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寨之圍城》導演鄭保瑞專訪|城寨既是瀟灑也是面臨消失

《九龍城寨》拍成電影,尋尋覓覓之下,落在出爐金像獎最佳導演鄭保瑞的手上,彷彿由他來執導,是今時今日最適合不過的導演。鄭保瑞沒入過城寨,坦言之前聽過《九龍城寨》小說及漫畫卻未看過,但他的團隊卻有辦法,將九龍城寨的命運,寓意為當今的香港,城寨是一個讓人喘一口氣的地方,當中難得地有份瀟灑,但那份瀟灑的背後,終歸會面臨消失的命運。

text.Nic Wong|photo.Kit Chan

要令城寨變得立體

監製莊澄苦尋導演不果,直至幾年前找到了鄭保瑞拍《九龍城寨之圍城》,起初瑞導不敢答應,心大心細。「要重新建造一個城寨出來,我的團隊雖有衝動,但的確不知怎樣做,那時還未有劇本,但我早已估計八成劇情都要在城寨上演。」重點還是場景,鄭保瑞有信心城寨能夠「重建」,繼續沿用《智齒》等前作的美術團隊,他就決定開拍。

鄭保瑞與美術團隊同樣從《City of Darkness》中取經,盡量跟從場景。「我們很早已提到,不想只重現一條街,而是三維看到這個景,目的是如何能夠令城寨變得立體。因此每個地方都有搭景拍攝,例如巷仔、樓梯、穿插的位置,就連搭建飛髮舖,都不能只有窒內,還有室外的位置,角色們如何走出走入,穿梭不同大廈,因此變成一件很具體的事。」

反之改編方面,鄭保瑞不太擔心,近作《智齒》或《西遊記》系列都有做過。「我自己改編的角度,並非完全將小說或漫畫的東西影像化,當別人已做了,影像化沒大意思,電影版該有屬於自己的味道。」他表示電影有不同特性,不能太抽離,否則觀眾難以投入,於是他決定用寫實及年代感來讓觀眾融入世界。他將電影版的時代背景,設定於1983、84年,正值中英聯合聲明簽訂之時,明顯想將城寨與香港的命運拉上重要關係,比小說版的1988、89年來得更早。

電影改編原著小說,當中最大改動莫過於將主角陳洛軍變成偷渡來港的難民,以外來者的身份進入城寨這個世界。「漫畫有很多期數可以慢慢發揮,但電影只有兩小時,落注買在那裡,於是我就聚焦四個年輕人的兄弟情,他們經歷甚麼、建立甚麼,並寫出這個年代。那兩年是關乎香港的命運、城寨的命運,也是陳洛軍的命運,彼此扣連起來。」

喘一口氣的地方

鄭保瑞與漫畫版作者司徒劍僑聊天,對方選擇模糊了年代,放手處理漫畫化人物,電影版則希望用「年代」成為一把尺來定調。「製作過程中,我們時刻提醒自己不可完全寫實,尤其動作會滲入漫畫元素,看看這樣的話可以走得多遠。有人認為太誇張,但我心中覺得不算誇張,漫畫真的畫到一拳打穿三幅牆,但我們盡量留在現實中,再加添少許港漫的動感。」

另一個重要取捨,就是鄭保瑞切斷了陳洛軍的愛情線,電影版沒有小說漫畫中的藍男一角,專心一意談兄弟情,以及上一代與下一代的關係。「這種上下兩代之間的關係是我最想處理的,我很喜歡編劇區健兒所寫的豁達,有些仇恨不應延續到下一代。當我想講上下兩代,就要有種豁達,真的要交給下一代,正派反派都要用任何方法讓下一代接手,命運就是這樣,要退場時就要退場,但沒人夠膽做這件事,就由我來做吧。當然執行上是困難的,但我決定要這樣做,就要用很多東西支撐這個結尾。始終不是甄子丹打Tony Jaa,因此要將很多動作設計展現出來。」事實上,今次不少主要演員包括古天樂、林峯、劉俊謙、任賢齊、黃德斌等人都不是動作演員,經過電影鏡頭及語言,觀眾卻不難感受到他們原來能打!「觀眾看到那種力度,會感受到他們被打跌低再起身,並非聚焦他們打得是否漂亮,而是精神可嘉,不放棄。」

鄭保瑞表明,他很想讓觀眾看到八十年代九龍城寨是怎樣的。「當我做很多資料搜集時,我找到了很多人的味道,而非大家印象中的『三不管』。最打動我的是,裡面生活的那班人,所以我開機拍戲的時候,提醒大家我們並非拍攝黑幫片,不過角色在電影中是黑幫,我拍他們這班人的故事,當中也要包括城寨居民,只不過角色們是黑幫身份,我卻不會放大這件事,所以片中完全不提甚麼字頭、甚麼幫派。」

他們又發現關於九龍城寨留下來的資料不多,慶幸找到一些居民,例如林家棟就在那裡長大,並介紹不少老街坊給瑞導認識。「街坊訴說八十年代城寨中的生活是怎樣的,最記得我問他們城寨拆卸那一日有何感覺、有否不捨?他們說:『當然要拆啦,那樣污糟邋遢!不是沒有感情,而是真的不想下一代在那裡居住。』好多街坊都這樣說,所以我才改成那句主旨:城寨讓人在那裡喘一口氣(抖啖氣),搞掂了就會走。」

他不諱言,九龍城寨就像香港,人們移民的原因,都是希望給子女環境好一點。「那份瀟灑是屬於城寨的,它沒強迫任何人留下來,人們生活不到而走進來,那就進來抖啖氣,意思是生活得到,掙到錢就入城寨買個單位,或者自己不走,叫子女出外生活。作為難民的主角,來到城寨好像找到可以落腳的地方,但其實城寨面臨清拆,將會沒有,但為了一件即將消失的東西而努力及保護,真的是一份精神,亦是香港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