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P & ROLL PRESS 為人設想的印刷術

孔版印刷(Risograph),是單色疊印的印刷技術,原理類似網版印刷,使油墨穿透模版而印刷在紙張上。憑著獨特的色調,以及印刷過程有機會出現的些微偏差,此技術近年成為印刷界的寵兒,主打孔版印刷的翻滾出版(flip & roll press)也成為冒起的一員。對於那些小偏差,主理人Keith和Jade不曾視為浪費或失敗品,皆因每張印刷品都值得被好好珍重。

text.陳菁

photo.Bowy Chan、受訪者提供

在當平面設計師的時期,已覺得香港印刷沉悶?

Keith 一方面悶,另一方面是比較粗糙。我曾在印刷廠工作,發現裡面有很多掣肘,本來想做正方形,最後做出來是梯形,幾乎每次都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其實設計師和製作部確是需要緊密溝通,對比鄰近的日本和台灣,香港的印量也許相對少、較花時間,計算成本效益下就不會花太多心思,不如印點量多而質素要求不太高的。觀察到如此風氣,於是在行業裡做了兩、三年後,就決定自己做。回想我和Jade在唸書時,已經嘗試很多奇怪的美術,確是為梯形而做梯形的成品!

Jade 畢業後真正成為行內人,面對種種真實的局限,我倒不能直奔印刷廠叫師傅印色要準確點吧?小型的印刷團隊如我們,在參與和控制上會更理想。我們的初衷沒有偏向做生意,純粹是滿足自己的印刷欲望。把稿件印為實物,同時控制在自己預想的質素之內,做到就很滿足。

Keith 紙品或印刷都應該被珍而重之,我們把製作視為創作的一部分,印一百本書,我們可以每本的釘裝都不同,或是印到中途把機器暫停,換別的印法,有可以改變的空間。

孔版印刷令你們著迷的原因是甚麼?

Jade 我們用的印刷機是單色機,每次只能印一種顏色,於是要把顏色拆開再重組。假設我們計劃先印黃色,後印藍色,把次序倒轉也許會有意外效果。這些意外很吸引,把黑換成啡,原來整個效果會暖和得多,這是後製也難以模仿的實在感。紙質也很吸引,我堅持要看實物,墨水的反光位是實物才看得見。曾經和攝影師陳傑合作,試了不同紙質的效果,一套十二張、每張不同玩法,因為是風景相,反而有種唯美的夢幻感。

Keith 創作的意外很重要,傳統印刷印一百張也沒太大分別,我們則是每張都有意外,而每次意外都能刺激靈感。我們每個企劃都會訂立目標,最近和《二次人生》導演何力恒合作,負責電影展覽的相片印刷,那印刷品便要精準、要像藝術品。另外也試過挑戰印在色紙上,或是以兩色或三色印刷,試試能否在非四色印刷下,創造出全新氣氛。

除了移位,孔版印刷會出現甚麼意外?

Keith 有些紋理很重的紙,會出現吸墨不平均的情況,或是坑紋太深,有些位置甚至完全吸不到墨水。太薄的紙也會出意外,我們印過兩次月宮殿紙,第一次成功,第二次失敗了,後來發現是轉了配方。如果用四色印刷印一百張而言,以超級精準對位為目標,成功率是十至二十張。

Jade 但在我眼中,並不代表餘下的八十多張不好看,我們稱之為defect,那些的獨特之處也值得被欣賞。

對比內容,你覺得印刷技術有多影響閱讀過程?

Keith 60、70分吧,捧起zine的第一感覺是重要的,假如作品的外形很體面,也自然想拿起來細看,這動作基本上已注定作品的生死。有些作品釘裝得歪歪斜斜,印刷顏色又不太乾淨,實在抗拒拿到手上。

Jade 我是一半半的,我曾多次遇到內容優秀,但印刷糟透的兩難情況,要否付錢確是掙扎良久。但又曾試過有些raw得就如獨立樂隊,用紙皮、用鐵線捲,我覺得非常棒呢!外表必須與內容相襯,不能為奇怪而奇怪,專輯封套也要和歌曲配搭才行。我們是唸設計出身的人,最終極的目的也需要為人設想。人手的處理如果能讓作品的價值提高,是因為難度同樣增加,如果你對印刷有要求,理應印刷的每一環都要有要求。但部分人並不熟悉印刷,或是要求沒那麼高,選擇便宜的也是個人選擇,我覺得不能強求。

部分大機構的紙本都撐不住,同時又多了獨立的zine,你們怎樣看這風氣呢?

Keith 我聽過一個台灣來的說法,說沉甸甸的書較難做,輕巧的較好賣。原因是厚書成本高,如果拆開十書反而則暢銷。舉例可以先出一個章節,先試試水溫,投資和風險毋需那麼大,成功後再印。出zine的門檻沒那麼高,釘兩口釘就成了書。

Jade 但我相信傳統書有它存在的原因,拆開推出的情況我覺得是世界性,也不限於印刷品。以音樂為例,單曲一首一首出,但不代表大碟沒意義。一本書有鋪排,也有價值,而薄薄的zine輕鬆入口,就如同派單曲當然比派大碟但其實主打一、兩首歌容易吧。當下的zine雖然外形很亮麗、對美學追求很高,但追溯zine的歷史,它和社會運動有關,本身就是一種發聲的工具和意識形態。外形可以不重要,只需要大量印刷,到處派發。社會運動令人有更多想法,或是社會改變,人們的腦中有更多翻湧,大眾發現原來自己也有發聲的通道,所以會冒起得愈來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