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湛文 給自己的功課

隨著Viu TV劇集《IT狗》的大熱,「男B」以一身湖水藍的毒男形象受到大眾青睞,在平凡外表的背後透過「駭客」身份打量世事,這種孤芳自賞的眼光引起了觀眾共鳴,亦某程度上表達了他對身為演員的自覺。陳湛文(Peter Chan)早年一直活躍於舞台劇界,雖然後來參與電影《三夫》的拍攝沒有為他帶來更多機遇,但卻確實完成了他為自己安排的習作,為每次拍攝作好「孤單式準備」。

text.Leon Lee
photo.Bowy Chan

「以前看金像獎頒獎典禮時,我都會替某些沒得獎的演員感到可惜,我一直很疑惑自身為何會有這樣的審美眼光。」對於何謂「好戲之人」,陳湛文其實早在入行前便已經十分好奇和執著。打從20多歲時開始,他在當時港產片《暗戰》和《無間道》的啟發下,發現原來演員的境界能到達難以想像的地步,加上自身接近演藝學院的報讀年齡上限,便把心一橫趕上這趟「尾水」。

在陳淑儀老師的演藝課堂中,他發現戲劇所表現的想像力十分有趣,不但可以挖掘自身面向,更可以赤裸地面對平日避而不見的不濟和難堪。當然亦是一個很好的宣洩時機去反思和認識真正的自己。「做演員可以與觀眾同呼同吸,一起進入不完全的虛構世界;因為情感是真實的,如何轉化這些經歷和體驗是一個值得畢生鑽研的課題。」無論是舞台還是影視演出,陳湛文都希望透過演員的身份,用最短的時間最貪心地經歷最多元精采的人生。

話雖如此,但演戲向來並非易事,在一鼓作氣敲響「演藝之門」後,身為「戲劇初哥」的他最初自以為「不提煉」就是誠實坦白的象徵,直截了當地以生活模樣作「本色上陣」,結果可想而知完全「不受控制」。後來他在演出時改以「完全受控」的乖巧模樣,表現卻依舊未如理想,他直言這種演出根本沒有驚喜可言,不論是對觀眾還是自己都沒有火花產生。「有些獨立影片可能要求你表現『粗造』,但從『粗造』到『美學』其實差距很大,戲劇就是要在失控與控制之間不停遊走。」其後在《三夫》電影的拍攝過程中,Peter由於沒法調節自己演出的能量,一度對自己處身於整部劇的時空認知感到極為錯亂,而被陳果導演狠狠地調教了一番:「當時的心理壓力十分大,就像怎樣演出都是錯誤一樣,明明我是有學過這些東西的。」

經過多年來的沉澱與消化,陳湛文終於歸納出自己在演員路上的失誤,亦理順了舞台劇與電影之間的調度,在每次開拍前演算各種可能性,以免演出沒有到位。「舞台劇的形式可以在排練室摸索正確的軌道,是一群人投入進故事當中;而拍攝卻需要在排練時光不足的情況下直接『埋位』,難度相對更高。」在他眼中,每次拍攝前的『孤單式準備』就像一份定時安排給自己的功課,開拍前必須提早「備課」去事先了解角色性格及串連戲內情節,這點不論是何種媒介都能夠活用,便自然無需刻意區別兩者。

他又提到鏡頭可以放大演員的情感,變相反而需要收歛一點來讓鏡頭替你解說故事:「說真的跟舞台上與你拼出火花的『對手』無異,舞台和電影兩者的核心是一致的,雖然調度不一,,但只要『交足功課』自然能夠應付每次的拍攝。」

時至今日,「陳湛文」這號人物終於成功入屋,對他來說不只是有種引頸以待、守得雲開的感覺,更有喜出望外的心情。《IT狗》不止講述一個創科start up的故事,更拋出了許多社會上曾經出現的問題,對於香港市場能否接納這個喜劇節奏,Peter心底裡雖然覺得很有挑戰性,但致敬《英雄本色》那段其實十分緊張,「我和凌文龍要飾演狄龍和發哥,再怎樣輕鬆小品也不能『揸流攤』。」

同樣,要取悅觀眾演得「好笑」,在表演中流露出喜劇的感覺固然重要,但一些千絲萬縷的微細設計也要兼顧且完全不能著跡,正如「男B」一角要演得「啜核」,便要讓觀眾理解「毒男」也有堅決捍衛的執著所在:「就算只是遊戲被刪存檔,都要把他們的反應精準地展示出來,這點放在悲正劇還是喜鬧劇上都一樣。」只要用心投射情感,想必定能為觀眾製造一個舒壓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