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場景到手造服 Dorothy Lau

綜觀今年在樂壇的作品,劉君冬(Dorothy)名下的想必需要好好列個清單。除了主力的MV美術指導工作,還負責唱片封套設計,甚至參與MV中的演出和演唱部分。其中亮眼的一項,是負責手造服裝:「我不時在工作室通宵造衣,把布化為衣服,我覺得很浪漫。」

text.陳菁  photo.Bowy Chan

入行:3年

Instagram:@thedorothylau

2020年作品:Dear Jane〈哀的美敦書〉(服裝設計)、陳凱詠〈天生二品〉(美術指導)、鄧小巧〈與人同行〉(服裝設計)、許靖韻〈別為我好〉(美術指導)

入行前對服裝設計已有興趣嗎?

我對漂亮的衣服總是很著迷,在澳洲唸大學的第一個暑假,回港後想找份兼職、當個售貨員,於是印了一疊履歷表到元創坊派發。派發到一家設計師工作室之際,設計師說讓我當學徒,他偶然會為演唱會設計服裝,於是我每個暑假都會去幫忙,送衣服、為客人度身,也幫忙買咖啡。唸大學一年級時我才十七歲,算是對行業有初步理解。畢業後,我本來已在澳洲的畫廊工作,亦已經踏足當地Fine Art圈子,偶然回港時,朋友把我介紹去當美術助理,後來工作愈接愈多,於是決定回港,MV、短片、網劇、電視節目也有做。

Fine Art和美術指導,是否兩個不同的狀態?

無論學士或碩士課程,我同樣主修Fine Art。美術指導或服裝設計,往往涉及解難能力,而Fine Art和我當下創作最大的關係,是訓練了對概念的想像,也比較鼓勵以概念先行,再考慮如何實行和表達出來。去年泳兒〈野木蘭〉是我首個服裝設計的工作,導演想做一個服裝和場景連著的作品,泳兒則在場景中掙脫而出,我就硬著頭皮試試。最後設計出一條長裙,還有一層像薄膜的場景,兩者都用上相似的物料。如果不是如此順理成章,我也許不會有信心嘗試服裝創作。 

借衣物和手造服裝,除了時間多少以外,你存有偏好嗎?

團隊會問我想在名單中冠以甚麼職務,如果我負責手造,或是投放大量創意的,我會選擇「服裝設計師」(Costume Designer),如果衣服是向品牌借來,則是「造型師」(Stylist)。我偏好手造,但有時把兩者混合的效果也許更理想。服裝設計需要切合歌曲內容,例如鄧小巧〈與人同行〉所說的是創傷,我便在膠造的衣領裡藏了手寫的字和藥丸包裝。

除了設計以外還有其他的考量嗎?

這工作要講求環保並非易事,但我會儘量做。Dear Jane〈哀的美敦書〉裡,四位成員的服裝都由二手衣物改造而成,有的在美芝購入,有的是從網上平台免費收回來的。事前要做好路線規劃,順著地點一口氣接收衣服,才不會浪費成本。另外,負責鍾楚翹〈midsommar〉的場景,除了少量木方以外,都用上過往作品留下的道具,添置的也是二手物,盡量達至減廢。我是素食者,相對而言吃素也許幫助更大,但同時亦有點像贖罪吧,平日的工作實在浪費太多。

為服裝設計前,你會嘗試先了解穿衣者的個性?

黎曉陽這個人比較靈性,甚至有點看透世事,專輯封面也在柬埔寨拍攝,寬鬆而多層次的設計會比較適合,像是隨意的僧侶服。而馮穎琪《Surreality.Live》講述一個自我尋找的旅程,〈POOR U〉那首歌,她邀請了六人一同合唱,每個人都代表不同角色,盧巧音代表智慧、布志綸代表怒氣、吳林峰代表正直、per se的Stephen是陰柔,而我是另一緯度的馮穎琪。除了統一紅白為主色,各人的服裝都是在借回來的衣物上,額外配上手造飾物表達角色。盧巧音的是有威嚴的領子,而Stephen的則類似Harry Styles常穿的Pussy Bow。這項目一直都有幫忙,所以設計上可以更度身訂造。 

香港MV的討論度開始提高,當中包括服裝嗎?

我相信是包括的,但有時人家會留意場景多於服裝,例如〈Two at a time〉借來一架衣服,當中包括很多大牌子,大家對那個泳池的關注卻比較多。但在頒獎禮,大家卻偏向留意服裝,我想是有各自發光的部分。如果我對某個作品有情意結,我真的會看畢所有留言。大多都是籠統地說歌手很漂亮,而那未必和衣服有關,如果有歌迷會留意到歌手形象有改變,我絕對會暗爽。

包括你在內,現在參與MV製作的團隊也挺年輕?

甚至有年輕化趨勢!剛入行的人有很多事情想試,而MV是個很好的契機,而相對廣告或涉及劇情的作品則不一定有太多可探索的空間。我也是比較年輕的一群,一群年輕人一起工作,會比較有革命情懷,整副心機都投放當中,很有火,年輕化是健康的事。我小時香港流行偶像派,或是琅琅上口的慘情K歌,近年我覺得連歌曲類型都豐富了,R&B可以是主流,香港人也終於開始聽Hip Hop,甚至是Post-Rock。香港年輕人回到廣東歌行業,也令音樂多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