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貝聿銘 讓光線來設計
2019-06-18
說起貝聿銘,香港人特別熟悉,就算不知道《英雄本色》的經典場口新寧大廈是出自他的手筆,中銀大廈也必是深入民心吧。所以當這位建築大師在上月17日離世,坊間的報道特別多,這位全球首個獲得普立茲克獎的華裔建築師實在值得再花篇幅去紀念。
TEXT : ERNUS
逝世之時,貝聿銘年屆102歲,與終年104歲的巴西建築師Oscar Niemeyer一樣活過年百。這一百年中國一直處於改朝換代的日子,何以一個出生於廣州的男孩子,能成為靡聲國際的建築師?答案很簡單,因為貝家不是普通人家,而是當時的名門望族,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更是中國銀行的創辦人之一,來頭不少。因為戰爭、父親工作調職、母親猝然離世等原因,出生於廣州的貝聿銘曾到蘇州、香港、上海等地居住,最後輾轉移居美國,在安穩的日子中,貝聿銘分別在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取得建築學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
畢業不久,貝聿銘便進入Webb and Knapp擔任Architecture Director,同時成立以個人名義運作的建築事務所Pei Cobb Freed & Partners(前身為I.M. Pei & Associates)。初期的作品大多在美國,類型涉獵公共項目、圖書館、藝術館等。其中最廣為人熟悉的,是建成於1978年的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貝聿銘以混凝土為主要物料,設計出一幢正面看起來為「H」形,實則以幾何線條組成的建築物,簡潔明淨,呈現出強烈現代主義的風格,輕易混入周邊環境。
1982年,貝聿銘在北京設計了第一幢在中國的建築——香山飯店,以現代主義的手法融合中國風,這次嘗試效果出色,取得了很好的平衡,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後一件極具代表的作品。談起回到小時候成長的地方,不得不提於1989年完工的中銀大廈,它不但成為了香港中區摩天大廈林立的其中一個地標,而且也代表了貝聿銘建築師生平最崇尚的設計——「讓光線來設計」,雖說是商業大廈,貝聿銘在裡面設計了中庭,盡可能讓光線進入建築內。
實踐「讓光線來設計」這個宗旨的,還有貝聿銘生平之中最具爭議性的作品:羅浮宮。當年的羅浮宮重建計劃,法國文化部部長跳過正常招標程序,找來貝聿銘主理,他在入口處設計了一個金字塔形狀的透明建築,引來超過90%的法國人反對,認為洋溢現代主義的金字塔與羅浮宮本身格格不入,後來建築在軟硬兼施之下順利建成,一年又一年過去,倒也成為了羅浮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貝聿銘除了透過建築展現理性的一面,有時還散發出詩意的另一面,看看他最初期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的作品台灣臺中市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就是一例,簡單的大筆一揮,為教堂披上令人難忘的外衣,數十年來成為遊客不能錯過的景點。另一個詩意代表,必定是建成於1997年的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美秀美術館,走過長長的隧道,眼前就出現一條穿越森林的吊橋,走過這裡就來到位處於森林中的美秀美術館。美秀美術館以和式格調融入現代主義,兩者取得完美的和諧,來到這裡感覺異常平靜,猶如置身世外桃源,貝聿銘的功力在這時已登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