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 COVER
    • DIGITAL COVER
    • INTERVIEW
  • SHOWBIZ
    • MOVIE
    • ART & CULTURE
    • MUSIC
  • FASHION
    • STORY
    • POV
    • STYLING
    • WATCH & JEWELLERY
  • LIFESTYLE
    • LEISURE & SPORTS
    • GADGET & AUTO
    • GAMES & ANIMATION
    • FOOD & BEVERAGE
    • DESIGN & ARCHITECTURE
  • GET
    • 20周年特刊
    • PRINT
    • E-BOOK
    • SUBSCRIPTION
LOGIN
  • 1
LOGIN
  • 1
  • PEOPLE
    • COVER
    • DIGITAL COVER
    • INTERVIEW
  • SHOWBIZ
    • MOVIE
    • ART & CULTURE
    • MUSIC
  • FASHION
    • STORY
    • POV
    • STYLING
    • WATCH & JEWELLERY
  • LIFESTYLE
    • LEISURE & SPORTS
    • GADGET & AUTO
    • GAMES & ANIMATION
    • FOOD & BEVERAGE
    • DESIGN & ARCHITECTURE
  • SHOP
    • 20周年特刊
    • PRINT
    • E-BOOK
    • SUBSCRIPTION
  • LEISURE & SPORTS / LIFESTYLE
    anemptytextFH
    【板類運動先鋒之四】Dylan Warren 探索山地滑板的自由邊界
    當滑板文化已經滲透至城巿的每一個角落,來自澳洲的山地滑板(Mountainboarding)好手Dylan Warren(@radicalface)卻選擇了另一個方向——離開石屎森林,走進荒野與岩地。 text Will Chan photo courtesy of the Interviewees 全地形滑板 當滑板文化已經滲透至城巿的每一個角落,來自澳洲的山地滑板(Mountainboarding)好手Dylan Warren(@radicalface)卻選擇了另一個方向——離開石屎森林,走進荒野與岩地。 作為全球最多人follow的山地滑板YouTuber之一,Dylan花了20年周遊世界,將這項結合滑板、滑雪板與登山元素的新興運動,推向更廣闊的視野。而作為專業的運動員和教練,他的最大目標是要讓山地滑板由地下文化變成主流運動。 在Dylan 12歲生日那天,一個朋友帶著一塊奇怪的滑板出現。他最初對此不以為然,直到朋友帶他到高爾夫球場草地試玩,「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山地滑板的魅力,我可以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感受到在大自然的懷抱裡自由滑行那種極速快感。」 山地滑板顧名思義,是能在泥地、碎石、草地,甚至柏油路上滑行的全地形滑板。它擁有比平地滑板更長更寬的板身、四個充氣大輪胎,以及固定雙腳的綁帶系統,其轉向靈活性接近普通滑板,而彈跳姿態則與滑雪板較為相似,所以是這兩種滑板的混合體。 「任何曾經接觸過其他板類運動的人,對於山地滑板都會很快上手。很多滑雪選手甚至會在夏季時借山地滑板來繼續訓練,藉此保持狀態。」 場地不設限 與平地滑板相比,山地滑板更加貼近大自然,場地亦不設限,無論是郊野斜坡,乃至任何城市地景,都能如履平地。對Dylan而言,山地滑板的最大魅力不僅是刺激與速度,而是可以讓他探索更多未知的地方。他最難忘的經歷之一,是在美國猶他州摩押(Moab)的紅岩地滑行。「那裡的地形像火星一樣,彎曲崎嶇又杳無人煙。