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son Yoshi 而我極知道自己是誰

九月舉行的拉闊音樂會海報上有四張面孔:已熟悉得很的姜濤、柳應廷和林家謙,還有一位,名字叫作Tyson Yoshi。於是在連帶關係下,不少人都好奇到底Tyson Yoshi是誰。

Tyson Yoshi,今年廿七歲,沒有日本人血統,中文名叫程浚彥。2019年公開發表首支作品〈TO MY QUEEN〉,在跟女朋友交往兩周年之時,亦發表了最具人氣的歌曲〈Christy〉,截稿為至在YouTube的觀看次數達九百八十萬次。在followers和click rate等一系列數字被視之為個人本錢的世代,經歷了短短兩年,他似乎已能訓練出踏實而強韌的心臟:「多人認識與否,或是單一工作的收入都無法定義我是誰,也不能真實地能秤出我的價值。就算沒這些東西,我都自信心爆棚。」他由心地興幸能成為四人之一,亦藉此好好自我介紹,但就算整個銅鑼灣都沒人把他認出,也實在沒關係,新歌還是會不日上架。

text.陳菁
creative direction & styling.Calvin Wong
photo.Simon C
hair.Jimtsehair
makeup.Carmencmakeup, assisted by Tong Ming
wardrobe.Calvin Klein Jeans

一個人的快靚正

健身了好一段時間,也有固定的健身教練,Tyson的目標之一,是希望在表演時能更自信的掀起上衣。既然如此,我們就先從食說起。「我喜歡吃碟頭飯!吃完、飽了、滿足,就能起行。我抗拒打邊爐和燒烤那種零零碎碎、慢吞吞的種類,我經常覺得幹嘛開會要邊吃邊說,為何不能純粹坐下來討論呢?」提起那些大眾樂子,他有點連珠發砲,為了傳說中的美點而排隊輪候這種事,足以讓他在瞬間變得暴躁。口舌之欲長年偏低,儘管每天把同樣的飯菜送到口中亦可。最近的餐單,是雞胸、飯、一碗穀物,以及245克蛋白,三餐大概如此。那會鄙視珍珠奶茶嗎?他支吾地乾笑著:「又不會,我前陣子也喝過,那是完整的一杯嘛!」

另外一樣被他視為浪費時間的是補眠,假若下午時分重新回歸床鋪裡入眠,實在頹廢極了。在還沒太忙之前,他都盡力令生活規律點,醒來後做帶氧運動、踩機、吃早餐,把這些必須的都完成後才開始工作。近來的人氣把他的節奏稍微打亂,偶然連看劇的時間都欠缺,比以前當打工仔、為品牌做店舖設計時更擠壓:「我當下是疲累的,每天都在做和音樂無關的事,但同時我知道這些機會很多人都渴望到瘋掉。回家立即要睡非常悲慘,但換取的是之後大家更關注我的音樂。」他需要長時間的休息,意即長時間在房間待著,獨個兒靜靜的過。

 

 

房間和世界的距離

一切都從房間開始。2017年聖誕,因為大減價,Tyson在通利琴行購入了第一套錄音器材,先是錄製翻唱歌曲小試牛刀,但自問難以超越原唱,也只靠下載回來的卡啦OK純音樂製作,沒有太多成就感就擱置一旁。過了聖誕,他才製作了第一首英文歌〈Longboard Chilling〉,記錄晚上在海邊踩Longboard的爽快,現在回想也有點稚嫩,直至英國朋友給他介紹了Type Beat,才打開了更廣闊的門。那年夏天,他在上班期間給女朋友Christy寫了首歌,晚上立馬錄製,也在YouTube學混音和添加效果,最後把作品命名為〈TO MY QUEEN〉。上載後反應不俗,過程也令他由心喜歡。有時在洗澡時哼了句旋律,就立即用手機錄下,再衝回房間仔細灌錄,日漸認真地創作起來。

多得台灣Rapper高爾宣在網上分享作品,他在一星期內多了萬多個followers,後來也在台灣舉行演唱會。在歌曲收聽次數上,台灣的數據一直超越香港,但他未曾計劃過要專攻當地市場,也沒有跳出舒適圈之感。如果有空,不排除港台兩邊走,僅此而已。「對地域性沒特別感覺,也沒想過有人會聽我的歌。但不騙人,當然希望有人聽,如果跟你說做音樂是做音樂,那我就不會放到網上、想得到認同。但那怕沒人認同,我也會繼續做,我做音樂是為了自己過癮。現在一看,堅守這位置似乎是對的。」若要以地區的音樂文化去幻想,Tyson應該會花點時間在泰國和菲律賓交流和發展,Vibe比較相近,也似是和歐美之間的中間點,他相信自己的英文作品應該可在那邊試試水溫。他喜歡的LANY跟Bazzi到香港跟台灣表演,場地大概能容納一千人,但在泰、菲可以有過萬觀眾。事實上,本來的確有洽談中的合作,假設疫情不曾存在,該有多好。

