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 COVER
    • DIGITAL COVER
    • INTERVIEW
  • SHOWBIZ
    • MOVIE
    • ART & CULTURE
    • MUSIC
  • FASHION
    • STORY
    • POV
    • STYLING
    • WATCH & JEWELLERY
  • LIFESTYLE
    • LEISURE & SPORTS
    • GADGET & AUTO
    • GAMES & ANIMATION
    • FOOD & BEVERAGE
    • DESIGN & ARCHITECTURE
  • GET
    • 20周年特刊
    • PRINT
    • E-BOOK
    • SUBSCRIPTION
LOGIN
  • 1
LOGIN
  • 1
  • PEOPLE
    • COVER
    • DIGITAL COVER
    • INTERVIEW
  • SHOWBIZ
    • MOVIE
    • ART & CULTURE
    • MUSIC
  • FASHION
    • STORY
    • POV
    • STYLING
    • WATCH & JEWELLERY
  • LIFESTYLE
    • LEISURE & SPORTS
    • GADGET & AUTO
    • GAMES & ANIMATION
    • FOOD & BEVERAGE
    • DESIGN & ARCHITECTURE
  • SHOP
    • 20周年特刊
    • PRINT
    • E-BOOK
    • SUBSCRIPTION
  • DIGITAL COVER / INTERVIEW / LEISURE & SPORTS / PEOPLE
    Digital Cover | 「世一」劍手蔡俊彥專訪 香港史上首面劍擊世錦賽冠軍
    香港再有世界冠軍!港產劍手蔡俊彥(Ryan)在上月格魯吉亞舉行的世錦賽男子花劍決賽中,奪得香港劍擊史上首面世錦賽金牌時,同時在累積分數的世界排名中登頂,成為真正「世一」! 去年這個時候,蔡俊彥無緣巴黎奧運,只能在電視機前旁述隊友代表香港出戰,他不時拋出金句,笑說「菠蘿包贏咗法包」(菠蘿包是香港選手的張家朗,法包是法國選手),被網民大讚轉數快:「Ryan金句今晚都係世一」。 Ryan笑言,觀眾可能覺得他只是個「識少少劍擊嘅低能仔」;不夠一年後,他愈戰愈勇,短短三個月內連續橫掃上海大獎賽、亞錦賽和世錦賽三項國際賽事的金牌,創下「不敗之旅」的傳奇。他直言成功的關鍵是一句自勉的話:「輸就輸囉!」 一顆反叛的心、一套獨特的打法,從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到如今的世界冠軍,成就出蔡俊彥用劍鋒,書寫了一段屬於自己的傳奇故事。 Text.Nic Wong | Styling.Sum Chan | Photo.Ken Ngai | Hair.Lupas Chui | Makeup.Wing Chan | Watches.TAG Heuer 青春期反叛至今 蔡俊彥與一般乖乖仔不同,向來不甘平淡,劍擊之路始於小學,想最初學劍時有點抗拒,但上了一堂課後對劍擊的動感與策略吸引,純粹因為覺得好玩,其後成績愈來愈好。Ryan笑說:「我從青春期開始就反叛到現在,沒有停過。我不喜歡跟著別人做的事,我想有自己獨特的一套。」 偏偏,劍擊講究規則與紀律,更是一項充滿傳統框架的運動,但對蔡俊彥來說,這些框架反而激發了他的創造力。「正正因為有傳統,要有一定的基礎,而我由頭到尾都對傳統技術感到不舒服。」他坦言,早年世界排名第16位時,曾質疑自己是否需要模仿頂尖劍手的經典打法。「我看到當時世界第一、第二名的選手,他們的打法很傳統、很正路,我不禁思考,若我想成功的話,是不是要跟他們一樣?」Ryan深知自己要跟隨他們的步伐,也不會比對方表現更出色,幸好他的教練鼓勵Ryan擁抱自己的獨特性,成為他日後成功的關鍵轉捩點。 看過蔡俊彥比賽的話,不難發現他會突然出現一些大動作,甚至跳起來。老實說,這種風格在劍擊場上並不常見。「我從小看過很多劍手的比賽片,記得有人跳起出招,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某次比賽中,Ryan在危急關頭嘗試跳躍進攻,意外得分,從此這一招成為他的「秘密武器」。「本來只是自己的初衷,後來才發現這招原來能夠影響對手的心理。」他開始分析自己的動作如何干擾對手節奏,將這招磨練成為屬於自己的戰術,讓他的劍擊風格獨樹一幟。 TAG Heuer Carrera Chronograph (Panda) TAG Heuer Carrera Date Twin-Time 夢幻夏天三連冠 2025年的夏天,對蔡俊彥來說,絕對是一場「夢幻之旅」。從5月的上海大獎賽開始,3個月內連奪3項國際賽事冠軍,當時世界排名才32位,奪得個人第一面國際賽金牌,搖身一變成為世界冠軍,以及國際劍壇的焦點。談及這段連續不敗的經歷,Ryan笑言:「從成為劍手開始,從沒想過可以連續三項大賽不敗稱王,感覺好夢幻。」這段夢幻背後,主因是他對心態的精準調整而成。 就在上海大獎賽奪冠之前,蔡俊彥經歷過一波低潮,好不容易才首奪個人國際賽金牌。意外讓他找到心態的突破。「我沒特別大幅度調整技術,但心態放開了,進入了一個更好的思考模式,」Ryan這種「佛系」心態,讓他在往後舉行的亞錦賽和世錦賽中表現得更加從容。「以前我會覺得,視乎當日狀態好壞,但現在我會思考,心態應該放在甚麼位置,甚麼時候過分緊張,甚麼時候過分鬆懈,如何調整到最適合的狀態。」 回想這次世錦賽的奪金之路,絕非一帆風順,蔡俊彥在16強面對當時世界排名第5的意大利劍手Guillaume Bianchi,本來預計會是他整個賽事的最大挑戰。「我甚至覺得,這一場的勝方,將是本屆賽事的冠軍,」結果Ryan以15比10擊退對手。 命運總愛設置考驗,Ryan在8強對戰另一意大利劍手Filippo Macchi時,最後驚險地以「決一劍」15比14險勝晉級。「那場比賽器材有點問題,我刺中了對手卻沒得分,換作以前的我可能會發脾氣而影響表現,但當日我很冷靜,還跟自己說:『輸就輸囉,唔緊要,專注執行戰術吧!』他心想一切都是考驗,好好迎接之後的事。」這種淡然的心態,讓他最終化險為夷,菠蘿包再次贏了意式香草包。往後愈戰愈勇順利奪得世錦賽冠軍,亦是香港前人從未試過的第一位世錦賽金牌劍手。 