在你左右兩邊就是幾百米深的懸崖,你會感嘆這塊滑板竟能把你帶到這裡。」 為了携著滑板探索更多未去過的地方,Dylan在2022年親手把一部退役救護車改裝成露營車,並讓它成為一所「移動工作室」。他從墨爾本一路開車穿越荒原,駛到澳洲的最北端,沿途舉辦滑板工作坊,教當地原住民孩子滑行。 Dylan創立了Australian Mountainboarders,至今培訓了數千名初學者。「山地滑板比很多人想像中容易得多,因為下面是柔軟的草地,而且板身比普通滑板寛闊和穩定。」他更提醒一般初學者毋須急於學習反板等特別技巧,「當你和同伴在黃昏的下坡路漫滑,已經是最美妙的時刻。」 這項運動設有年度的「山地滑板世界錦標賽」,主要於歐洲舉行,吸引來自英國、法國、巴西、日本等國家的好手參加。目前在澳洲雖仍屬小眾運動,但是在Dylan推動和倡議下,澳洲政府已開始興建更多的山地滑板公園。「澳洲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地形,只要參與者增多,我相信這項運動將會走向主流。」
  • LEISURE & SPORTS / LIFESTYLE
    anemptytextFH
    【板類運動先鋒之三】吳式滑板 滑板上的極速傳說
    以下是Thomas的自介:「我是Thomas aka 吳式滑板,現在是香港落山滑板代表隊成員,自2019年起在國際賽表現一直都是亞洲前三名。上年首次代表香港參加世錦賽,以第22和第26名完成兩個項目。」Thomas(@thom_hlss)與落山滑板(Downhill Skateboarding)的緣分,要從他最初迷上單板滑雪講起,只可惜在香港沒有機會下雪。某日朋友傳來一段影片,畫面中的玩家正駕馭滑板從山路俯衝而下,動作如滑雪般瀟灑。「我當時心想,這樣就算沒有雪也能踩板下山了,即是在香港也玩得到!」這份悸動推動他買了第一塊滑板,從那時起到今天已經是十餘載。 text Will Chan photo courtesy of the Interviewees WDSC – Erzincan – Turkiye – June 20-22 2025 Worl Downhill Skateboarding Championship. Photo: Simon Palfrader 在危險邊緣追求完美平衡的藝術 「尋找並了解自己的極限」是這項運動最核心的挑戰。Thomas形容,要在賽道中保持高速,必須以最精準的滑行及最有效的動作過彎。「減速太多,就無法進攻或防守對手;減速太少,就會直接衝進賽道旁的和稈草叢(場地保護)。」這種在危險邊緣追求完美平衡的藝術,正是落山滑板的精髓所在。 雖然賽場上免不了與其他選手較量,但Thomas認為落山滑板更多是與自己的對話。「每當在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我都會感到莫大的成功感。」他更分享自己最近在世界盃奧地利分站,成功以115km/h做出Toe side slide減速進入髮夾彎。可想而知,那種瞬間突破極限的感覺,實在難以言喻。 WDSC – Erzincan – Turkiye – June 20-22 2025 Worl Downhill Skateboarding Championship. Photo: Simon Palfrader  如《頭文字D》劇情般嚴謹的Protocol 目前活躍於這項運動的香港玩家人數約20至30人,出沒地點遍佈港九新界的山路。對於讓人最擔心的安全問題,Thomas詳細解釋他們的安全措施:「我們配有通訊系統,滑行時會有spotter在前方每3秒回報有沒有車輛上山,包括數量與顏色。每逢有車或者通訊中斷,我們就會保持在自己的路線緩慢下行,直到道路清空。」有了這套好像《頭文字D》劇情般嚴謹的protocol,讓他們在十多年來從未發生過碰撞事故。 不說不知,原來現任世界冠軍Harry Clarke正是在香港長大並開始接觸落山滑板,後來他更引領了Thomas等新手進入這個世界。「我們很想將這個責任傳承下去!」為此,Thomas與朋友共同創辦了長板工作室(@sbdwlongboards),透過組裝和調整滑板、舉辦板聚與教學,讓香港及周邊國家的板友更容易接觸與持續這項運動。 對於有興趣卻尚未敢嘗試的初學者,Thomas鼓勵道:「落山滑板的技術門檻其實不高,懂得用滑板代步就已足夠,絕對沒有大部分人想像那麼危險。」在香港更有適合初學者練習的新手村,即是未通車、寬闊且坡度平緩的道路。加上熱心指導的板友社群,都是讓你投入這項刺激運動的最佳助力。 下次在香港某山路上,當你聽見一種低沉又規律的滑行聲,那可能不是汽車或電單車,而是滑板手掠過彎角的急煞聲。
