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奕邦、鄧小巧 你在面前我很安穩

從相識變成密友,往往很講究緣份,但藍奕邦與鄧小巧之間甚至多了一份經歷,一份猶如家人般的體會。從相識到今天已是十三年的感情,沒有別個字眼比起家人更為貼切,而當大家可以一同舉行音樂會時,一個「家」就最能表達他們心中的所感所受。《We Are Home》的意義,既是回家,也是大家心中的家。

text.Carson Lin
photo.Oiyan Chan

他和她就是我的家人

近年已各自成為獨立歌手,藍奕邦與鄧小巧這對好朋友,由當日的參賽者與評判變成好朋友,共度過多個晚上一同創作出不少療癒內心、訴說生活的作品,而這次音樂會仍然滿有意義。本月舉行的音樂會,一連兩埸《We Are Home》,藍奕邦分享名字或主題卻是包含著兩個意思:「其實《We Are Home》有兩個解讀方法,一個照字面而解就是『我哋返嚟啦』、『我哋喺屋企啦』的意思,另一個就是:《We, are home》,解作『我們就是家』。」他解釋,早在構思初期已決定要以「家」為主題,亦曾經想過如果最終只是單人演出就名為《I am Home》,但有了鄧小巧便更為完滿,更可一同報喜:「We are Home」!

不論字面還是隱藏的意思,無形中都能感覺到二人對於「家」的重視。他續說:「因為『家』,其實不是一個地方般簡單,而是一種安全感。」經歷過去幾年,大多時間都在海外的藍奕邦其實甚少與鄧小巧見面,後者也在去年與外藉男友在加拿大共諧連理並定居當地,往往都是你在這方我在那方般生活,但正因為二人早已有深厚連繫,就正如藍奕邦所指:「其實好多時候,即使很久沒有溝通,大家一個眼神、一張相、一個face-time,其實那份『家』的感覺已經回來。因為大家好明白大家,大家好像家人般的朋友一樣。」

所謂家的感覺,可以是一入大門吵得熱鬧的場面,亦可以是安坐於窗前享受寧靜的片刻,其實沒有一定的定義,但家的感覺都有一個共通點。「其實家可以是一個實體的地方,但它都可以是一個感覺,一份歸屬感。」鄧小巧說道。

於二人而言,家既是一份歸屬感也是一份安全感。藍奕邦續說:「也是一份你可以做回自己的氛圍。因為我覺得,現在你可以卸下包袱去做你自己,或者覺得好安全去表達自己,其實只有在你的家人面前才可以。」聽著他說,內心難免沉一沉,呼吸也難免被放大。藍奕邦直言,近年大家都面對了不少家人朋友各散東西的埸面,迫使他不斷反問自己:「如果大家都在世界不同角落,那麼還可以怎樣去維繫這個家的感覺?難度真的要共處一個空間,才有家的感覺嗎?其實真的很難,越來越難。」就連他自己也難以保證,會否突然想要就此先停下來,再到另一個地方展開新生活,而《We Are Home》的背後意義就是帶動這番思考。一番解釋後,他們沉思了一下,似乎又再消化著。「所以,其實大家要想一想有哪些其他方法去找回那份『家』的感覺。對吧,思考一下怎樣去維繫。」

音樂會的設計,二人也希望跟著這份感覺走,藍奕邦笑說當中會有鄧小巧的「療癒系」作品及陰暗題材作,也有自己的經典「𠝹手系文青系列」,而氣氛則以二人相處之間的感覺為靈魂,從歌單、舞台設計到情感氛圍,都希望帶給觀眾一個體會:「起碼有兩個多小時,可以舒舒服服、自自在在般去享受這場音樂會。」

又是同檯又是反檯

比較有趣的是,二人的相識始於參賽者與評判的關係,而藍奕邦也認同。因為一路以來,鄧小巧與他之間有創作的連繫令大家變得更親近。「我經常覺得做創作,係要大家都交個心出來,而經過多年來的合作後,我相信我們的作品給予了機會,讓我們再更深地認識了對方。」對於小巧來說,她與藍奕邦能夠成為家人大概是因為一份經歷,而最為深刻的一次莫過於製作《同檯》的一次旅程。

由藍奕邦一手包辨詞曲監製,鄧小巧在2020年推出的《同檯》,其實早於出歌前的三年已經存在,但礙於二人未能就音域上達成共識,而一直延至兩年前。直到一次,二人遠赴了加拿大同居三個月,決意重啟此作品,但萬萬想不到卻又再重遇同一問題。「我已多番跟他說我唱不到,要降半度。但他不明白,一直堅持要我以原來音域錄製,更直斥我作為專業歌手要唱到,並破口大罵:『錄這首歌之前,我不要再聽到你說好難唱!』。然後,我便哭著走出屋外到一個碼頭,致電給老公、好朋友訴苦,而這一次是我們相識多年來,吵得最面紅耳綠的一次。」不僅如此,翌日當鄧小巧以原版音域再錄製後,現埸聽過後的藍奕邦卻回應:「這個key不可,我們降半度。」再次重提此事,鄧小巧不禁再表示:「早在3年前已說過要降半度!他是完全忘記了三年前錄的那個感覺,所以就造就了這次『反檯』。」

人在異地被摯友大罵,又有多少人可以修補缺口?他們坦言,其實多年來大家甚少鬧交,相處也一直非常舒服,大概因為當時新冠大流行爆發,而大家情緒又受到環境所影響才引致於此。藍奕邦甚至直言:「如果這一刻要找一個人聯手開演唱會,我相信除了你找我之外,其他人找我都一定不會答應,因為太有壓力。反而與你一起,就覺得勝於一切。」

既是回家也是大家

說到底才知道,原來藍奕邦花了很多勇氣才決定《We Are Home》的演出。2014年,當時剛剛轉到新唱片公司的他遇上了情緒問題,令到自己無法安定地唱歌,「甚至在一次表演後回到後台抱著周國賢失控地哭了半小時,他分享:「我記得當日唱完第一首歌後,我已經想立刻回到後台。」自此,他留下了陰影,長年累月更埋下了心理障礙,一直逃避演出。「為何今次會選擇做《We Are Home》,原因是我覺得自己不可以再逃避做現場演出。而當我可以同一個,我可以完全信任,甚至萬一有甚麼『冬瓜豆腐』都起碼有她在我身邊的時候,我覺得我要借今次機會踏出這一步。」這一位,毫無疑問就是鄧小巧。

在他眼中,鄧小巧與藍奕邦其實是很相似的一對好朋友,相處上一直互補大家的長短,永遠支持對方。訪問進行前的一天,巧見鄧小巧分享近年前曾想過放下高峰咪,萌生不再唱歌的念頭,而藍奕邦得知後反應相當大。此時,藍奕邦插口指:「我心裡純粹覺得她不唱很可惜。唱得好的人其實大有人在,但真正唱到入心的又多少人?其實當時比賽,我已經覺得她是林憶蓮,因為她很明白自己要呈現出甚麼情感,她很懂得將自己內心脆弱的一小塊拿出來,再以此演繹歌曲。」雖然對話已過多時,但藍奕邦依然著緊。

今次攜手一同「回家」,就連藍奕邦也坦認自己很期待鄧小巧的老公,終於可以親眼目睹她在舞台上演出,「我很希望她老公,當晚來看演出時,可以看見原來有很多人很愛她。」《We Are Home》的意義,既是回家,也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