TAG Heuer Monaco Chronograph x Gulf TAG Heuer Monaco Chronograph x Gulf 世一背後 蔡俊彥在接連賽事以壓倒性優勢取勝,但他在世錦賽決賽後「難得」謙虛,令人印象深刻。「我覺得有好幾個劍手比我厲害。雖然我現在是世界第一,但老實說,我覺得自己未值得這個位置。」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至今也未夠一個月,對Ryan來說既是榮耀也是挑戰。他笑說:「現在會沒那麼夠膽出街,但比賽上未感受到壓力。」他認為,世界頂尖劍手的技術差距微乎其微,真正的分水嶺在於心態。「頭二三十位的劍手,技術和實力差不多,關鍵在於如何在巨大壓力下發揮表現。」他坦言,這種能力來自經驗與反思。「有些人沒想到要調整心態,或者不知道怎麼調整,我幸運地想到了一些方法。」 這種「幸運」,其實是蔡俊彥多年來的積累。從2015年青年奧運摘下香港首面劍擊獎牌,到2021年東京奧運16強失利,再到2024年因排名原因無緣巴黎奧運,Ryan的職業生涯充滿起伏。「巴黎奧運時,我在電視機前旁述比賽,很多人可能覺得我是個『識少少劍擊嘅低能仔』,但現在人們知道,我真的打劍很厲害。」遊走謙虛與驕傲之間,Ryan的反叛個性盡情展現出來,正如他凱旋回歸到機場時發表的豪情壯語:「想對啲由細到大都唔想我成功嘅人講,對唔住,我得咗喇!」 蔡俊彥的反叛精神,不僅體現在他的劍擊風格,也融入他的處世態度。「我媽咪經常叫我不要亂說話,但我覺得,只要不傷害別人,我就應該做回自己。」他笑指自己可能有點「反社會人格」,但這種特質讓他敢於挑戰傳統,追求真我。「我來到這世上,不是要取悅全世界,你喜歡我就喜歡,不喜歡就算吧。」 TAG Heuer Formula 1 Chronograph TAG Heuer Monaco Chronograph x Gulf 香港劍擊的未來 愈戰愈勇的,不只是蔡俊彥,更是香港劍擊這項運動,近年開啟全新篇章,劍擊奧運金牌累計3面,亦有Ryan的這面世錦賽金牌。「我們這一輩有張家朗、江旻憓、佘繕妡等世界級選手,是因為前面有很多人的貢獻。過去全港只有一間劍擊俱樂部,到現在有五六十間,真是很多人努力的結果。」這一刻的Ryan又顯得很謙虛。「香港的劍擊發展很快,但資源仍然有限,我希望這面金牌能讓更多人關注這項運動。」他鼓勵年輕劍手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不要麻木跟從別人,要擁抱自己的獨特性。 奪得世一後,蔡俊彥的目標並未止步,他將目光投向即將舉行的11月全運會,以及2026年在香港主場舉辦的世錦賽。「我當然想衛冕,也想在2028年洛杉磯奧運企上領獎台。」更長遠是,他希望在退役後自己的名字仍然被人記住。「如果過了十年、二十年,人們還會覺得蔡俊彥是一個傳奇的劍手,那就好了。」
  • COVER
    林峯封面專訪 ︳初心不老 峯光不滅
    今年五月,林峯在紅館連開七場演唱會,金色短髮搭配閃亮造型,從〈愛在記憶中找你〉的深情演繹到〈CHOK〉的勁爆表演,再來吊臂升空與觀眾們互動,他依舊是那個輕鬆掌控舞台的王者。然而光芒之外,在工作餘暇的他,或許正抬頭望著斑駁的門牌號,在尖沙咀某小街老店裡,為尋覓一瓶稀有威士忌,像個孩子般興奮期待。 這就是林峯,是螢幕上塑造過無數經典角色的演員,也是用快歌燃動全場、慢歌催濕眼眶的歌手,卻始終對專業懷有敬畏,對生活充滿熱忱。無論是一瓶陳年威士忌,一個雕琢入微的角色,還是一段獨特的舞台記憶,他都願意傾注全部心力面對。自全城「峯」動以來,這次終於有機會與他共坐,從角色聊到音樂,從舞台說到生活,從收藏說到旅行,細談如今活得灑脫自在的林峯。 Text . Leon LeePhoto. Karl LamStyling. Sum ChanStyling Assistant. WincyMakeup: Raymond YipHair: Keith Wong @artify.labWardrobe. GIORGIO ARMANI (grey, shirt, sweater, trousers and derby shoes)/ GUCCI (burgundy top, jacket, trousers and loafers)/ LORO PIANA (green cardigan, trousers, brown boots and hat)/ RALPH LAUREN (blue shirt and jacket, white trousers)Watch. Hublot 成就了天地 但我問自己 在娛樂圈的光影流轉中,有些藝人不只是追光者,他們腳踏實地走過每一步,把經歷釀成養分,讓角色與歌聲都帶著生活的溫度,林峯便是如此踏實的人。像去年《九龍城寨之圍城》大熱,他飾演的主角「陳洛軍」全程精釆打戲不斷,他笑稱,這除了團隊的共同努力,還得益於訓練班出身的扎實功底。「其實我從來都不是天賦型選手,都是一邊學一邊實踐,從電視劇到電影,又從古裝到現代,一步步積累。」 他回憶起早年拍古裝劇的日子,動作戲繁多,受傷是家常便飯,但也正是那段時間,讓他建立起對動作場面的基本認知。「現在的年輕演員很少有這種訓練,我覺得很可惜。因為這些經歷,能幫助演員更好理解鏡頭語言,知道如何配合導演、攝影、剪接,去塑造好一個角色。」他提到影響他很深的一位前輩——「松哥」劉松仁。「剛入行時,他演過我的父親,記得煞科那天,他認真地對我說:『我們是香港演員,無論去到哪裡,都要記住這個身份。』這句話我一直銘記於心。」 從那時起,林峯意識到演員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責任。「電視劇和電影最大的分別在於,電影給予演員更大的創作空間,但最終要讓觀眾覺得過癮,相信你設計的角色是合理的。只要角色足夠豐滿,把他放在任何場景,都會有火花。」在他看來,娛樂行業的核心就是要「娛樂」觀眾:「我們是傳播媒介,是觀眾認識香港的一扇窗。演得好與壞,不只是個人的事;演員也很幸運,作品會永遠留下來。哪怕當年拍得倉猝,日後再看,也是對當時自己的審視 —— 當時為何這樣理解角色?哪裡又能做得更好?」 隨遇而安好 還要贏一次硬仗 他特別提到拍《摘星之旅》時的往事,「很多人都沒留意這部電視劇,我自己卻看了兩遍。那時候正在籌備人生第一場紅館演唱會,白天要拍劇,晚上還得回香港開會。劇組只給了我十天假期,但我算過,排舞、練歌、操體能,最少也要十三天。」這是其歌手生涯面臨的第一個難關,他坦承至今仍記得當時的極限挑戰和窘迫處境。 「我心裡也清楚,很難同時兼顧好兩邊的工作。尤其演唱會,觀眾是買票來看你的,責任在我一個人身上,我不能讓他們失望。」