  • LEISURE & SPORTS / LIFESTYLE
    【板類運動先鋒之二】Autumn & Steven 二世古滑雪板物語
    在北海道二世古的滑雪場,雪的質感和山的輪廓每天都在改變,一對香港情侶教練Autumn(@autumninsnow)和Steven(@stevenonboard)卻在這裡找到他們的第二人生。他們在二世古的角色不只是單板滑雪(Snowboarding)教練,更用他們的自身經歷,向來訪的每一位滑雪愛好者展示這項板類運動的多樣魅力。 text Will Chan photo courtesy of the Interviewees 追逐能與大自然玩樂的職業 Autumn和Steven對於板上運動都是「一見鍾情」。Autumn因為在YouTube看到外國女生玩longboard,覺得又有型又刺激,試玩後即時愛上。後來她更大膽辭職到歐洲考取單板滑雪教練資格,追逐能夠與大自然玩樂的職業和生活;Steven因為借玩朋友的滑板而愛上它的速度感,之後跟隨Autumn涉足雪山,發現單板滑雪同樣玩法多端、速度刺激,更喜歡雪場的日常氛圍,於是便決心成為全職滑雪教練。 香港人要出外旅行才能真正登山滑雪,練習頻率自然遠不如居住在雪場周邊的外國人。不過,自2022年北京冬奧後,中港兩地積極推廣冬季運動,鄰近設施與資源愈來愈多,令這項冬季運動開始在香港爆發式普及,無論是短線滑雪之旅,還是室內滑雪場(如深圳或香港的dry slope),都讓新手有更多選擇。 但Autumn和Steven不忘強調,天然滑雪場的自然地形和天氣變化與室內滑雪場截然不同,其滑行樂趣也難以取代。不過,在出發往外地滑雪前,的確可以先在室內滑雪場熱身。而在沒有雪的季節,他們也鼓勵大家進行off-season training,包括健身、體操、dry slope等,待重返雪地即可進步得更快。 如何挑戰極限又不受傷 畢竟要駕馭滑雪板不比平地上的四輪滑板般容易,其最大難題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如何挑戰極限又不受傷,當中需要非常細緻的心理管理。Steven分享道,「有些花式或地形太難又不好玩,就會果斷放棄;但對於值得挑戰的動作,即使反覆練習千次,也不會覺得厭倦。」到了成功那一刻,所獲得的滿足感便會超越任何獎牌或者賽果。 他們在這項運動中曾獲得了不少美好的回憶,比如Autumn曾以教練的身份與家人共同滑雪,當Steven第一次在粉雪上漂浮時,感受更極之難忘。這些與親友、隊友的共同體驗,後來都成為了他們人生中最溫暖的片段。試過有香港知名藝人成為了他們的學生,沿途上不斷被粉絲要求拍照和攀談,以致趕不上行程和進度,也屬於獨特而有趣的經驗。 Autumn和Steven寄語所有猶豫中的新手:「想做就去做,the best moment is now!每個人滑雪的路途都是獨一無二,最緊要自己鍾意和享受整個過程。」對他們而言,現在下一個目標是拍下更多有型的相片和短片,記錄每一個板上的瞬間。 
  • LEISURE & SPORTS / LIFESTYLE
    【板類運動先鋒之一】 何允輝 揭開滑浪風翼的速度美學
    滑浪風翼(Wing Foil)由風力推動充氣風翼,結合水上滑板及水翼,讓板手可以升起離開水面,御風滑翔。比起傳統滑浪風帆運動,滑浪風翼的器材更輕盈,風翼與滑板分離,需要板手具備更強的核心肌肉、平衡感及心肺持久力。「風翼運動最困難和最具挑戰性的地方是平衡,因為剛開始學的時候,還要兼顧手上的風翼以及風向,但是一旦成功令板離開水面,便可體會到暢快的速度感。」 text Will Chan photo courtesy of the Interviewees 動作瀟灑 速度感強烈 何允輝 (@kikkfeek) 自2012年起代表滑浪風帆香港代表隊征戰世界舞台,曾於2018年耶加達亞運會摘得銀牌。