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就是社交媒體 Kevin Cheng

不知是否幾年無法外遊,本地人近年興起公屋打卡活動。彩虹邨居民看罷《THE FIRST SLAM DUNK》後滿腔熱血落街打籃球,誰不知自己屋邨籃球場變了文青影樓。有點像泰迪羅賓失散兄弟的攝影師Kevin Cheng亦喜歡拍公屋,不過他的打卡方法是放飛機鳥瞰公屋,住了成世人的村民,都未看過Kevin拍下的公屋風情。

Text:祖慧 Photo:Kevin Cheng

專訪 攝影師Kevin Cheng

筆者對地區有嚴重地域歧視,想起童年要到柴灣公屋探望那位永遠威嚴無止境追問成績的外婆,就算今日外婆已仙遊,提起柴灣仍心有餘悸。問Kevin何解喜歡拍公屋,他說是因為那位住在柴灣公屋的外婆……

「我由婆婆照顧,在柴灣興華邨長大。難免對公屋有情意結。興華邨的設計好特別,有一條天台走廊貫穿幾幢大廈。回家的時候總之二話不說坐電梯直上十五樓,之後行樓梯或走到其他座數。我覺得在這裡散步好爽。」

Kevin現在已搬離公屋,不過他覺得香港人懷念舊公屋,不是純粹的懷舊,反而是設計新不如舊。

「社會當然有發展,現在的公屋面積大了,廚廁那些設備好了。但在設計上則沒有半點情味。就以個個都說是公屋豪宅的華富邨為例,有機會看見整條邨的佈居,那種順著地勢依山而建起落有致,已經夠靚。建築師更希望每座的居民行到每層走廊的盡頭,都會有海景。那種貼心及以人為本,沒有因為是公屋就無視居民生活質素。

「我去過新落成的公屋,更加喜歡舊日屋邨設計。你要知道那個時候沒有甚麼娛樂,哪有社交媒體。以前公屋的公家地方就是真正的社交媒體。以前會營造到一種生活方式:茶餘飯後到公家地方閒聊,老有老的打牙鉸,細路在走廊追逐。我覺得在這種氣氛下成長,怎樣都會善於交際,甚至認識到不同圈子的人。現在我去新落成的蘇屋邨,大廈更高更密更新型,不過所謂的消閑設施就是在樓與樓之間放張椅,你會感受到這些設施只不過是交差,哪有以前那種街坊的氛圍?住在樓對樓的密集大樓內,難以接觸其他人,從窗口望望天都不易。」

昔日公屋設計證明了一點:公屋不是單單興建房屋出來將人塞入去生存,而是在有限資源下,都可以為居民做多一點,由心出發。這份心意在Kevin鏡頭下大圍美林邨最明顯,因為建築師真的送了一個心給居民。居民住了大半個世紀之後,都不知道原來整條邨的建築會組成一個心型。可能建築師當年在地圖上規劃的時候,加入自己點點心意。現在有了航拍機,我們就可以從當年建築師的視角領略到這份心思。

Kevin拍公屋,最大嘅目標是供居民欣賞,他都希望那打卡文青打卡還打卡,不要打擾到居民。他都想推出公屋影集,不過知道香港出版有多艱辛後,笑言自己沒有哪麼多錢可以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