他笑著憶述,第二次演唱會情況好了一點,有二十一天時間準備。「大家都說我進步了,但我知道,這是因為經歷過第一次『地獄式訓練』才應付得來。所以來到第六次紅館個唱,每一場結束都會調整節奏,就是為了讓大家覺得『來對了演唱會』。」 如今回望,這些年林峯在影視與音樂之間遊走,所有的創作都是為了舞台服務而生。「曾有四年時間,每年開三場演唱會,那時候做的歌,全都是為了表演效果。快歌、跳舞、氣氛,根本沒時間做自己想做的音樂。」就連演戲與唱歌這兩件事,在本質上都是衝突的。「演戲傷聲,唱歌要聲。昨天拍完打戲,聲音都破了,第二天還要唱柔情歌,怎麼唱?」他不諱言說,這種矛盾用了多年時間來平衡,如今總算找對了節奏。「很感謝公司和團隊讓我交替工作,拍完戲就休息,準備演唱會時就不接戲。這是很多藝人夢寐以求的狀態,我真的很幸運。」 隨著季節變化遇見它 更幸運的是,近年他終於有時間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東西。不是為了迎合誰,而是樂在分享。「我喜歡買有升值潛力的東西,但不是炒賣,是真心喜歡藝術品、玩具、威士忌之類,唯獨避開車輛、名表這類男士們標配的愛好。」他分享自己曾為了一支稀有的威士忌,獨自跑到尖沙咀一棟舊樓,敲起一間老辦公室的門:「我還記得門後是個戴著安全帽的賣家,古怪歸古怪,他卻有幾瓶市面上罕見的威士忌。這種竭盡所能、蜎窿蜎罅探險的過程,我很享受。」 旅行也是他探索生活的一種方式。「我以前喜歡一個人旅行,不跟遊客路線,就自己鑽巷子尋寶。我覺得那是演員的養分——你看到不同地方的人怎麼生活,這些都會變成你演戲時的底蘊。所謂閱歷,最終都會回到角色裡去。」訪問最後,問他覺得自己變了嗎?林峯想了想:「以前我很正經,但後來發現做創作的人如果太死板,會捱不下去。」所以他學會了放鬆,也學會了接受。「你今日遇到的人、拍過的戲、唱過的歌,全部都會變成你的一部分。無論成績如何,它們都是養分,不會白過。」 林峯不是那種會說「我要改變世界」的人,他只是默默地,一個角色接一個角色認真演,一首歌接一首歌用心唱,一瓶酒接一瓶酒收藏,一步一步地貼近城市,再走進觀眾的心。「只要你喜歡的,那就是你的寄託,就算別人覺得無聊也無所謂。」
  • ART & CULTURE / GAMES & ANIMATION / INTERVIEW / LIFESTYLE / MOVIE / PEOPLE / SHOWBIZ
    蔡潔專訪|拍劇背後堅持出書 聯手曹志豪創作漫畫《失敗的我被放上置物架》 書架放上演藝以外的自己
    蔡潔(Jacky)為人熟悉,莫過於早年電影《香港仔》護士仔一角,近年簽約邵氏後拍劇拾級而上,接連提名視后,近月《執法者們》更大獲好評。劇接劇的背後,她居然還有時間創作漫畫《失敗的我被放上置物架》,與資深漫畫家曹志豪再度合作,更是她連續3年出書。她坦言演員很被動,彷彿漫畫中的主角那樣被放上置物架,成敗與否因人而異,今次衝出電視箱,務求在書架放上演藝以外的自己給大家看見。 text. Nic Wong | photo.Oiyan Chan | hair.Terence Chan @ HoLA | makeup. Kineks Ho | wardrobe. IRO 蔡潔並非首度進軍文字創作,繼2019年短篇小說《夢的轉場機器》及2023年的《有隻貓在芒果星》後,去年在文字以外增添漫畫《81》,由曹志豪執筆畫出少女心,每次都是自資出版。「自資漫畫成本不菲,精裝版附帶盒子、徽章和海報等周邊產品,定價較高,有些讀者反映希望有平裝版。今年我們學精了,出一本價格更親民的書,讓更多人欣賞得到。」 更聰明是,今次蔡潔聯手曹志豪成功加入由政府資助的「港漫動力」計劃。「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平台,競爭非常激烈。今年專業組的名額大幅減少,只剩兩組,能得到這樣的肯定,我們感到非常幸運。」成功獲得資助後,書價隨即大幅下降,去年《81》精裝版定價高達340港元,今年新書僅售78元。「我們希望更多讀者能接觸到這本書,還嘗試了新的周邊產品,如盲袋、扭蛋機卡片和立牌,迎合當下的『谷子經濟』潮流。」 或許未必太多人知道,蔡潔畢業於大學導演系,一直很想拍電影做導演,可惜苦無機會,她早已寫好了《81》電影劇本,去年將劇本改編成漫畫,由畫過《死角》的曹志豪執筆。「《81》是一個很完整的劇本,今次完全不同,我們從零開始,新作《失敗的我被放上置物架》的靈感來自一個突如其來的想法,有一天,這個長長的名字突然出現在我腦海裡,我也不知道為甚麼,但有個畫面是:一個失敗的人被丟在置物架上,無人問津,好像是被遺棄的物件。」 這個概念為故事奠定基調,也讓二人找到了共鳴。蔡潔坦言:「我們都常常覺得自己很失敗,就像我演戲十年,每接到一個新角色,還是會害怕自己做不好;曹總也說,他畫了這麼多年,每畫一幅新畫,還是會不滿意,第二天就丟掉重來。」這種對自我懷疑的共鳴,讓他們在創作中碰撞出火花,而這次合作更具挑戰性,二人一起構思故事,蔡潔更跨出一大步,主創以外還嘗試繪製封底。「始終我不是專業畫家,畫得很吃力。」她又大讚對方很包容,總是會聽她的想法。「哪怕好多時候我只能說出『這樣不對』,卻說不出具體怎麼修改,但我們之間很坦誠溝通,亦深信好的作品需要直接的碰撞。」 《失敗的我被放上置物架》故事講述,一個女孩因網暴而事業崩塌,隨後墮入異世界,旅途中遇到曾經影響她生命的角色,包括小動物和父親,最終意識到許多障礙,其實是自己內心的惡夢。「網上的評論可以摧毀一個人,但最終我們要學會自己定義人生,不被世俗的規則框住。」自我救贖的主題,與蔡潔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演戲時我常常感到恐懼,擔心自己不夠好,但我學會了告訴自己,能夠走到今日已經很不簡單。」她希望這部漫畫能傳遞一個信息:無論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只要自己覺得有意義,就是最好的。 從幕前的立體表演到漫畫的平面創作,蔡潔坦言體驗截然不同。「演戲是在一個安全的世界裡做不同的自己,而創作漫畫是做回自己,任性地表達想說的故事。」兩種媒介各有挑戰,曹志豪也常說她的故事有時太多演員思維,細節太微妙而畫不出來,所以二人常常要找到中間點。「這次我從零開始學習漫畫的表達方式,學會更多漫畫語言的獨特性,嘗試從碰撞中創造不一樣的港漫。」 港漫如香港一樣,前路崎嶇未明,但蔡潔對未來充滿希望,儘管她承認這條路並不容易。「港漫很難與其他地方的漫畫競爭,但不能沒有。如果沒有人去做,就真的甚麼都沒有了。只要開始就有下一步,這也是我對自己的勉勵。」 作為演員,蔡潔的時間表也充滿不確定性,眾所周知演員十分被動,正好創作對她而言,是一種療癒,幫助她在忙碌的演藝生活中保持平衡。「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幕前人還是幕後人,只想繼續創作,無論是甚麼媒介。」她希望《失敗的我被放上置物架》能發展成知名IP,延伸到動畫或更多周邊產品。創作之旅才剛開始,從螢幕到紙本,她努力用故事訴說自己的心聲,也為港漫的未來注入新的可能性。「我希望讀者能看到這本書,感受到我們想傳遞的信息,創作就像演戲,是一個慢慢累積的過程,我會繼續走下去,給自己和大家更多驚喜。」 蔡潔除了創作文本外,今次還小試牛刀畫了新書的封底。