 

歌曲有火也有話

有的音樂人寡言,想說的都在樂章裡頭。如果要在語言和音樂間選擇溝通方式,急性子而直接的Tyson必然選前者,就算場面有點尷尬,亦不阻他直接表達情緒,甚至無法把話句吞下肚。儘管脾氣偶有暴躁,仍被視為溝通的一種:「適當使用憤怒,可以做很多事情,某程度上利用自己的弱點,也能成為好處。我有時以憤怒作為寄托,把被看不起的情緒化為前行的動力。當自覺鬆懈了,也會幻想對方應該在說我的不是,重新激發那團火。」出身於網絡,閒言閒語自然不少,有次完成演出,他忘了是反應欠佳還是在後台聽到閒話,當下選擇了把怒火壓下去。接著他和Tiab跟MADBOII在翠華吃飯,決定寫首歌宣洩,叫作〈Right Here〉:「為了令你跌眼鏡,我願意賣掉我的靈魂。這刻你瞧我不起,我可以去到很盡。」


I sold my soul
Oh at the crossroad
I signed up the deal
Oh with the devil
Just to prove you wrong
That how far I would go


雖說暫時的作品以情歌為主,但絕對真實:年初他情緒有點波動,和團隊爭執後得出〈Better〉、〈LET GO〉是以前到夜店的經歷,並非看完《喜愛夜蒲》而爆發的幻想世界,而〈Something〉是源於女友胸口的紋身糊掉,而成為二人之間的笑話。「我形容像是串錯字,歌曲推出後歌迷會去她的Instagram放大照片細看紋身,這種互動富有趣味,能用音樂讓他們了解我這個人。憑著真實故事而製造的強大連繫,不是人家給我寫首詞、我負責唱就做到。」當歌曲傳到了聽眾,又是另一趟旅途,對方能否消化並代入,他並沒有執念。某次傳來樂迷的訊息,同一首歌他聽了好一段時間,過往視為普通歌,自從在大學遇上心儀女生,播歌時才會眼睛泛紅。「以歌溝通永遠都不直接,也實在無法強求,有相等經歷自然會連繫得上。」屆時,就算歌詞裡沒寫上傷感、心碎或悲痛,你都會懂。

地下或山上 同樣踏實

作為獨立歌手,很多普遍的樂壇用詞都無法完好套用:沒所謂的出道,但有做音樂;身處香港樂壇裡嗎?好像不是,但現在又貌似在當中。過往沒被主流媒體看見,於是他粗略自我歸類為underground,單純地形容出身之處:「在我的世界、我的支持者眼中,我就是主流,從不覺得自己非主流。」主流和非主流二字,在音樂界裡有種說不清的混濁,看不見分野,大多是有唱片公司與否的無意義討論,不如不說反倒更乾脆。當了廿多年的觀眾及聽眾,Tyson也為此分析過,在普羅大眾既定的腦袋裡,主流即是有公司背景的藝人和歌手。但回歸字面上的根本,是指吸納了大量受眾的一方,不帶貶意,但到底在何時起附帶負面意味呢?「我不怕直說,某程度上為何我這個充滿問號的人會受到注目,是因為原有的主流市場太悶。並非強調自己多有才華,而是環境把我突顯出來。如果有人問,我憑甚麼擁有眼前一切,我也會這般回答。」

擁有很多,也難得仍然觀察多、反思多。名利這回事,他有兩種形容:推進劑或毒品。幕前幕後目睹太多行為,包括按成就而判斷對方的價值,或是像份無形的履歷表,跟某某友好或合作過就趾高氣揚,看人家不起,這些種種他都難以苟同:「上天給我安排的時序很合理,假設我要因音樂名氣而變得自負,理應是去年〈Christy〉爆紅之時。誰知在香港的受眾不是主流那群,對生活實質的影響不大。原來就算獲得這般成績也不代表甚麼,沒很多工作、品牌邀約、街上沒人要求合照,我這個人就踏實起來。」沉澱過後他去了趟台灣,打算回港休息之際,就收到商台的拉闊邀請。以現在的姿態去面對全城發問的「誰是Tyson Yoshi」,他有自信,必然能消化得恰到好處。

 

 

關於拉闊,他假設只有另外三位,門票也能秒速售罄。「一開始收到邀約,會深想自己何德何能呢?但我選擇答應參與,皆因給予的認可比頒一個獎更大,也有機會告訴更多觀眾誰是Tyson Yoshi。」這種好奇心可以存留多久,沒人能說準,但他似乎也不太在意,他想成為的不是怎樣的音樂人,而是成為一大群人的回憶:「很多歌手都是匆匆存在一陣子,漸漸消失也沒被察覺。如果有天沒人知道我是誰,或街上沒人找我拍照,這些我全都準備好了。」他的回憶裡,有留學前充斥耳朵的Avril Lavigne,也有遊走於寄宿日子的Skrillex。若干年後,如果有人記得香港有個名字叫Tyson Yoshi,他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