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 丟盡天下萬物

朱銘是中國人世界的大師,不少評論公認,他是中國自元朝末年以來最優秀的木刻藝術家。早在八十年代,他的作品舉世聞名,「太極」、「人間」系列更曾分別在巴黎、倫敦、紐約、東京、新加坡、盧森堡等地展出,太極系列更在日本掀起熱潮。又在九七年,朱銘以第一位非歐洲藝術家身分,在巴黎梵登廣場展出太極系列。朱銘的成就固然震古爍今,他在領悟雕塑的境界的過程更匪夷所思,訣竅竟然是全心全意的把一切丢棄、忘掉!

Text: 金成|Photo: 黃錦華

【山村牧童】

朱銘於一九三八年,在盛產林木的台灣苗栗縣出生,共十一兄弟姊妹。朱銘說,因出生時父母已屆高齡,加起來共九十二歲,故朱銘兒時外號「九二」。「因為母親身體不好,奶水不足,唯有借助鄰近每家每戶,看誰有多餘的奶水,一點一滴的把我養大成人,直至十歲及至成年,我的個子還是瘦瘦的。」朱銘說,自己的身形雖然瘦削,卻因為年少時多上山放羊多運動,為他日後從事雕塑需耗費大量體力奠下基礎。

十三歲的朱銘,選擇中斷學業,為家計出一分力。「兄長都勸我唸多點書,我就唸不下去,只想做工賺錢幫補家計。」朱銘的賺錢功夫是木刻工藝,他十五歲拜李金川為師,紮下了極嚴謹的雕刻和畫畫基礎。豐富的農村生活體驗,培養了他對大地、家鄉、畜類的親切感。朱銘早期的作品氣質樸實,往往飄揚人民風。可以說,當年朱銘之所以名作利就,其實是因為他的作品像真度高,具實物神韻,雕牛便是牛,雕農婦便是農婦。一九七六年,在藝術界還是名不經傳的朱銘,因為楊英風給予的一個機會,他的鄉土系列,如「水牛」、「同心協力」在藝文集中地「史博館」首度公開展覽,旋即引起台灣文化界的廣大注目,自始,有評論形容朱銘為「當代巨匠」。

【拜師轉捩人生】

三十一歲,是朱銘人生重大轉捩點。他放棄一切跑到台北,為了找上楊英風拜師學藝。「說來我的性格是很拚的,那時為了找他,不斷找人介紹、引薦。後來找到楊老師的學生,他們的回應的大意是你要跟我學也未必有資格。如是者等了好幾年,爽性直接登門拜訪,用誠意打動了楊英風老師,後來更把我的原名朱川泰改為朱銘。」楊英風作為人師,卻從來沒有灌輸朱銘任何技巧,甚至嫌棄朱銘的功夫太深、技術太好,流於匠氣。他給朱銘的第一條鐵則是「不要做楊英風第二!」於是一直只勸朱銘 「丟」,丢別人風格、丢約定俗成、丢材料、丢木、丟銅、丟棉、最後只該丢淨朱銘。「我知道,在不同的工藝範園,好些老師很用心的把自己所學傾囊相投,沒錯技術方面會圓熟,學藝者很容易便會墮進一個框框,墨守成規。如果要我形容,我會說我現在的成績有一半是努力,一半幸運,而最幸運的是遇上像楊英風這般的好師傅。沒有他,完全不可能有今天的朱銘。」朱銘無時無刻都在感恩。

楊英風教朱銘丟盡天地萬物,但有一項,是他吩咐他必定要用心練習的,那就是太極拳。話說朱銘初投楊英風門下,雖正值壯年,身體卻孱弱,每感冒就要病上好幾天,於是楊英風便建議朱銘修習太極拳。「從來沒有特別進補,吃的都是尋常百姓米飯,我現在這身體還算過得去,都是拜太極所賜。」憑籍朱銘的領悟力,做事認真徹底的個性,很快便掌握了太極的竅門:「一般人在太極拳,都是在演繹手部招式,其實手是被動,我們是被身體和氣所帶動。當年,我用了大概一年多時間,學會太極的招式。因為我沒打算成為一位太極拳高手,所以沒有再深造,但我還是不斷鑽研太極拳的精神,滿腦子都是太極的哲理,自然就想到把它雕刻出來。」結果,都是楊英風間接傳功,使朱銘憑籍太極系列闖進世界。

【太極天下聞名】

一九七八年,朱銘以功夫(後改為太極)為主題,第二次在日本東京美術館展出太極系列中最著名的「單鞭下勢」,引來各方極大震撼,把朱銘推上國際級層次。輿論一致認為,太極系列突破中國向來局限於平面的雕塑美,傳達着一種全世界都可以理解的語言,力量澎湃,甚至引起日本知名美術園區箱根「雕刻之森」特別要求收藏了一尊「單鞭下勢」。然而,朱銘在國內竟然面對千夫所指。「當時太極被國際注目,反而國內的朋友卻指摘我,說我放棄鄉土系列,離井背鄉。就只有師傅明白我及鼓勵我,他知道我已經離開牛很久了,太極才是我當時的生活:支持我不能再停留在以前的環境裡。」朱銘說,也許只有楊英風充分明白他的成長軌跡。

