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英 動畫界擺渡人

提起香港動畫,不外乎八十年代過後鋪天蓋地的動畫廣告與長片,由「老夫子」到「麥兜」,這些家傳戶曉的動畫人物,無一不印證著當年動畫業界如何撐過起步階段。盧子英由1977年開始創作獨立動畫,不但是香港最早一批專業動畫師,還身兼動畫評論以及歷史研究的工作。即使如今早已放下製作動畫的職務,但人稱「盧Sir」的他除了堅持推動香港動畫文化產業外,更致力於為年輕新血搭建溝通橋樑,成為築起人才網絡的一位伯樂:「在我眼中香港是一個值得用動畫說自己故事的地方,前提是年輕人先要彼此認識和合力完成這回事。」

(盧子英早年「沙」動畫專題報導)

text. Leon Lee
photo. Oiyan Chan
illustration.黃炳、John Chan

動畫不是一個人的事

細看現今的動畫工業,你會發現動畫種類五花八門,既有2D手繪的製作方式也有3D建模的電腦特效,但原來在七八十年代的「開荒」階段,市場上既沒有正規課程培育人才,也還沒有電腦科技的出現,只有如真人電影所用的菲林拍攝形式,相當雜亂無章。資深動畫人盧子英說,當年製作動畫膠片由於沒有專門學校只能自學,因此在「製造影像」時經常「撞板」,只要稍有差錯便要重做,是一項十分奢侈的活動。

「舊時的動畫全都由菲林製成,因此只有尺寸之分。一般人最常接觸到的都是Super 8 mm,是一種面積很小且相對便宜的平民款式,但解像度很低加上只有三分鐘的容量;再考慮到沖印和後製剪接的問題,其實我們每個決定都要十分謹慎。」一般人對於製作動畫的印象,或許都是「如何令多張動作畫串連成一個動態」,但其實背後還要處理很多雜項,例如畫面的光暗﹑燈光的佈置等,這些都並非動畫師的專長部分。盧子英指最初入行時由於動畫風氣還沒盛行,因此整個香港有份參與動畫製作的人根本不足五十,變相連調節相機光圈也要親身逐一實驗,令創作過程十分繁瑣困難:「每次拍攝我都會記錄燈光佈局與畫稿數量,去比較動畫效果的好壞,但這個部驟要重複很多遍才能令作品達標。雖然獨力創作是很好的經驗,但香港只有兩三個人願意製作動畫,又有甚麼意思呢?」

與新生代相識相知

作為香港元祖級動畫師,盧子英在1977年至1982年間獨力拍下了十多部動畫作品,更憑代表作《龜禍》和《藍月》等收獲無數掌聲和獎項,但基於當年發佈平台有限的緣故,他說作品其實只曾播放數遍;真正令香港人認識獨立動畫的機會,實際上來自於政府和民間的支持。「我認為好的作品自然能在觀眾腦海留下印象,但首要做的是讓他們有欣賞機會。當時幸好有些電影團體與政府合辦動畫短片比賽,以及藝術中心舉行動畫專題的展覽,才終於有曝光自己作品的機會。」

不過,盧子英雖然孤芳但並不自賞,他說當作品累積到一定數量時,其實或多或少都令很多年輕人為之感動,希望嘗試投身這個行業。而他毅然決定把定位轉為教育和輔助的角色,便是希望讓這些經驗得以傳承:「正因為動畫是我最熟悉的事物,我更希望它能在香港好好發展;這幾十年來我寸步不離動畫業,為的便是加強這個圈子的關係和聯繫,我認為這是橫跨兩個世代的人應盡的使命。」這種為業界貢獻的想法誠然可貴,但更難能的是他除了參與動畫教育,更堅決要為一班動畫新力軍揮灑筆墨,將最近十年的香港動畫事跡輯錄成書,打造一本名為《香港動畫新人類》的深度訪談集。

 (新書《香港動畫新人類》封面由黃炳所畫,內裡有著各位動畫師的作品圖輯)

 合作模式讀取完成

「或許有些誇大,但我想記錄香港動畫這件事除了我以外未必有別人適合。因為出版紙本一直是我的使命之一,而碩果僅存的也只有本人而已;要深入接觸這班新晉動畫師,需要跟他們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香港動畫新人類》這本書記錄了當代香港最有貢獻的動畫師的創作事跡和心路歷程,可惜做動畫的人性格普遍內向,盧子英指要令這班動畫師關係變得親近,全賴動畫支援計劃給予他們真實碰面的機會。

盧子英由1983年開始負責擔任動畫比賽的評審,不僅能率先知道這班新生代人物的技術水平和想法意念,還可以為他們安排見面,促成大家合作愉快的良性局面:「30年前,香港有好幾間大公司主導整個動畫產業,他們會不斷扼殺對方機會形成一種惡性競爭,但其實相互合作才是一種適合香港發展的模式,因為香港租金與薪金都很昂貴,以『Freelance』形式交接工作才是最高性價比的做法。」

在這位「老前輩」眼中,縱使動畫製作技術日新月異,但貼近世界的標準並不在於參照別人,而是找到合適的節奏與定期出現優秀作品。即使最終無法實現「東方荷里活」的美好幻想,但從《離騷幻覺》﹑《極夜》再到近日備受關注的話題之作《世外》,這些本地作品能夠再度活躍於國際之上,相信便是香港動畫成功上岸的一種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