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向前走的建築師

每年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揭曉,都會成為業界大事,今年頒發予年屆87歲的日本建築師磯崎新(Arata Isozaki),成為日本第七名奪得此獎項的建築師,也令日本成為奪得這個獎項最多的國家(其次是美國)。難得在於日本建築師風格不一,過去獲獎之人沒有特別的方程式,今回讓我們回顧一下磯崎新的作品。

TEXT : ERNUS PHOTO : COURTESY OF PRITZKER PRIZE

磯崎新,1931年出生於日本大分縣大分市,23歲時於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不久之後加入著名建築師丹下健三成立的研究室,並參與當時重要的東京建設企劃「東京計劃1960」。在32歲之年成立個人建築事務所磯崎新Atelier,並在數年後於自己家鄉設計了大分縣立大分圖書館,強調混凝土的運用,也不追隨過度理性主義的潮流,與過往日本建築師的風格分別出來,成為他的代表作,開始走上建築大師的路。


來到七十年代,他的作表作必定是群馬當代美術館(MOMA Gunma)。將美術館設計成邊長12米的正立方體,再將底部挖空,形成一個看來輕巧的架構,室內設計盡量簡約,採用了大量玻璃窗來引入陽光。現今看來簡單的概念在當時可是十分前衛,充滿後現代主義的味道,亦與他的師傅丹下健三擅長使用的曲線建築產生強烈的分別,創造出獨特的風格。


八十年代是磯崎新衝出日本靡聲國際的日子,首個日本以外的設計為洛杉磯的MOCA(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泥紅色外牆配以半圓拱頂的構思,至今仍然是為人津津樂道的地標。當大家以為磯崎新的風格就是低調沉靜,他卻在九十年代初設計了水戶藝術館(Art Tower Mito),全館採用大量自然素材搭建,讓人置身其中也感受到一絲恬靜,抬頭又突然發現有一個以金屬製造的高塔聳立在藝術館之中,成為令人難免的標誌。


來到21世紀,磯崎新並沒有停下來,設計思維繼續與時並進。2000年左右在意大利建成的Pala Alpitour,在金屬外殼之中滲出有規律的燈光,遠看近看皆非常矚目,與從前作品風格不同,完全是當代建築的代表。2011年在卡塔爾設計的Qatar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在冷色調的玻璃幕牆之中,加入兩棵「樹木」,為整幢建築物帶來生機,樹幹從建築裡面延伸至外面,看起來十分壯觀。2013年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又一反常態,外形就像磚頭般封閉,巧妙地採用波浪形的屋頂,令建築物變有種低調的獨特,大師風範就是如此建立出來。
普立茲克獎的評審對於磯崎新的評語,包括他勇於前進,不複製過去,融合全球化與本地化的需要,是建築界的先驅。看完他的作品,相信大家也沒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