  • INTERVIEW / PEOPLE
    社畜再培訓先導計劃 | 王智德 林宣妤 唐浩然 稚氣Bite
    勞勞碌碌跟著生活流,有時總想回到小學雞時代。千禧,正值大部分90後的小學時期,是一個奇妙的年代,當時互聯網尚未全面覆蓋,電視娛樂依然是聯繫老中青幼的主要媒介,也是港人集體回憶的主要來源之一。今次拍攝劇集《社畜再培訓先導計劃》,王智德(Alton)、林宣妤(Serene)與唐浩然(唐記)因為要重回小學「尋求無悔真生活」,亦都想不少小學記憶——不過這次比起大聲講「志氣bite」,更重要的是重拾小學雞「稚氣bite 」。 text yuiphoto Oiyan Chanstyling  JCwardrobe We11done,GOOPiMADE,Nike,Luddlite(on Alton) Dolce&Gabbana,Hearts On Fire (on Serene)makeup Yumi Cheung @ Annie G. Chan Makeup Centre (on Alton) , Carol Ip (on 唐記)hair Frankie Ho @ HairCulture (on Alton) Anton.hair (on 唐記) 回到童年時 當年小學雞放學後只有一件事,就是趕回家收看兒童節目間插播那22分鐘的動畫。89年生的Alton指,以前每逢周二四都非常重要,因為這時段會播《爆旋陀螺》、《數碼暴龍》、《極速搖搖》等男仔動畫;而那期放甚麼動畫,便流行甚麼玩具,那是全港小學生的不宣之秘。「小時候去茶樓等位飲茶,會去對面那間玩具舖。那間舖長期都會有一大堆小朋友流連,當期流行玩甚麼玩具,一堆人就會聚起來一起玩,有時是四驅車,有時是暴龍機。碰見不認識的人,見對方褲頭勾著暴龍機,就會走上去問『對唔對?』」這些地方可謂最早期的「社交平台」。 唐記也沉迷過暴龍機,也經歷過一大班互不相識的小學生圍起來玩的時代。但問起令他最深刻的回憶,不是陀螺裝甚麼火花環,而是一段小學三年級的童年陰影。那一年,他為了朗誦比賽苦練了兩個月,結果在比賽當日,要乘坐校巴出發之際,老師突然說「你不用去比賽,我們已經剔除了你的名字。」眼看老師與同學坐車走了,他甚至還像偶像劇的情節般,在校巴後面追,相當慘烈。 至於Serene,因為是馬來西亞人,所以她所經歷的小學時光相當不同,試過為紙公仔換衫,從未做過野孩子。她自小在馬來西亞一個小市鎮長大,因為學校距離家很近,因此她小時候都會踩單車上學,她甚至還因為被狗追而有過陰影。她自覺自己沒甚麼童年:「小時候會參加許多比賽,演講、唱歌、乒乓球、羽毛球……現在想來,我是那種非常之乞人憎的同學,以前同學考試會鬥高分,我會偷偷地溫書,再假裝自己沒有努力。」 再做小學雞 《社畜再培訓先導計劃》中三位重新回到小學,與六位真小學生一同共演。唐記觀察到,現在的小學生不太小學雞。「可能比起我們以往,現在的小學生接觸的資訊多了思想也成熟得多,會直接大方坦蕩蕩討論自己的crush。拍戲時,我和麥東常常會偷聽他們講八卦。」老積才是小學生的norm。Serene補充:「他們每個都有手機,碌手機甚至知分寸,知道哪個歌手哪些歌中粗口元素小朋友不可以聽。」 做小學生時,總覺得30歲已經好老好老,如今出來社會工作多年,三位已達二十尾三十頭,方發現30歲不過「少少老」。雖然少少老,但他們依然覺得自己依然稚氣。唐記笑指,自己到現在仍會整蠱朋友,假裝把不存在的貼紙貼在別人身上。而Alton更覺得小學雞是一種模式:「當你身邊愈多不熟悉的人,你愈會收起自己那個小學雞;上班開會面對著上司同事,自自然然會把小學雞關進籠子,開啟大人模式。我覺得可以做小學雞是好幸福的,因為這意味著周圍全部是自己人。有時候,大人的世界是很孤獨的。」 他們都說,如能重回小學時代,一定會用一個更好的心態去讀書,而非盲從填鴨式的教育。但要是能永遠不長大,永遠做小學雞又願不願意呢?出乎意料,三位答案都是否定的。 「以前真的很美好,我到現在都覺得美好。」Alton續說:「但永遠都不長大,就永遠都不會有經歷和過程,人生不該如此。我情願選擇學習成長。」唐記則坦言,大人的世界太多壓力和責任,如能以現在的意識回到童年,自己會毫不猶豫選擇回去。「但無意識的話我不會回去。經歷其實都是養份,沒有了這些回憶也是很可惜的。」Serene也表示同意:「如果一直都不長大,我的經歷一直都會是一樣。我覺得人生本身就沒太大意義,所謂意義是由自己去賦予的。」到底人能不能同時追求志氣與稚氣呢?此事仍待三人出演的新劇,為我們解答。■
  • INTERVIEW / PEOPLE
    相對論與搖擺舞 梁雍婷 周漢寧
    電影《聲光伴我飛》,講述了擁有鋼琴才華的主角1900在一艘船出生,到長大成人都從來沒有下過船。有一次,他決定踏上陌生的陸地,但當他站在甲板上卻感到害怕,畏懼於陸地生活的無限抉擇,世界無數的琴鍵,令人難以承受。多元宇宙理論下,我們也是1900,面對宇宙有千千萬萬個自我,有人擁抱有人懷疑有人畏懼。由梁雍婷和周漢寧重新演繹的劇作《靜止的宇宙在閃爍》(原名:Constellations),兩人在不同宇宙跳躍,一個宇宙間量度,一個太陽下跳舞,在Nick Payne的詩意中探索了愛情裡自由意志與確定論的邊界。 演讀劇場作品《靜止的宇宙在閃爍》日期:2025年8月18至20日 時間:晚上8:00 地點:牧羊少年與他的浮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香港文化中心地舖) text yuiphoto Oiyan Chanhair Oscar Ngan (on Rachel)、Anthony Wong(on Henick)makeup Kyo Lee (on Henick)wardrobe Sandro、Charles & Keith (on Rachel)venue Lemna of the Alchemist 牧羊少年與他的浮萍 一腳踢製作舞台作品,好玩多抑或辛苦多? Rachel:整體而言是好玩的。這次與周漢寧透過讀劇劇場嘗試不同崗位的經歷,確實是一次有趣的冒險。