幸而國內的抨擊並沒有阻礙朱銘踏進蜚聲國際之路,太極系列在世界各地受到熱烈追捧,其後太極系列愈雕愈大,由朱銘控長的木雕,演變成青鋼翻模,並在一九八九年,應國際頂尖建築大師貝聿銘之請,赴香港為其建造的新中國銀行大廈門前,設置太極銅鑄作品「和諧共處」。一九九七年,朱銘以第一位非歐洲藝術家身分,在巴黎梵登廣場展出太極系列,並持續在國際間,爆發驚人的能量。

慶幸自己曾修習太極拳,看過朱銘老師的 「單鞭下勢」,但明明太極拳中不論楊、陳、吳式中都沒有「單鞭下勢」這招式這形態。「曾經不少的太極師傅都提出這問題,我所雕刻的單鞭下勢,並不是太極拳的其中一式,事實上,我下刀時是被拳意所觸動,而非拘泥於招式上。你也可以說,這是一招到一招的轉換動作吧!」没想過朱銘在雕刻太極時,把太極招式也丟了。

【大型人間最終回】

正當太極在世界各地走紅,一九八一年,朱銘獨個兒跑到紐約初接觸美國的普普藝術,以木刻素材創作了範園極廣的 「人間系列」更在素材上不斷發展,包括彩木、青銅、綑綁海綿、不鏽鋼等。當年有人認為,朱銘之所以轉往人間,其實是因為手臂受傷,再也不能應付太極的浩瀚工程。「我已經習慣,每次的轉動總有不同意見,其實人間也有很大型的作品,打造人間比太極更費力,例如不鏽鋼或綑綁海綿時,總會把我累得全身濕透,比做太極更辛苦。」朱銘說。

今回往台灣採訪期間,没有預先計畫,是剛剛遇上湊巧,朱銘老師最新的人間系列——「三軍」差不多完成,就只有空軍差點兒才峻工。三軍以描述抗戰英雄及現代海、陸、空為主題的作品,軍中所有軍人均以真人尺寸雕製,其中陸軍身穿迷彩服;海重以鋼材構成規模龐大的巨型軍艦;空軍則以擬真的IDF戰機雕塑,全都氣勢恢宏,呈現具敍事性及雕塑空間感的情境。

「三軍作品總件數約三百餘,每個等身作品均有一個約20~30公分的小件模型作依據,故實質數量更多出一倍。在創作三軍的進度上,我幾乎每天都要完成一件作品,不管在時間、體力、經費方面也是個重大考驗。我常在想,今年已經六十八歲了,錯過這時候,未來我應該再沒有能力完成同等大規模的作品,所以三軍可說是我的空前絕後的大製作了。」朱銘說。

【為作品找個家】

對於近年兩岸關係劍拔弩張,於是跟朱銘提出,製作三軍時會否無意間為戰爭添加氣氛?「三軍所表達的,是一種對英雄致敬的情懷。我的人間系列向來都是取材自老百姓的民間百態,軍人也是百姓,對嗎?也老實的,軍人對於一個社會是很重要,我們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國防準備。你可以看看國際的狀況,軍力弱小的國家都被欺侮的,我甚至會認為軍人是人間最重要的系列。」朱銘說。

丢水牛丟鄉土丟老師丢太極,朱銘最後丟的,是掉金錢。朱銘的作品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大,為了不讓作品隨地散放,朱銘四出為作品找尋一個定所。結果,經朋友介紹,朱銘終於買下金山的一塊地,經過整整十二年的規畫建設,朱銘美術館終在一九九九年正式開幕,美術館的發言人稱,朱銘在十二年期間,共花了四億新台幣(約一億港元)於建設美術館,甚至乎需要向銀行貸款。「一直没有向大型企業尋找財政支授,是不希望美術館過分流於商業化。現在美術館已經不由我個人擁有,由『財團法人朱銘文教基金會』管理及籌集經營費用。

【離世才是真正退休】

採訪前一天,台北剛巧遇上強烈颱風,連向來穩如泰山的太極系列也給吹倒了。只見烈日當空下,朱銘滿身汗水的跑往跑來,親身指揮工程人員把太極進行修復及扶正工作;另一方面,又要為三軍趕及九月十日的正式發表,六十八歲的朱銘難免顯得神情疲累。「老師,有想過停下來嗎?」「我當然感到疲累,時時刻刻都想,人去了就一了百了。我今年一把歲數了,經歷過生離死别,對生命看得很淡然,人生在世,都是痛苦比較多(連有大成就的老師也如此認為嗎?)你以為我跟你有很大分別嗎?你問我每天都在雕塑辛不辛苦?那當然是好辛苦呀!作品拍賣得好價錢,不是走進我的口袋。如果為了錢,便不該建美術館,天天造作品賣出就可以了。

「我一直想,我們的身體是父母賜予的,在他們還在生時就要好好保存,好好報答他們,此外也要對社會有一點貢獻,能夠做到這兩點,生命就有意義,即使離開這個世界也無愧於心。」朱銘說!

訪問刊於《JET》第39期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