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山貨 今生只做一件事

山貨,廣義指以竹、藤、麻及草等製成的用品,因為這些素材採集自山野,故通稱為山貨。由於山貨成本低廉,價格平價親民,再加上材質耐操耐磨的優點,幾乎是草根階層的必需品。但隨着塑膠製品普及,山貨於六十年代老香港已逐漸式微,新一代能夠接觸的機會可以說是少之又少,現存的山貨店舖亦是隻手能數得完。

經過三年疫情,香港不少老字號難敵經濟上的衝擊,對原本早已捉襟見肘的山貨業來說,可以說迎來致命的一擊。今年五月,紮根西環77年的老字號杜洪記結業,歷史編織至此,戛然而止。一門手藝、一段故事、一些情感正在緩慢死去,有業者選擇「守」,直到不能繼續,也有業者選擇「變」,竟意外另闢蹊徑。

泰和山貨

黑地雜貨 為物件賦予新的意義

text.yui
photo.Oiyan Chan

一支竹,一百種生活

起初聯絡泰和山貨,電話那頭斬釘截鐵拒絕訪問,「拍幾張照片倒是可以。」抱著無望的心態到訪,老闆李先生恰好在店裡頭工作。店裡養了一整窩貓,有幾隻比較年長在店內四周隨意走動。懷著「養貓的人終究心軟」的偏見,筆者再接再厲上前再詢問,借用老闆十分鐘聊聊山貨,不料對方竟爽快地答應。過程中老闆也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在收音機與電鋸刀的聲音下,我們開展了短暫的對話。

泰和山貨身處於太子與深水埗之間有點狹窄的街,開業已經五十幾年。店面不太起眼,白底紅字的招牌大大中置中寫著「泰和」二字,兩旁寫著山貨工藝。店舖兩旁一邊是水電工程店舖,一邊是以簡體字寫上「髮廊美容」的店舖。下班時份人流較多,泰和依然忙活著,老闆與伙記店舖與走道之間出出入入,把目測有兩米竹子用電鋸刀切割、分類,然後用尼龍帶一一綁好,分成一紮紮放在店旁。

不同粗幼長短的竹有不同的用途,當搭棚的、當晾衫的、當擔挑的,一支竹,似乎也可以代表一百種生活型態。偶然有些老人如塘邊鶴在旁觀察,也有人進店內問事。訪問那天,有個叔父路過撿走道上被割出來的竹子邊角,也不知道有何用途,問李先生一句「要?」,得老闆眼神示意可以取走後,在手中邊把玩著邊走開。

㊀ 【葵掃】泰和店內有賣葵掃與竹掃,前者較軟後者較硬,皆是清潔工人常用的掃帚。
㊁ 【竹篩】面積大或小、孔洞疏與密、形狀扁平還是呈兜狀,功能都有別。
㊂ 【長柄鮑魚刷】泰和李先生指這款鮑魚刷以豬鬃毛製作,多用作洗廁所之用。
㊃ 【竹籮】大、中、小,用途各異,盛垃圾、盛瓜菜、洗筷箸都行。只要用一把鐵鈎,便能拉着它周圍搬動。
㊄ 【竹枝】不同粗幼長短具不同用途,當搭棚的、當晾衫的、當擔挑的。泰和老闆李先生指,不少童軍買來作紮架之用。
㊅ 【編織竹帽】遮陽帽子,較多工人、農夫購入。
㊆【麻繩】以天然纖維包括劍麻、黃麻、麻製作成的繩子,用途廣泛。
㊇ 【大魚篩】魚行多用作篩魚、曬魚的竹篩,體積較大。

不做山貨,我還能做甚麼?

泰和老闆姓李,六十餘歲,是泰和的第二代傳人,經營山貨舖已經30年。老字號三字沉甸甸,不過李先生卻覺輕如鴻毛。事實上,從父親手上接手泰和,最初他並不樂意,比起面對著一大堆竹藤麻草,他更想做別的事。但最後在父親的堅持下,李先生捨棄電梯修理工作,守下家業,「在香港做山貨只是剛好維生罷,香港租金貴,本身山貨也不值錢。不過除了這行,我也不會做其他的了。」李先生有一個22歲的兒子,在大學讀商科,他明言不會讓兒子繼承泰和,而兒子也沒有興趣繼承父業。泰和山貨,大概只做到他這一代,「不然我還可以做甚麼?隨便也得找些事忙,只能做到退休吧。」

山貨成本利潤低,香港人工貴,根本沒有甚麼人願意做,目前大部份流通的貨物,大多數都是經由大陸工廠生產,再由香港代理公司批發出去。李先生誠實道,店裡的貨物大部份都是中國大陸製造,每半個月由大陸來貨一趟。店內其實貨物種類不多,大多都是原材料。「來入貨的通常都是地盤工人和運輸公司,他們多數來買勞工手襪或者泥頭桶。現在切割的這些竹子,就多數是童軍來買,用來做紮架或是野外習作。其實舊時店裡頭有賣手工蒸籠,但現在都沒在賣了,都沒有人來買的。」

泰和山貨

偶然也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農場工作的人來買搭瓜棚的竹枝,也有老師來買美勞素材,專門來找某樣山貨的客人實屬罕有。「現在大多都是用塑膠取代,山貨始終看上去不夠美觀。其實我自己家中也不用山貨了。會來光顧的都是老人家居多,買些竹篩來曬乾貨。」

李先生不算是很健談的人,一句起兩句止,短短對談聊得最興高采烈是店中的一窩貓。對於泰和,他有點無奈,對於山貨業的前景並不樂觀;但他的態度又豁達得很,不強求家業傳承,也不強求要賺大錢。「除了這樣,我還能做甚麼?」,大概這是老一輩言不由衷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