疫情期間,他困於無法出海進行滑浪風帆訓練,看見別人在沙灘上舞動風翼,馬上被這種嶄新的水上運動吸引。「風翼動作瀟灑,速度感強烈,令我深深著迷。」今年退役後,他便全身投入這項運動,並一舉奪得亞洲冠軍,再次刷新港隊紀錄。 風翼運動在香港剛剛起步,但憑輕巧的器材,即使在低風速下也能練習,比滑浪風帆更適合本地風勢變化多端的地理環境。但何允輝認為,風翼未必會取代風帆,「每個項目都有其獨特性,我自己也是從滑浪風帆中長大,所以我期望兩項運動都可以在香港及世界順利發展」。 對大自然的敬畏 風翼運動比賽節奏極快,每位選手都要用最高速度線路角逐,技術上要兼顧板身、風翼,與環境判斷。對運動員來說,更重要是強大的專注力,以及對大自然的敬畏。例如在荷蘭小島Texel一役,面對沙灘上的大浪,以及極長的淺水區域,何允輝幾乎耗盡體力才避免擱淺離開海邊,最終順利完成比賽。「那一刻我感受到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渺小,但也是最難忘的回憶」。 何允輝坦言,運動中最大的成功感反而不是奪獎的一刻,而是很多零零碎碎的運動時光,例如前述在荷蘭小島橫風橫浪的環境下成功出海比賽,還有曾經用風翼器材以最快時間圍繞港島一圈,此外,在瑞士漂亮的雪山以及極度寒冷的環境下比賽,這些挑戰對他來說也是滿載著成功感。 未來,何允輝希望在世界錦標賽中爭取前十名位置,並且努力令自己維持更好的競爭力,至於有沒有機會突破過去在滑浪風帆的成就,他沒有想太多,因為這樣反而會為自己添加更多的壓力。 從領獎台上的榮耀時刻,到成功以最佳時間環繞港島、在瑞士雪山極寒環境下比賽,這些零碎而獨特的體驗,構成了他對「成功感」的全新理解。對何允輝而言,風翼不只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與自我、自然對話的生活方式。
  • FOOD & BEVERAGE / LIFESTYLE
    Highland Park經典系列時尚升級 56年威士忌極致罕有 聯乘米芝蓮3星名廚開創品酒新體驗
    高年份威士忌,往往令人垂涎欲滴。傳奇蘇格蘭威士忌品牌Highland Park,隆重推出有史以來最陳年稀有的威士忌佳釀「Highland Park 56年」,全球限量170支,價值超過41萬港元,早前在剛完結的「2025香港美酒佳餚巡禮」(WINE & DINE 2025)展出,成為全場之冠,極致罕有。品牌更與世界級名廚聯乘,攜手推出創新威士忌臻品「Between You and I」,以及為12、15及18年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系列,注入摩登時尚氣息,升級換上全新包裝,可說新舊兼行,開創另類品酒新體驗。 先說「稀世珍品之巔」Highland Park 56年威士忌,甄選自1968年極品窖藏中的唯一一桶酒液,其層次豐富鮮明,風格隨時間流轉愈發醇厚。」酒體散發著茉莉及苦橙皮的香氣,伴隨著石楠花泥煤的餘韻,令這款頂級珍稀酒款更顯高雅迷人,極具收藏價值。此酒全球限量170瓶,其中香港現時只獲配售一瓶,極致罕有。 Highland Park 56年 – 建議零售價港幣 413,000元 Highland Park標誌性的石楠花泥煤煙燻風味在此酒中閃耀綻放,卻沒有一般高年份威士忌預期中強烈的木質感。 釀酒大師Gordon Motion 有著如此珍罕的酒液,酒瓶亦經過精心設計。酒瓶與絕美木盒由玻璃藝術大師Michael Rudak及木匠大師John Galvin設計,靈感源自世界文化遺產斯丹尼斯立石 (Standing Stones of Stenness),抽象地演繹了人類文明印記。 Between You and I — Björn Frantzén聯乘限量版 – 建議零售價港幣1,390元 這款威士忌就像一場穿梭於記憶、風味與地域的對話。 名廚Björn Frantzén 另一邊廂,Highland Park亦推出「Between You and I — Björn Frantzén 聯乘限量版」16年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品牌與坐擁三間米芝蓮三星餐廳的星級名廚Björn Frantzén聯手打造,顛覆品酒傳統,沒有提供品酒筆記,反而邀請一眾飲家細味其層次豐富的風味,並探索當中所喚起的個人回憶與情感。