其實這次的起源來自兩年前一次酒吧閒聊,那段時間剛好較少演出機會,在我們討論工作的時候,他突然提議:「既然這麼想演戲,不如我們現在就在酒吧一起讀劇本吧。」如此,便萌生了一同製作劇場演出的念頭。後來機緣巧合下認識了Becca(導演張凱婷)和Issac(監製林學賢),共同創作了這次的作品。最初我們嘗試閱讀不同劇本,Becca為我們提供了多個劇本選擇,最終我和周漢寧都對《Constellations》這個劇本產生強烈共鳴。 為何選擇Nick Payne《Constellations》,哪些東西吸引了你們? Henick:首先這是一個適合男女雙主角的劇本,其二是我們比較喜歡這個劇本以知性角度去切入一段關係,探討人與選擇的主題。因此讀了眾多劇本後,我們最終選擇這個作品。其中關於「選擇」的探討特別具有親切感,我們作為演員也常常討論「選擇」,譬如說是如何透過不同選擇來呈現不同演出效果。 Rachel:這個劇本以多重宇宙為框架,每次主角Marianne和Roland相遇時,都會衍生出不同時空版本。基於他們每一場每一個不同的選擇,下一個宇宙會發展出不同的可能性。這也是劇本最有趣之處, 作為演員我們需要在Marianne和Roland不同的宇宙間跳躍轉換,同時保持連貫性——而觀眾可以猜測,到底是哪一個宇宙他們,導致最終結局。 你們各自如何看待主角Marianne與Roland? Rachel:Marianne是位宇宙學家,而我本身對宇宙學和物理學是一竅不通的。為了理解角色在講某些相關的對白,如談論量子力學、物理學、廣義狹義相對論等專業內容時的狀態,我必須對深入研究這些知識,透過理解她的工作去理解這個人物,因為她研究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與故事結構密切相關。 Henick:記得那次晚上10點多開會安排了要做資料搜集,梁雍婷第二天早上就已經讀完一本200多頁的書,也不知道她是不是一整晚都沒睡。 Rachel:我有睡覺的!我覺得這次合作,我確實給了許多周漢寧壓力,因為我是個急性子的人,而他更擅長處理細節的工作。 Henick:我飾演的養蜂人角色雖然也有理論基礎,但更側重實際操作,譬如說是如何管理蜂舍。其實關於角色的職業設定,劇作家在訪談中提過,他認為養蜂人和宇宙學家的共通點在於他們都是獨立工作者,但從事的事業都與更宏大的格局相關。Marianne通過研究數據來理解世界的誕生,而Roland則透過管理整個蜂巢來體現這種連結。 Rachel:我原本對科學毫無興趣。但在研究物理學時,發現一個有趣觀點:物理學中的對稱性並非古希臘美學追求的完全對稱,而是近乎完美的對稱。這讓我想起劇本主題,我們總在尋找完美伴侶,但世界上真的存在完美嗎?物理學告訴我們,所謂對稱其實都是近乎對稱。 Henick:蜜蜂有一套很厲害的系統,科學家發現牠們通過一種「搖擺舞」來標示食物方位。牠們會向著一個方向一直搖擺搖擺兜個圈、再搖擺搖擺兜個圈,不斷去畫一個「8」字,然後那個方向就會跟太陽的角度形成一個對角,定位食物的位置。在這個過程中,蜜蜂甚至會計算風速和太陽位置來調整舞蹈。當蜜蜂能夠用舞蹈或者物理行為去準確的溝通,相對於劇本中那些不斷被誤解的對白,讓我聯想到有時身體語言比口頭表達更能準確傳達信息。 劇名為何譯成「靜止的宇宙在閃爍」? Henick:這個譯名呼應了我們仰望夜空時的體驗,雖然是一片黑,但其實有無數的星星在閃爍中。我覺得作家透過這個劇,正邀請觀眾去看我們平常看不見的事物,就像多重宇宙中那些我們無法親身經歷的可能性。透過劇場演出,我們能將所有可能性同步呈現,激發觀眾思考:「如果係咁呢?」或者「如果唔係咁呢?」 故事的「選擇」命題也呼應著你們在演員常討論的「選擇」? Rachel:以我參與影視拍攝的經驗為例,每個演員對角色都有獨特理解。角色從劇本到銀幕的呈現過程,其實是演員基於自身特質做出選擇的結果。就像我在《白日之下》飾演的小鈴,必須理解她看待院舍的特殊視角,這些選擇決定了角色後續發展的獨特性。 Henick:這不僅關乎角色行為設定,更涉及演員之間、演員與導演之間的共同決定,是一個集體創作的過程。 相信愛情有「命中注定」? Henick::一半一半。緣分讓你們相遇,這是命中注定的部分;但如何經營關係則是可控的選擇。面對困難時選擇分開或繼續,這些都是我們能掌控的。 Rachel:我完全不相信。我認為喜歡就要爭取,即使不是所謂的「命中注定」也要嘗試。我就是一個喜歡打破宿命的人。 無限的選擇、無限的可能性,你對這種多重宇宙概念有哪些感受? Henick:我不太喜歡「世界上有無數個版本的我」這個概念,感覺像是要與他人共享身份認同。 Rachel:我反而很喜歡。這提醒我無論其他宇宙的自己如何,當下的我才是最重要的。無限可能性不會讓我感到負擔,反而帶來積極意義。 正因為知道人生有無數可能,面對逆境時更不該放棄,永遠會有更好的可能性。
  • INTERVIEW / MOVIE / PEOPLE / SHOWBIZ
    姜濤、Jer柳應廷 風雨不改地互笠高帽
    《阿媽有咗第二個》上映至今超過3個月,票房依然節節上升,成功衝破4000萬後,姜濤、Jer接受新一波專訪,二人互笠高帽,坦承因為電影而熟絡。訪問中,姜濤大讚Jer的歌曲是MIRROR當中的深度Top 1,又坦言羨慕對方在片中的子軒一角,大讚角色完美;Jer直指姜濤好像是推不倒的巨塔,又想演姜濤所演的外賣車手方晴一角。不過,姜濤因為一件事而不想演子軒,到底是甚麼原因呢? Text: NWHair: Lydia Yung@Chic private I salon(姜濤); Man Chan@Chic private I salon(Jer)Makeup: Rainbow Chung @Annie G. Chan Makeup Centre(姜濤); Tifa Tai @Annie G. Chan Makeup Centre(Jer)Wardrobe: Burberry, Loewe(姜濤); Fendi, Burberry, Loewe(Jer)Stylist: PIPA Creative(姜濤、Jer) JET:對於第一次拍戲,自我評價如何?發現到自己哪方面特別有天分?哪方面有不足,需要好好琢磨? 姜濤:第一次拍戲覺得自己每方面都不夠,真正演戲就知不簡單,即使今次是一個很接近自己的角色,也不是容易演到出來,所以我想像不到完全不似自己的角色。都真的要再上更多演戲堂 Jer:天份來說,我覺得你打交方面幾有天分,你是一個推不倒的巨塔,心想「嘩,咁大隻嘅你!」,之後可以試試相撲。 姜濤:不用夾硬回答及讚我的! JET:片中有不少與父母的對手戲,有否觸及過去與家人之間的感情及經歷? Jer:我自己與家人關係不算特別差,不會像片中子軒與母親大吵,以至離家出走或吵到痛哭,今次子軒角色完全是另一個世界及體會,這部戲令我自己關注更多家人,回想投放在他們身上時間不夠多,之後都想與他們相處更多、聊天更多。 