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折扣、不賣咖啡,送菜 一拳書館
2020-11-16
坐下看書前要先買杯咖啡?書店定期推出優惠,叢書低至六折起?抱歉,統統都沒有,連香港那些響噹噹的經典名著也欠奉。上月正式開業、一拳書館店主龐一鳴指,除了擴闊書店的可能性,也是實行分工:「未來的選書都由選書人的品味出發,我逛獨立書店逛了三十多年,那書架放那一本書我都大概記得。他們有的書,我會偏向不入。那是獨立書店應有的分工意識,正如如果大南街人人繼續開咖啡店,那不叫分工。」
text.陳菁 photo.Bowy Chan
為書本平反
早年撰寫《就係唔幫襯地產商》和《一打人去賣藝》兩本著作,龐一鳴才驚覺作者僅僅能攤分定價的8%。作為愛書人,也是各大獨立書店的常客,他實在覺得書價太便宜,還要被背後參與的出版社、印刷、排版、發行和作者攤分,亦覺得書店折扣就像不能撼動的高山。《開店指「難」》是台灣獨立書店小小書房的十年紀念書,他愈看愈傷感:「作者不停翻看博客來網站的四九折清單,自己卻花盡氣力也無法以四九折的價位入書,那不如先在博客來買,自己就有書可賣了。最終賣書變得跟賣生肉的一樣,沒分別。」
於是決定要開書店時,他就斬釘截鐵地確定賣書不打折,反而會送本地農產品等小禮物,經過過渡性階段,有望改變高山結構:「我似是正提供美沙酮予公眾,原來不吸毒也沒甚麼大不了,讓大家習慣全費買書是正常事,而不是三百多塊吃火鍋很便宜,百多元一本書就是天價。」書太便宜,劇場和電影門票同樣,他歸咎於文化價值觀上早就出了問題,例如在周星馳電影中,愛書人都是髮型奇怪的書呆子,還會受欺凌:「在外國當上作家或運動員,事跡會被寫成書,我們則是地底泥。一代接一代的抹黑和醜化,讓不愛閱讀成了自然不過的常態。」這是整體文化觀的事,也從錢包中掏出的面值上反映真心,滿足口腹之欲以外,在追求知識的樂園,你又願意付多少?
擴闊閱讀想像
他簽了兩年死約,無論業主還是送農產到店的菜販,都叫他考慮賣咖啡,他笑言建議都是出於關心和擔心。在深水埗,賣一杯咖啡賺九成不是神話,但一拳只有簡單的罐裝飲品和茶包,都是十多元的交易。他想街坊知道,這裡毋需花四十元才可以坐坐,就算不買飲品亦可。「咖啡和書本是很cliché的刻板連繫,甚至覺得書本是下欄,餐飲佔收入八成才能生存。這似乎是書店約定俗成的必然發展,但讀書永遠是我的首位。」賣書和教室,各佔收入五成是他最理想的畫面。故此,無論舉辦生態農業讀書會或劍球班,在試食農產品和學劍球外,參加者也會一併閱讀相關著作。
跳出刻板想像的還有書的分類,一拳的分類包括「見字呼吸」、「無用之用」和「酒吧話題」等,當中「煲底見」並非純粹有關社會運動的紀錄式書籍,也包括寓言故事,以及和寬恕跟道歉有關的作品。早年就開始反地產霸權的抗爭,以單車代步也光顧小店,但面對去年起的社會狀況,龐一鳴承認自己曾經失落,但又勇於再次展開一場對香港人的全新實驗:「十年前啟動消費者運動,也許大家沒以生死存亡的心態去關心本土事。想實現正義、民主和理想,可否不是一個月的事呢?可否融入生活呢?」他以韓國電影為例,為了保護當地電影,政府早於六十年代就推行了放映配額制,限制了外國電影的放映日數。翻閱本地出版的著作,他認為部分的確有欠深度,但仍鼓勵消費者先支持,帶動市場後,也必然推動質素。
杯葛以外的創造
前陣子,有家長到一拳買書,一下子帶走十本社運書籍,他笑言豪爽得如買化妝品,實驗也似乎看見曙光:「我是看到希望的,他們覺得要買書給下一代,不知道那時還有沒有記載事實的照片。」無論以社會狀況還是經濟層面而言,這段時間獨自開獨立書店是心血少也做不來的事。除了跟代理洽談,因為是新店,對方通常也要求要先把書買斷,即一次過支付全數費用,帶來現金流的壓力。還有代理商聽到書店名字叫「一拳」,猜測是否和社會運動有關,而遲遲未有回覆。
隨著本土意識崛起,光顧本地獨立小店以外,亦有讀者呼籲杯葛三中商(三聯、中華、商務書店),這位杯葛地產商的先鋒卻對此存有保留:「杯葛很容易,但大家不能只選容易的路,呼喊著容易有人呼應的口號。」三中商出版大量歷史書藉,假設杯葛而不創造,他形容那塊田地只會寸草不生,能出版獨立而有質素的書更為重要。事實上,現在也不是說出版就出版的狀態,更要培養如水的心態:「是否要把內容影印再派發,還是要建立好海外出版的網絡?如果連這些也沒準備,便很快會認命。我們不能再等待書籍出現,要主動去出版和創造。」東歐曾經歷蘇聯的極權統治,以靈活的智慧面對出版箝制,也許是時候向前人取經了。
一拳書館 深水埗大南街169至171號大南商業大廈3字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