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炫輝 明日之先行者
2022-08-26
《明日戰記》強勢上映,幾乎人人都知這是古天樂多年來的心血,但他堅持只擔任總監製及主演,導演之位交由「新導演」吳炫輝擔任。這位三奪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風雲II》、《投名狀》、《鬼域》)、人稱「高輝」的導演,真人的確很高大,想法也夠遠大,他坦言今次要讓觀眾看到香港人如何做一部科幻片,到底我們世界的機械人是怎樣的?
Text: Nic Wong
Photo: Oiyan Chan
眾所周知,《明日戰記》籌備經年,高輝透露《明日戰記》的起點,源於2008年他與古天樂的一次晚飯。「記得當時我們暢談科幻電影,那時候古生已疑問到底香港能否拍到?那是第一次提及這件事,大家都好有興趣。直到2014、15年,他便正式提出不如實踐一下。」實踐的第一步是做測試,高輝先在天台拍一些類似YouTube片的片段,後來在香港城市環境下加些效果,古生看後覺得過癮,於是進入埋首題材及劇本等等,2016年決定開拍。
正如坊間流傳的消息,過程有不少劇本,不少人亦曾經參與過,最後由擁有資深視覺特效經驗的高輝首度執導,拍攝模式也與香港慣常拍戲的不同。「香港拍電影通常很趕急,現場很多改動,好多時要執生,但這種電影不可能這樣,畫好鬼腳就一定要跟足,所以我們首先將劇本拍成一部前期動畫,拍了九個月,不算很仔細,但將所有發生的事件包括其中,方便現場工作人員知道,牽涉多少場景,鏡頭如何運行,動作要真打、拉威也還是後期配合,所以那條動畫非常重要,清清楚楚。」
或許觀眾以為現場跟足拍攝就行,但現場拍攝卻是一大難題。有別於大家幻想的室內綠幕拍攝,《明日戰記》大多場景卻是在室外搭綠幕,因此備受天氣影響,包括下雨、高溫,尤其不少機器都因為過熱而出現問題。「由於片中有裝甲車行駛的鏡頭,途經的地方似香港街道,終點是到達荒廢商場及停車場,這些統統都需要大面積的環境。我們決定搭建一個小區,起碼有馬路、交通燈,車輛可以真實行駛,否則就算兩個最大的室內廠都拍不到。」難怪古天樂曾經笑說,買綠幕買到人家無貨,原來是這個原因。
現場拍攝大約三個多月,高輝坦言當時只是完成了故事部分,中間好多畫面卻未有。「我們的rough cut將早前動畫的部分片段加插在其中,讓我們知道大概流程,片長差不多兩個多小時。」經過多重討論,一方面進入修剪過程,另一方面將那些動畫部分,再用電腦重新拍攝成精剪版本,直到2018年末,終於真正開始後期階段。「如果計CG特效,後期大約只是兩年半,所以沒有坊間所說那樣長。」
看過《明日戰記》,發現它不只是機械人大戰,還有戰機空戰、外星生物、冧樓、車戰等等,高輝說以整個場口計,最難處理是車戰。訪問期間,高輝多番強調要符合物理要求。「有人經常說科幻片的動作不似,原因是現今科技要模擬到真實質感不難,靜態沒問題,但一活動就不似了,多數更不符合物理。」他舉例說,如果裝甲車的車速是80公里,重達4噸,他特別考慮行駛時車輛的左搖右擺傾側多少;另外,機械人約4米高,追逐一架80公里的車,到底它的步伐要幾急?腳步要幾密?「如果不理會這些細節,看起來就會很假了。」
「這部電影中,我與古生特別希望保留一份真實感,不想演員穿著裝甲就能任意飛行。雖然裝甲上真的有個噴射器,飛上十幾樓都可以,或者好像荷里活片,主角一拳打穿牆也可,但我們傾向在科幻片上要有合理性的物理,貼近我們生活的世界。所以,電影中的人物,有點像武俠片中武功高強的人,懂得輕功,能多跳幾層樓,卻不是萬能,而是有危機的,有好多缺陷的。」
終於成功打造香港第一部科幻片,電影多達1,800個特技鏡頭,他坦言香港從事視覺特效的人,向來都有眼光想做這件事。「當中牽涉一種毅力及使命,我們本身不敢開始這類型的電影,因為門檻很高,要做好所有心理準備。真的要感謝古生對這件事情的鍾愛,如此渴望在香港電影中出現,有人走出第一步。」他強調,當古生踏出第一步後,未來科幻片的資金不一定要這麼大。「譬如說,科幻片都可以談親情,有科學家將離世的人移植在機械人身上,一樣可以拍一些成本相對小一點但講創意的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