JET:姜濤最羨慕Jer所演子軒角色的甚麼東西? 姜濤:如果以方晴角度,當然是家庭;以姜濤角度的話,就是成績好,因為我從小到大都沒試過成績好,而且沒試過在學校受歡迎。Jer飾演的子軒,更加是會長。我的青春最遺憾的事情,就是沒有完整的學生時期,所以子軒是我很羨慕,簡直是完美。不過,當時同學都是追我的…… JET:可以選擇的話,Jer想做學生角色還是送外賣的歌手? Jer:我想試做送外賣的歌手,因為都玩過子軒的角色啦。如果調轉一下,其實之前圍讀都試過調轉…… 姜濤:我不想做Jer的角色,不想平蔭,不想戴假髮… Jer:哈哈,可以轉髮型的… JET:片中你們要完成那場扭打的戲,事前需要準備了甚麼? 姜濤:事前真的要好好睡一覺,因為好花精神。尤其是補拍的那一日,在海邊真的好累,對我來說都幾激烈,臨天光還要踏單車,真的好累,如果給我再演多次,我由前一日開始睡覺,而且那時候很冷。 JET:拍攝這一部電影,加深了解對方的哪一方面? Jer:其實我和姜濤真的近了。 姜濤:我在你心中排第幾? Jer:Of course No.1啦! 姜濤:你唔好扮嘢啦! Jer:在你面前當然是No.1啦,其他人背後再問我啦。哈哈!的確是近了,因為MIRROR時候自己都覺得遠,很少聊天,又不太了解對方,我們都比較慢熱。真的由這部戲開始聊天更多,會談談如何造歌。 姜濤:本身我不知道Jer原來對出歌有這麼多想法,以前未出歌時不會了解,到他出歌時才發覺他真的不簡單,那些歌不是簡單的流行歌,他卻有好多自己想法。到他出歌時,他的作品是MIRROR入面,深度來說是TOP 1。 Jer:對嗎?100年後拿回來,才發現原來Jer是歷史! 姜濤:你已是歷史啦,100年後當然是歷史吧! Jer:的確開心,多謝這部電影令我們了解對方更多。
  • ART & CULTURE / DIGITAL COVER / INTERVIEW / MOVIE / SHOWBIZ
    Digital Cover|波斯詩人Iman Taheri的靈魂絮語以信念命名 何超陳子聰全力打造下一顆演藝新星
    Iman Taheri這個名字傳遍香港人的耳朵,大概因為Iman(二蚊)數年前曾經以醫生身分救治病危的陳子聰(Conroy),同時他的詩詞亦療癒了何超(Josie)的心靈,讓她能夠堅毅不屈細心照料丈夫Conroy,結果這段經歷改變了各人的命運。 放眼世界,Iman的粉絲遍布全球,IG追蹤人數高達58萬。時值2020年,來自伊朗的Iman因探親來到加拿大,卻因疫情滯留無法行醫,他轉向社交平台分享詩歌,觸動了不少人的心靈。輾轉間,Iman從波斯神秘迷人的遙遠世界,到加拿大的陌生土地,如今香港的霓虹燈影,他形容為靈感的詩,在不同生命的縫隙中綻放。 今天,Iman的詩詞從網絡化作實體寫真詩集《Lost in Your Eyes》,從戰區的手術台走到鎂光燈下的片場,帶著他的首本詩集,展開一場跨越文化與命運的旅程,以伊朗詩歌的千年靈魂,訴說他從醫生到演員的詩情蛻變。 我不是「變成」詩人 詩,在香港人而言,不一定傳遍街頭角落,但身在伊朗,詩歌文化是Iman的根基。「在那裡,詩不只是藝術,是空氣,是街頭的旋律,是世代的低語。我從小浸潤在Hafiz(哈菲茲)、Rumi(魯米)、Khayyam(海亞姆/奧瑪開儼)和Ferdowsi(菲爾多西)的詩語中,那些詩紮根於渴望,浸透著神聖的愛。」Iman說,那些波斯傳統遺留下來的一切,早已融入他的血脈,語氣中帶著一絲鄉愁。 「詩人不是我追求的夢想,而是我呼吸的方式。我不是『變成』詩人,我一直都是,因為詩是我身體的骨架,是我未經雕琢的節奏,而不是一個標籤。」Iman堅定的說著,寫詩是生存的必需,是他在破碎與重塑之間尋找自我的路。「詩歌就像突如其來的發燒,炙熱而不可擋,讓人打破沉默。有時是一個陌生人的身影掠過,有時是胸口深處的隱痛。」他的回答也很詩意,細訴自己是「柔軟與風暴交織的靈魂」,這些矛盾讓他的詩歌充滿張力,寫作不為別人,只是為了拾回破碎的自己,探索傷痛與療癒的邊界。 溫柔的叛逆 今個夏天,Iman推出寫真詩集《Lost in Your Eyes》,作為個人藝術旅程的起點,他坦言:「這不只是一本詩集,更是我人生新篇章的開端,是我以藝術家身份對世界的初次宣言。」Iman早前與Josie與Conroy旗下的852 Films公司簽約加盟娛樂圈,後兩者看出他內在的詩意與電影感,這本詩集成為他們共同的呼喊。「Josie和Conroy是我的指路人,他們看見了我靈魂的原始力量。這本詩集是一場溫柔的叛逆。」 溫柔的叛逆背後,大膽的告白之前,《Lost in Your Eyes》更是一本寫真詩集,集齊Iman的動與靜,包括他的俊朗寫真相片及富有詩意的溫暖文字。今次詩集中的照片由著名攝影師Sam Wong掌鏡,與Iman的文字互相輝映。「這次就像一次與鏡子對話,Sam的鏡頭捕捉了詩句未說的訊息,而我的文字為他的光影添上聲音。」文字與影像的碰撞共舞,讓詩集成為一個多元的藝術世界,訴說著一個個沉默背後的故事。 何超與陳子聰 生長於戰火國度,Iman在伊朗醫學院畢業深造成為外科醫生後,曾經在戰區當了兩年志願醫生,拯救了不少生命。,也見證了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死亡不讓我恐懼,冷漠才會。我看過有人在最後一口氣中展現比許多人一生更多的尊嚴,讓我明白生命是借來的,若不用它去愛、創造、感受,就辜負了它的意義。」這些經歷塑造了Iman的詩,也成為他人生觀的核心。正如他曾救治病危的陳子聰,沒想到不僅僅拯救了一條生命,卻同時讓他與何超和陳子聰結下深厚情誼,開啟了他的藝術之路。 談到何超與陳子聰,Iman反而滿懷敬佩之意。「Josie是創意的化身,狂野而無懼,總在挑戰邊界;Conroy是穩定的力量,讓夢想落地,推動一切前進。他們不只是搭檔,更是構築更大夢想的建築師,」Iman再度詩意綻放,形容二人的合作猶如風暴與船錨的交織,創造出超越平凡的藝術。「他們是我的藝術與電影引路人,我每天都在他們身上學到新東西。」 Iman = 信念 Iman從小夢想成為表演者,如今何超與陳子聰兩夫妻為他推出詩集作為第一步,並且逐步實現夢想。「Josie為我的靈魂打開了一扇門,讓它發聲,不只是現在的我,還有那個曾夢想成為表演者的男孩。我要對Josie說:謝謝你的心、你的勇氣,和改變一切的那扇門。」 若要選一首最能代表自己的詩,Iman毫不猶豫地說是《Faith is my name》(我的名字叫信念)。「我的名字『Iman』就是信念的意思:這首詩包含了我的一切:內心的沉默、不設限的愛、對未知的信任。」