一併複製做實驗,最終,製作到第八個Ripley複製人就成功。一群僱傭兵賣了一些「人」給政府做實驗,一些配合異形的不人道實驗…… 這個「複製Ripley 8號」和僱傭兵們必須團結起來才能在異形的襲擊中倖存下來。

這電影,基本上讓Ripley和異形混血而成為了「超人」,當時也顯得有點俗氣,並帶走了Ripley在系列中累積的親和力,在這部電影中她只是個奇怪的角色,不是真正Ellen Ripley令這電影感覺奇怪,就像他們需要一個理由讓Sigourney Weaver加入這部電影,但事實上,這故事不一定要有Ripley的存在。另外,不少觀眾也表示,電影中的世界觀並不像是《異形三集》之後的200年,看起來像是一段短時間後的世界也沒有人有異議。

但也不是一無是處,找來法國奇片《妙不可言》的法國導演Jean-Pierre Jeunet執導,故事和節奏至少比《異形三集》新奇有趣。通過這些僱傭兵的背景,將世界觀擴大一點,讓他們跟政府對抗也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幾乎每個人都得到了公平待遇(戲份沒有因由當紅的Winnoa Ryder而分薄了)。我們還可以看到異形之間的互動,這是電影的一個新方面,是個有趣的面向。

故事的最終發展,基本上,就是其中之一犧牲自己讓其他人逃脫。或許製作單位厭倦了這些電影都是在密閉空間裡發生的空間和船隻,雖然這也是為何到目前為止《異形》最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原因,因為其中很多恐慌和場面的設置其實是可以互換;《浴火重生》的亮點是視覺特效,若你看過導演舊作《妙不可言》就知會是怎麼一回事。特別是對於異形設定來說,他們真的想在這電影中「完善牠」。電影血腥場面不少,但沒不像《異形三集》那麼多,它有點像混合了原版《異形》和《異形三集》。而那個毀譽參半的「白人異形」也許整個系列中「可怕和噁心」又最具爭議性的異形設計。讓Ripley最終能回到地球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結局……這電影真的沒甚麼好討論,是一部相當「標準」的生存恐怖片。

工程師的殲滅行動 《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2012年

Ridley Scott回歸執導,《普羅米修斯》是《異形》的前傳故事,以一群科學家為中心前往一個陌生星球尋找「造物主」——應該說是「或許」是我們的創造者,被稱為工程師(Engineers)。一行人最終追溯到一個行星,一個非常接近《異形》電影中看到的行星,科學家們為此踏上這段旅程。

《普》最初被當作是「軟重啟」(Soft Reboot)電影系列看待,但結果,它卻是截然不同的重啟。

首先,《普》不依賴觀眾對系列的了解和追溯,甚至從以前電影中的故事及元素也不用太了解也能觀看。近年,系列重啟的玩法也大同小異,亦類似這種套路。但《異形》的「原裝」導演Ridley Scott回歸,這樣已令觀眾充滿期待。因為他的回歸,很多演員都想跟他合作,電影的演出陣容絕對鼎盛,從一線明星到當時沒有那麼大的演員(但有些現在已經紅起來),再到你不認識的演員都有……整體氣氛回歸到那種不安和幽閉恐懼式的經營,儘管,這次的事件都沒有全部發生在太空船上。更新更震撼的特效無疑增加了氣氛。這電影幾乎已是十年前的作品,但它感覺上或現在重看,也不像是十年前的作品。

這電影的主角不再是Ripley,也不像Ripley,而是演過原版《龍紋身的女孩》的Noomi Rapace飾演女主角Shaw,她任性而雄心勃勃,沒有當年Ripley一出場我們就覺得她聰明和要跟著她走的「引領感」。這設定幾乎是故意的,好讓觀眾對其餘的成員都感到有興趣,帶著武器來進行科學考察真的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 那就是有點像原片的反面。里普利是聰明而謹慎的人,其他人都是如此要麼是急切的,要麼只是順風順水,而在這部電影中,主角們急切而其他人都很謹慎,或者只是順風順水。

《普》即使是前傳,也可以只是「軟翻拍」而不是「軟重啟」。片頭的標題序列是對原版電影的致敬,但CharlizeTheron的角色Meredith Vickers確實某程度上複製Ripley;Michael Fassbender在這電影以不同方面去演繹他的角色大衛,這個角色實際上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支援「某人」,他似乎在掙扎理解情緒和人類的運作方式,但他也被人類惡劣地對待,以致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有合理化。

《異形》中,人造人是反派,但在《普》中觀眾一路觀影一路自行判斷應否給大衛貼上那種標籤,他是一個站在灰色地帶的角色。大衛的存在,在片中很多場面都拍得不真實地美,形成了一種鮮明對比——他跟其他角色就是不同。所有關於尋找創造者的主題,並沒有真正引起大衛的本身的共鳴,儘管他盡力對此感同身受。

