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兆輝 寫說明書的人

電影《無間道》在2002年12月上映,迄今作品三年又三年,不知不覺過了20個寒暑,時至今日依然是影迷心中難以突破的港產片經典。來到20周年,電影趕上了4K修復的潮流,三部曲進行數碼復修的工作之餘,亦加上全景聲環迴技術,在大銀幕上重現。由菲林時代過渡到數碼時代,《無間道》導演兼編劇麥兆輝(Alan)也在電影圈中過了半輩子,出品過好幾部叫好叫座的佳作。但回顧舊作,那除了是他職涯的高光時刻,更加是汗水的總和。

text. yui
photo .Oiyan Chan
venue. Zuma Hong Kong

「電影應該係咁」

較為特別的是,Alan求學時期主修的是表演,後來一畢業便無奈「失業」。輾轉間,學校舞台劇導演介紹他轉職副導演,自此開啟電影職業生涯。先後擔任向立行、陳木勝、杜琪峯的副手,他在木人巷中摸清影圈的遊戲規則,甚至坦白道,由於太明白規則,知道哪樣的電影才能成功,因而產生創作盲點,「因為單談創作,裡面其實沒有任何規則。」回顧《無間道》前的五部電影,他形容它們都叫好不叫座,「但拍完這五部電影後,我都沒有一個很突破的位置,感覺到自己在這個行業能一直扶搖直上。當時想,自己這樣平平庸庸當一個導演,到底是否適合留在這個崗位?於是乎我想要寫一部戲,自己寫一部戲,將所有覺得『電影應該係咁』,以及我喜歡的事物全部都放進劇本,結果就寫了《無間道》。」

最後《無間道》取得空前成功,票房大收不在話下,一同撰寫劇本的「麥莊」黃金組合更成為影壇的信心保證。憑經驗說話,一個好編劇是披星戴月、千錘百鍊而成,「你很難具系統性地訓練出一個編劇。你可以教一個人電影的結構該怎麼樣,一個故事該如何起承轉合,但那些事物任何人都懂得講。一個編劇所需要的特質更難得,他必須是一本百科全書,但不是要把所有東西都寫進文本,在不同題材的劇本,他要在百科全書裡邊選擇可用的素材,即是你需要涉獵更多層面的事物。」

劇本是製作電影的說明書

韌性與細心大概也是編劇的重要特質。一部劇本「塵埃落定」前,往往需要修改修改再修改,電影劇本寫到到幾十稿絕對是等閒事。然而出乎意料地,當年《無間道》僅僅寫到第十一稿導演就滿意收貨。當然,拍不成的場口也不少,如電影一開頭原先不是拜神,少年劉建明會在屯門村屋中登場;韓琛掃飯盒一幕本來是棄稿,本來寫他會在警局裡拜關公。但Alan不為任何一個改動而後悔,他幾番強調,編劇只是電影工作其中一部分,「編劇是創作說明書的人,把說明書寫給攝影師、美術、演員等所有人看。其實每一個崗位個人都要明白,電影不是一個人的藝術,是需要許多人一齊去完成的。我自己寫劇本,會好避免描述表演層面的事,因為這是演員的空間。」

愈多人做就愈多不同看法,是好處,也是壞處,但溝通得好就能成就好事。正如《無間道》最後一幕,原先的結局並沒有設定林家棟是終極二五仔,劉建明與陳永仁的瓜葛在電梯中摸著黑結幕。但華仔認為,他所理解的劉建明無法開槍殺死陳永仁,在與創作團隊多番商量後,結局才會如此呈現。

戲院VS串流平台

踏入串流平台的時代,即使億萬預算的大電影亦不介意不在影院放映,也有電影一開始製作時,已然是為網絡體驗服務為主。故近年不少大師級導演都反思影院體驗的價值,美國導演Woody Allen甚至無奈指,串流平台的盛行使他創作電影的慾望大大減低。但真相是,這樣的觀影體驗儼然已經是大趨勢。《無間道》全三部曲於Netflix亦有上架。Alan是影院體驗的支持者,但亦緊貼串流平台的新影集,他認為串流平台就是現代的公仔箱。

「很多人常問電影同電視的界線如何區分,但其實兩者本質是非常不同的體驗。《無間道》三部都是用菲林拍的,在菲林時代的後期,好多人都不想放棄菲林,認為不用菲林就沒有像素保證。最初大家看數碼成品也覺得很怪,覺得似看電視。觀影經驗會隨住人去改變的,正如我們現在高清直播收看球賽,不可能回去舊時看analog球賽,是無法回頭的。」他明白,串流平台上的觀眾未必會百分百集中在電影當中,但他反而會把問題回歸到作品本身,而非觀眾的觀影經驗差異,「媒體不同了是要接受的事情。我覺得,好看的電影就好看,是需要有追看性在裡頭的,它會吸引住你一路看下去。」只要一直製作吸引的電影,不論它以一切奇形怪狀呈現觀眾面前,真金永遠不怕洪爐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