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透視》影評:我們與外地新移民的仇恨距離

羅馬尼亞電影對香港觀眾相對陌生,多年前看過《4月3周2日 - 墮胎日記》念念不忘,《仇恨透視》最近上映,再次想看羅馬尼亞電影,卻有難得的驚喜,至少要佩服百老匯電影中心的勇氣。《仇恨透視》故事主軸圍繞著外地勞工,也牽涉宗教、種族、人權、動物權益、移民等道德問題。男主角為了生計,離開羅馬尼亞的家鄉到德國屠場打工,後來受到言語侮辱而出手傷人,被逼潛逃回到家鄉森林小鎮。

重回家鄉的男主角,沒受到家人的熱情對待,妻子冷漠、兒子行為古怪而軟弱、父親病重,因此感情投放在麵包廠擔任主管的舊愛。偏偏麵包廠久久請不到當地人要引入外勞,小鎮居民卻討厭雖無過犯但感覺面目可憎兼雙手污糟的斯里蘭卡人(泛指所有外勞),總之就不想有外地人來到小鎮,擔心缺口一開,後患無窮。

電影上半部分圍繞男主角潛逃家鄉小鎮後,眾人與他的互動及感情延續,從他對兒子的教導下,可透視他是個怎樣的父親,身處怎樣的森林小鎮;進入電影下半部分,麵包廠引入外勞後引起整個小鎮的反抗,以至遭到人身傷害的襲擊行動,可見居民的嚴重排他仇外情緒,繼而進入電影宣傳的重點——17分鐘的一鏡激辯。

老老實實,17分鐘的長鏡頭只是定鏡,沒有任何鏡頭調度,但26個演員在教堂裡舉行的居民大會輪流發言,的確是一道照妖鏡。電影一直平靜地帶出外勞並無過錯,面對襲擊也沒甚反抗,讓觀眾看著一個個小鎮居民驟變成奸角,自私自利地為了自身感覺而激烈排外,並用投票方式而無理踢走外來者,以民主掩蓋道德。同時那些奸角並非惡形惡相,而是坐在你我身邊,甚至生活在同一小鎮空間下的隔離鄰舍,轉眼間可能戴上面具就會為保利益而襲擊他人。

這場長鏡頭激辯,最重要帶出的是,小鎮居民無視問題癥結,大多居民其實寧願拿取救濟金而不工作,麵包廠請不到本地人才引入外勞,如最後麵包廠沒人開工而倒閉,居民吃不到麵包又會如何⋯⋯百老匯電影中心引入《仇恨透視》,絕對是大膽之舉。小鎮居民就如香港人,本來住在明媚平靜的家園,沒有人希望性情大變而激動反抗,就是感到生活或許將有大變化,才決定群起站起來抗爭,眼前的外勞可能真的無辜,卻擔心終有一日只要其中一人作惡,隨即恨錯難返,所以寧枉勿縱,有殺錯無放過,先做醜人也不想別人有可能負我傷害我。人性惡疾,就是這樣矛盾。

最矛盾是,導演將男主角放在這個兩難之處。他本來就是離鄉別井到外地打工的外勞,因為被言語侮辱才出手而回鄉,但家鄉小鎮卻遇上同樣問題,只是角色一轉,被逼害者變成逼害者,男主角卻沒有站在任何一邊,一心只希望獲得麵包廠舊愛的熱情寵愛,但他們在夜晚肉帛相見卻說不出一句打從心底的「我愛你」,而另一邊廂還有婚約的老婆,卻將一切看在眼內。

同樣地,舊愛是講求人權的麵包廠主管,大條道理站在道德高地,認為人權理應是普世價值,她卻公然違反道德搞婚外情,最後更在另一任職於國際保育組織的男人面前裸體更衣。每個人每個角色都有矛盾衝突,都站在鋼線之上,世上難有絕對的好人,到最後結局更留有一大疑團。是人不是人,是熊不是熊?透過小鎮上的野熊,既是人類的恐懼,也是人類的面具,或許只有最沒人理會的小孩子,最能看清世界,甚至有預言的能力。

說到尾,電影原來改編自十多年前的真人真事,發生於一個羅馬尼亞邊境小鎮的外勞悲劇。原來羅馬尼亞的種族更為複雜,當地既有羅馬尼亞裔,又有匈牙利裔,亦有德國裔,還有吉卜賽人的憂慮等等,周邊更有毫不講理的野生動物。歷史往往在重複,往往都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法。

電影原文片名《R.M.N》取自羅馬尼亞語「核磁共振顯影」的縮寫,最後階段男主角拿著老父的檢查顯影圖片,就像從一件件排外事件裡,揭示當前歐洲移民潮甚至全球移民大勢的殘酷現實,卻沒有真正的結局,也不可能知道當中的所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