這首詩是他對自己的定義,也是邀請各位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信念。「我追隨內心,不是因為容易,而是因為真實,這就夠了。」 說到底,或許有人還在質疑Iman從醫生轉戰演藝的決定,Iman再度眼神堅定地說:「我沒放下醫生身份,只是換了方式服務。醫學教我傾聽及關懷,即使在混亂中也要溫柔對待生命。」他承諾將醫學的同理心帶入藝術,用詩歌與表演觸動人心,從戰區的手術台到香港的片場,他的內心依然不變。「故事也能療癒,藝術能抵達手術刀無法觸及的地方,我仍是療癒者,只是使用不同的工具。」Iman演藝療癒之旅程才剛開始,就讓我們期待他的每一首詩、每一個角色,訴說這份波斯詩人的靈魂絮語。 何超眼中的Iman-柔情蜜意的電影男主角 何超攜手丈夫陳子聰為Iman打造詩集《Lost in Your Eyes》,這並非刻意而為,卻是自然而然。Josie回憶,當初因為Conroy的健康危機認識Iman,從此他的詩作不僅撫慰了他們兩夫妻,也觸動無數粉絲的心。「他的詩充滿真摯情感,連我們都感受到那份溫暖。」 後來,Josie得知原來Iman在網絡上擁有大量粉絲,IG追蹤人數高達58萬,更令她們好奇:Iman是否更適合走上藝術之路?「後來他告訴我們,從小就夢想成為演員。事實上,他做事爽快、聰明、細心,學東西特別快,加上他的外貌與身形,簡直是為娛樂圈度身訂造。所以,我們不是在『幫助』他,而是真心覺得,他不做藝人太可惜了。」 詩情與畫意 今次推出實體詩集《Lost in Your Eyes》,正是Josie和Conroy的主意,他們希望將Iman的才華與俊俏外貌定格,獻給粉絲作為珍貴的紀念。「他的詩那麼好,又有這麼好的外形,何不為他出一本結合詩情畫意的寫真詩集?」為了呈現Iman最好的一面,他們邀請了頂尖團隊,包括攝影師Sam Wong、化妝師阿Zing、髮型師Ben Lee及造型師Titi Kwan,力求完美。「Sam Wong最懂得捕捉美感,能讓Iman的魅力在大自然風景中綻放,呈現出一個更有深度的他。」 作為詩集的監製,Josie和Conroy親自參與拍攝,指導Iman如何放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很重要,我們不想袖手旁觀,始終Iman未有參與拍攝,所以我們到場輔助,告訴他拍攝時心情很重要,很容易影響出來的效果,所以我們總是告訴他,不要理會鏡頭,做自己想做的動作。」Josie表示,確保Iman理解現場拍攝的每一個細節,讓粉絲看到Iman充滿魅力的真實一面,同時透過詩歌與寫真的結合,傳遞他的溫暖與真誠。 美麗柔情蜜意 輕輕湧至 除了Iman的詩及寫真相片外,這次《Lost in Your Eyes》亦有Josie為詩集撰寫的序言,展現了她鮮為人知的感性一面,文字真摯動人。Josie笑言自己文字風格偏向頑皮,與Iman大氣而充滿愛的詩風截然不同。「我寫過一首歌曲〈Johnny Depp〉,比較頑皮搞笑,Iman聽了後也覺得好玩。他的詩很真摯,我的東西就比較輕鬆幽默,風格完全不同。」她坦言寫序只是單純想為Iman鋪路,二人並未深入討論寫作心得。「若要用一句話概括Iman的作品,我會引用張國榮的經典歌曲〈柔情蜜意〉,他的溫柔真的能夠觸動人心。」 Josie表示,《Lost in Your Eyes》只是Iman藝術之路的起點,演藝旅途才剛開始,承諾她與Conroy將會繼續陪伴Iman,探索更多可能。「Iman有才華、有夢想,加上記性好與細心,當然與他的醫學背景密不可分,而這些特質讓他非常適合演戲,當男演員非他莫屬!」同時,她亦看好Iman的音樂潛力。「他的聲音柔和,很有潛力唱情歌,反映出溫柔友善的個性。」Josie早已為Iman安排專業老師,幫助他在演戲與音樂領域多面發展。可見Iman的未來令人期待,無論是銀幕上的演技,還是詩或歌中的柔情,即使未必穿起白袍當醫生,卻繼續療癒更多人的心。
  • INTERVIEW
    DEATH STRANDING 2 香港見面會|小島秀夫與新川洋司的香港之約!細談後疫情時代「連結」與挑戰
    香港的盛夏驕陽似火,但比天氣更熾熱的,是昨日《死亡擱淺 2》見面會上粉絲們的熱情!隨著遊戲創作人小島秀夫新作《死亡擱淺2:冥灘之上 / DEATH STRANDING 2: ON THE BEACH》上個月26日正式上市,小島和美術總監新川洋司隨即展開《DS2》全球巡迴宣傳。在粉絲見面會前,二人更特別抽空接受《JET》及一眾香港媒體訪問,分享創作理念、遊戲細節與開發歷程,細談後疫情時代的「連結」與挑戰,讓現場媒體與玩家對這部備受期待的續作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更表示感謝香港粉絲的支持與信任,大愛香港電影! 新川洋司與小島秀夫來港出席見面會與傳媒交流 《死亡擱淺 2》:從孤獨到「家人般的連結」 在後疫情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方式經歷了巨大的變化,《Death Stranding 2》照前作慣例將「送貨」這個概念轉化為遊戲,驅使「勞務」轉變成正向且具有獨特意義的傳奇使命。小島秀夫表示,「連結」這個概念自遊戲創作開始,直到今時今日依然有完全不同的詮釋 。他從遊戲系列初衷說起,指自己發現世界的孤立和混亂持續不斷,因此他決定創造一個強調連結的遊戲。 然而,在上集發行後,疫情的爆發對他們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許多團隊成員無法回到辦公室,轉為線上工作,這點也令人與人之間聯繫的方式產生轉變,令他進一步意會到,未來可能有許多元宇宙(Metaverse)及其他更先進的線上接觸方式,而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他們深入思考了這些「互動」方案在疫情後到底應否持續下去,或是有其他可能性,並把這些念頭加入進去今次續作之中。 當談到新作核心時,小島秀夫的語調變得深沉。 「前作中主角Sam需要獨自送貨,是孤獨的連結者;但這次,玩家會在旅程中遇見家人般的角色,身上掛著Odradek,並可隨時召喚出麥哲倫號。雖然依舊是獨自上路,但玩家將會從他們的互動中感受到新的連結,不只是對地區性、相對沒有實感的使命,而是實實在在的感受。」小島秀夫希望玩家能從中體驗到,「送貨」後如同結束辛苦工作的一天,請回家感受與親人朋友度過的放鬆時光。 