但《普》的主要問題是一切發展得太快了,最終有點令人困惑,不太清楚在發生甚麼,也為之前幾部電影(但以故事發展來計卻是之後)添加了「規則」(主要是工程師的出現)以及一些曲折。似乎,《普》的前半部分經過深思熟慮,然後下半場只是向觀眾投擲大量資訊。在這部電影中,你確實得到了很多在《異形》中被問到的答案,比如工程師是第一部電影中的太空騎師等等。雖然,大部份觀眾看到大約一半後,覺得電影有點難消化,但仍然比《異形三集》和《異形 4:浴火重生》好得多,Ridley Scott重坐在導演椅子是明智之舉。

超脫的人類起源探討 《異形:聖約》( Alien: Covenant)2017年

這是《普羅米修斯》續作,但感覺也像一部獨立的《異形》電影…… 電影開端告訴觀眾,是他們上集很喜歡的Michael Fassbender,在上一部電影中飾演的人造人大衛,在這部電影中被賦予重戲份變成核心角色。當然,他容易成為整部電影最好看的部分。大衛是這部電影的核心,無論是大衛還是他的陰暗的Walter,雖然大衛不是上一部電影的反派,他更像是一個灰色地帶的角色。

《異形:聖約》的開端,隨著一名太空人員從冬眠狀態中醒來時,收到來自附近星球的傳輸。這支隊伍正在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來重啟文明,他們想弄清楚這個星球是否是能夠維持生命,就決定不妨檢查一下。降落星球後,看到實際上不是很安全,當他們被一張「熟悉」的面孔救下時,就開始了解真正發生在這星球的情況,亦了解為甚麼沒有人再在附近出現更明白為甚麼會這樣。

與《普》的主角不同D a n i e l s ( K a t h e r i n eWaterston 飾)實際上看起來更聰明,她與Ripley的特質非常相似,這可能是一個促成因素,就先看看她的髮型,看起來確實有點讓人想起系列的舊作:船員接到了一個來自遙遠星球的通訊,於是他們去調查…… 這與《異形》的情節非常相似,這電影或有意無意嘗試利用系列以前的成功元素來運作,由探險到揭開神秘面紗過程其實挺有趣,如果之前看過《普》,就會有線索可循,會注意到整部電影的細節;如果沒有看過,也可當作獨立故事來看。

歸根究底,Ridley Scott有關於人類的創造以及它對每個人的意義來個更沉重的主題探討,來自進化信仰和簡單的複雜的主題,通過對白使這電影從許多其他沒有靈魂只顧吸金的續集電影中脫穎而出。也許,觀眾也是在尋找與眾不同的電影,《聖約》在系列長遠又曲折的歷史中提供了新鮮感。

一種關於進化的輪迴……

《普羅米修斯》和《異形:聖約》增加了很多這個宇宙的不同層次,這些層次還不存在。有人會說這些電影不必要地使宇宙複雜化,但無論如何,有很多話要說。這兩部電影中出現的第一個值得注意的主題是進化。隨著介紹對於工程師來說,它打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蠕蟲罐頭。他們在創作中扮演甚麼角色的一切?他們是造就了人類,異形嗎?

根據Ridley Scott的說法,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工程師只是另一「人形生物」,他們散佈在宇宙中——因為,有另一種更高的「力量」創造了他們,也就這樣創造了我們(人類),這狀態就自然引入不同的文明和宗教的討論。真的有「至高力量」創造一切嗎?人類,作為「物種」進化而來,或者,工程師甚至可能異形本身,也是由某種更高的力量所創造。但是,人類與創造者見面的主題,都存在於《普羅米修斯》和《異形:聖約》兩齣電影之中。工程師可能實際上並沒有創造人類,但他們至少在發展「人類文明」方面發揮作用。《普羅米修斯》裡,因為工程師想要摧毀地球上的人類。但諷刺地,當工程師想要殺死人類,人類卻用自己「創造」進行反擊, 製造出像大衛這樣的人造人繼續「殺死」工程師;大衛原來是Xenomorphs出現的主要推手,人造人和他的意志主宰了人類甚至工程師的命運。《異形》系列回到Ridley Scott的死想世界,是一種關於進化的輪迴。高深,也許是《普羅米修斯》和《聖約》跟其他電影不一樣的地方。《異形:羅穆盧斯》之後,是《異形》的劇集出現…… 也許,由《異形:羅穆盧斯》起,它會回到一部科幻恐怖片的根源,或者,我們或會看到關於進化的更多生存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