此款威士忌在Highland Park首次選用的瑞典原橡木桶、歐洲及美國雪莉橡木桶,以及波本桶中熟成16年,口感極致順滑,層次醉人,而包裝更由名廚Frantzén親自設計,其靈感源自他對藝術的熱愛,以噴漆藝術完美展現威士忌的鮮明態度與自信。 至於Highland Park最常見的12、15及18年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系列,亦升級換上全新包裝,設計以「Different by Nature」為品牌核心理念,靈感源自原產地的壯麗自然風光與無畏創新精神,完美融合傳統與現代,標誌著酒廠的嶄新篇章。新包裝設計鮮明,展現奧克尼群島獨特的光影韻律,色調明快清新;酒標上點綴的石楠花,呼應威士忌的獨特芳香。細膩的木紋設計,致敬品牌頂級雪莉橡木桶的卓越工藝;瓶身造型更見優雅,讓酒液自然流露由橡木桶賦予的珍稀色澤。新穎瓶盒採用100%可回收環保紙材,彰顯品牌對可持續發展的堅持,瓶身刻上「Product of Orkney」標誌,彰顯其傲然不凡的產地。
  • FOOD & BEVERAGE / LIFESTYLE
    擺花街餐廳LALA化身中環人「第二個飯廳」 全新推出午市套餐帶來每日驚喜
    香港餐飲界近年可說兩極,這邊廂有餐廳捱不住結業,那邊廂又有些門外大排長龍。位於中環擺花街的LALA自今年初開業以來,火速成為區內最受矚目的法式餐飲熱點,即日起更推出全新午市套餐,更加入每日限定菜式不同滋味,注入源源不絕的新鮮感。 LALA由米芝蓮星級主廚Franckelie Laloum與資深酒店及餐飲管理人Michael Larkin聯手主理,以精緻而不失親切的風格,帶來獨特的法式餐飲體驗。他們聽到不少客人反映,覺得LALA就像他們的第二個飯廳,喜歡看見菜單上每日都有驚喜,又希望能一直吃到熟悉且喜愛的味道,有見及此引入全新午市套餐,並安排露台由中午起開放,讓大家投入悠閒自在的氛圍當中。 LALA將一系列主廚招牌菜式呈現於午市套餐之中,包括蒜香香芹田雞腿、法式酥皮肉批及味噌芥末牛肉他他等。為了保持新鮮感,更加入每日限定菜式,讓熟客每日皆有新驚喜,保留他們熟悉的最愛。筆者當日就品嚐到兩款精選前菜,分別是法國軟芝士Camembert Salad及柑橘醃製油甘魚Hamachi 2.0,而兩款是日主菜則是選用新西蘭羊肩的Moroccan Lamb Stew,以及用Gruyère芝士烘焗製成的Macaroni。 除了全新午市套餐外,LALA的單點菜式亦持續更新,繼續展現法式餐飲的傳統與創新交融。新推出的菜式包括:北海道帶子雲吞配羅勒薑牛油、捕捉秋季氣息的栗子雜菌濃湯、大西洋石斑魚配搭法式香草醬,以及香橙味噌苦白菜。同時,備受好評的菜式如北海道帶子雲吞配羅勒薑牛油、紅酒燴和牛面頰、炭燒豬扒配「巴黎—香港」醬汁等亦繼續供應。適合共享的風乾火腿拼盤,更應客人要求新增精選芝士,令體驗更加豐盛。 LALA地址:中環擺花街29號地舖電話:2506 0990 / 5200 3915網址:lalahk.co
  • PEOPLE
    • COVER
    • DIGITAL COVER
    • INTERVIEW
  • SHOWBIZ
    • MOVIE
    • ART & CULTURE
    • MUSIC
  • FASHION
    • STORY
    • POV
    • STYLING
    • WATCH & JEWELLERY
  • LIFESTYLE
    • LEISURE & SPORTS
    • GADGET & AUTO
    • GAMES & ANIMATION
    • FOOD & BEVERAGE
    • DESIGN & ARCHITECTURE
  • SHOP
    • 20周年特刊
    • PRINT
    • E-BOOK
    • SUBSCRIPTION
  • 私隱政策聲明
  • 使用條款
  • 版權告示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