機械與浪漫的碰撞:對遊戲製作的滿意度與挑戰 談及《Death Stranding 2》中最滿意的部分,小島秀夫坦言作為遊戲製作人,從來沒有確切的「滿足」,不論是遊戲第一部或這次新發行的第二部,自己都非常注重每個細節都要符合遊戲概念,包含戰鬥玩法、畫面、音樂等等,都是為了服務遊戲世界本身的概念而創建的,因此玩起來時需要十分統一,而他認為目前整體上已做到了最好的狀態 。 他強調,製作遊戲時若要不停修正微小的瑕疵,將會是無止境的過程,遊戲永遠沒法推出市面。因此他們會設定一個標準,達到該標準以上便算合格 。當然,在最終版發行前,工作室也都會先建立Alpha版本進行遊玩測試,收到回饋後工作室都會提煉這些想法並調整,最後才能呈現完整又精彩的遊戲。小島亦提到,目前遊戲推出約兩星期,他觀察到玩家的通關方式各有不同,有按照設計方式遊玩的,也有一些採用創新玩法,他將會繼續留意這些反饋,考慮未來推出「導演剪輯版」(director cut)的可能性,以及根據遊戲內受歡迎的道具或元素(譬如車款)進行調整 。 美術總監新川洋司則分享說,他個人最滿意的是遊戲設計,尤其遊戲中出現的麥哲倫巨型模型船,最初原來並不在企劃中,而是在製作過程中偶然出現。這讓他們感到驚訝且有趣 。小島秀夫補充,最初他請對方設計載具時,新川先生設計了許多長型潛水艇,但他希望設計更個人化且靈巧一點。後來新川先生將設計改為接近機械人的形象,再嘗試加上頭部,最終才演變成出現在的麥哲倫模型造型 。 至於二人最喜歡遊戲裡哪個裝備道具,小島秀夫表示這次最滿意的更新,是將主角Sam的終端設備由手套改成戒指,他特別提到這次的改變意味著由原本包覆的手套,掙脫束縛變成了輕盈的戒指,而且在啟動時需要比出「讚」的手勢,是個有趣且正向的細節;新川洋司則非常滿意這次載具更新,因為融入了更多和玩家在操作時的互動,例如在車子靜止時,轉動操作手把,玩家視線就會隨之轉移,彷彿在真實世界經歷一樣。 論美術設計與音樂切入與選擇的基準:不斷反覆遊玩測試 《Death Stranding 2》的背景,是設定在被末世包圍的絕望之境。關於其背後的美術設計和定調,新川洋司表示,其實在技術層面上與前作的設計是相同的 。因此這次續作,他希望在技術上能夠持續進化。例如在《死亡擱淺2》中加入了許多知名人士作為彩蛋登場,像是《攻殼機動隊》的導演押井守、知名歌手星野源、高人氣 VTuber兔田佩克拉等。他解釋,在掃描演員方面,科技的進步能使團隊更細緻地呈現表情,還現出他們的氛圍和性格,也努力克服了掃描東方/亞洲人面孔輪廓的難題,希望玩家能享受這次故事。 而有關「送貨」途中播放的音樂,小島秀夫表示選曲完全是他個人的決定,他會從自己的音樂庫中尋找靈感。這種做法有別於其他遊戲、電影的合作方式,他指自己是基於「互相尊重」的原則,向喜愛的音樂家詢問能否使用他們的歌曲,或是創作新歌 。小島亦透露,他們會設定一系列條件,例如玩家周圍沒有危險、角色走到特定地點時,才會讓音樂自然地於特定橋段響起,這些場景通常會選在遊戲中風景比較壯觀的地點。小島是透過自己反覆遊玩,來確認音樂播放的時機和運鏡是否符合他的期待。另外,他又特別提起一位名為Ryan的音樂家,指出自己一直想與對方合作卻錯過了時機,直到這次創作才得知Ryan已去世 。不過很難得地,Ryan的一些遺作將出現在新作中,希望大家能留意並耐心欣賞這些音樂 。 心繫香港電影魂:細談對《英雄本色II》的熱愛與健康問題的影響 訪問期間,小島秀夫多次表達對香港電影的喜愛,強調最喜歡的香港電影是《英雄本色II》。他分享自己從小觀看許多香港電影,從李小龍、成龍到吳宇森導演的作品都是他的摯愛 。他又透露,這次在《Death Stranding 2》中邀請了一位導演扮演披薩外送員的角色,這也是他對香港電影的致敬。此外,近年他更特別鍾情《九龍城寨之圍城》,除訪港時有特意到電影展覽參觀外,此次活動更邀請到電影中飾演大反派「王九」的武打男神伍允龍驚喜現身。伍允龍在台上分享自己亦是小島秀夫及《Death Stranding》系列的忠實粉絲,新川洋司更送上「王九」親筆簽名畫,瞬間掀起全場高潮 。 回到粉絲備最關心的健康問題。小島秀夫直言自己完全是製作人心態,如果不工作,他會感到自己被「破壞」 。因此無論如何都會持續地參與並製作遊戲;他又指,大家一直以來的擔心和自己遭遇的挑戰,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自己即使身體偶爾出現小毛病也都在工作,這份熱情不斷支持著他,也令他在不知不覺間「很自然地」就度過了那段艱難日子,如今十分健康,請各位不用擔心他的健康狀況 。 答謝香港粉絲厚愛,同場公開多個本地品牌聯乘 為慶祝《DEATH STRANDING 2: ON THE BEACH》正式發售,官方舉辦了「DEATH STRANDING WORLD STRAND TOUR 2 香港見面會」 ,活動反應空前熱烈,超過150名粉絲出席與小島秀夫及新川洋司會面 。見面會上,小島團隊更現場分享創作趣事、全球首度公開手稿等,並帶來大量激罕周邊商品於現場抽獎,以答謝香港粉絲 。 現場更特別宣布KOJIMA PRODUCTIONS將與本地品牌Hot Toys和Anicorn合作,推出多款遊戲周邊商品,包括首次曝的《DEATH STRANDING 2: ON THE BEACH》Sam Porter Bridges 1:6珍藏人偶 ,將於7月香港動漫節登場。 此外,KOJIMA PRODUCTIONS亦與本地設計品牌Anicorn攜手合作,將遊戲中的關鍵道具「Ring Terminal」帶入現實世界 。這款1:1的複製裝置完美還原了遊戲中Sam Porter Bridges和Fragile等角色所配戴的終端戒環 ,並配備NFC技術,讓使用者能夠與《Death Stranding 2》的沉浸式世界建立象徵性的連結 。
  • PEOPLE
    • COVER
    • DIGITAL COVER
    • INTERVIEW
  • SHOWBIZ
    • MOVIE
    • ART & CULTURE
    • MUSIC
  • FASHION
    • STORY
    • POV
    • STYLING
    • WATCH & JEWELLERY
  • LIFESTYLE
    • LEISURE & SPORTS
    • GADGET & AUTO
    • GAMES & ANIMATION
    • FOOD & BEVERAGE
    • DESIGN & ARCHITECTURE
  • SHOP
    • 20周年特刊
    • PRINT
    • E-BOOK
    • SUBSCRIPTION
  • 私隱政策聲明
  • 使用條款
  • 版權告示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