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 COVER
    • DIGITAL COVER
    • INTERVIEW
  • SHOWBIZ
    • MOVIE
    • ART & CULTURE
    • MUSIC
  • FASHION
    • STORY
    • POV
    • STYLING
    • WATCH & JEWELLERY
  • LIFESTYLE
    • LEISURE & SPORTS
    • GADGET & AUTO
    • GAMES & ANIMATION
    • FOOD & BEVERAGE
    • DESIGN & ARCHITECTURE
  • GET
    • 20周年特刊
    • PRINT
    • E-BOOK
    • SUBSCRIPTION
LOGIN
  • 1
LOGIN
  • 1
  • PEOPLE
    • COVER
    • DIGITAL COVER
    • INTERVIEW
  • SHOWBIZ
    • MOVIE
    • ART & CULTURE
    • MUSIC
  • FASHION
    • STORY
    • POV
    • STYLING
    • WATCH & JEWELLERY
  • LIFESTYLE
    • LEISURE & SPORTS
    • GADGET & AUTO
    • GAMES & ANIMATION
    • FOOD & BEVERAGE
    • DESIGN & ARCHITECTURE
  • SHOP
    • 20周年特刊
    • PRINT
    • E-BOOK
    • SUBSCRIPTION
  • COVER
    邱鋒澤 ︳封面專訪 ︳從《Ten Storeys》到《Lines》,十年追音抓牢音樂本真
    從新加坡進發台灣,從主持人、「五堅情」隊長到獨立音樂創作者的多重身份 —— 出道不下10年的邱鋒澤(Feng Ze),身上始終帶著「不被定義」的韌性,卻也在無數標籤定義下,經歷過一場漫長的音樂探索。由首張個人專輯《Ten Storeys》開始,至今累積的個人專輯多達六張,直到全新大碟《Lines》落成,他終於能夠篤定說出,自己包含音樂風格、聲音特色都做了全新出發,在新鮮與初心間尋找平衡線。「在人生馬拉松的跑道上繞過許多舒適圈,兜兜轉轉,最想抓住的還是音樂的初心,以歌曲鼓勵各位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Lines』。」 text.Leon Leephoto .Kenstyling.Sum Chanstyling assistant.Samhair.HparkCubexciao Lingo @lingooo_0makeup.Wei @vangelaLocation.Soho House Hong Kong 重提追夢 提起邱鋒澤,不同聽眾心中會浮現出各異的標籤:有人想起他將遊戲熱潮與流行搖滾結合的巧思;有人難忘他在演唱會上特意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也有人被他嘗試粵語歌時的認真打動——即便被製作人反覆糾正咬字,仍執著於用聽眾熟悉的語言回饋喜愛。確實,邱鋒澤從出道以來做過不少嘗試,聊起最初赴台追夢,邱鋒澤的語氣裡滿是對家人的感激。 「當時有和父母溝通過,他們其實非常支持,知道我對音樂有很大熱誠,也覺得年輕就該去闖闖,甚至坦誠說前幾年可能比較辛苦,如果需要錢,還能幫忙補貼一些生活費。」這份理解成了背井離鄉最踏實的底氣,然而追夢沒有坦途,他坦言取捨是自己必經的課題。 「最不習慣的就是沒法常見到家人和朋友。」邱鋒澤回憶起剛到台灣的日子,「以前回家就能見到大家,想約聚會隨時可以。但到了那邊晚上常常不知道該去哪,也沒人約,會有點孤單。」也正因這份落差,他主動邁出舒適圈:覺得不能一直一個人,不太健康,所以就盡量去交朋友,慢慢適應新環境。 紮根華流再破圈 「一開始我大多自己創作,但後來遇到新加坡音樂製作人張暐弘,就開始一起合作寫歌、製作,慢慢喜歡上有 partner的感覺。但也怕太依賴 —— 所以後來會刻意調整,偶爾獨自寫,偶爾和團隊合作,這樣才能真正摸索出自己的風格。 」在邱鋒澤心中,好的創作搭檔離不開彼此間的chemistry:「一定要找match的人。音樂品味要相同,喜歡聽的東西要合得來,更重要的是一起做事要自在,他的『武器』抵我弱點,我也幫他補短板,還能了解彼此的思維,把經驗帶到下一個項目,慢慢變成更全面的創作者。 」 從新加坡到台灣,邱鋒澤對不同音樂圈的差異有著清晰感知:「台灣音樂圈更豐盛,人口多,能接觸到的創作人更多,還有獨特的『華流味道』—— 那種思維和文化是其他地方複製不了的。」為了貼近華流聽眾,他曾用最直觀的方式「調查」:去夜市聽大家在放甚麼歌,分析他們為甚麼喜歡,把這些當成參考,但不會完全跟著聽眾走 —— 不然又會丟了個人特色。  對於〈天黑請閉眼〉的出圈,在他看來是一次天時地利人和的偶然:「剛好碰上大家都關注『狼人殺』的節點,我就想把遊戲熱度和創作結合。首歌本身是容易消化的Pop Rock,符合華流主流口味,加上題材新鮮,自然吸引了關注。」而即將推出的新專輯《Lines》,更藏著他對「現場感」的反思和改進:「前面做了幾張專輯,到辦演唱會時發現都是慢歌居多,少了點精彩度和律動感,所以我在思考新專輯要怎麼突破,想從心靈層面出發,把搖滾做得比較不一樣,以『Lines』為喻,象徵起跑線、終點線,一條條交織的人生跑道。」 別讓遺憾成為主旋律 邱鋒澤分享了不少新專輯的創作巧思,笑指整張作品雖以「熱血」為核心基調,但在Flow的編排上暗藏「馬拉松」概念,專輯前半段節奏奔放,後半段逐漸趨於緩和,他特別強調,唯有從頭到尾完整聆聽,才能徹底體會這份精心設計的音樂脈絡。「我希望透過這張創作,為自己的音樂認同重新定義,開啟一個全新的起點,也提醒自己在到達終點線之前,不要讓時間偷走了那些值得珍惜的瞬間。」 像第一波主打歌〈BEFORE THE FINISH LINE〉,其中歌詞「I just wanna see you, I just wanna feel you again again」,字裡行間流露出對過去美好時光的無限眷戀,也唱著往昔未曾表達的情感,最終成了心頭之痛。專輯裡有另一首歌讓他印象特別深刻,更是八首新歌之中最困難的:「目前還不能透露太多細節,但可以說單是編曲本身已經修改了無數次,它有一點像Indie folk(獨立民謠),但是加一點80年代的復古味道,然後起承傳合很大,可以說是主歌很強,副歌很滿,副歌後更滿的狀態,我會形容是一首很瘋狂的歌,一直很想做但未嘗試過,所以自己也覺得蠻有趣。」 至於其他歌又將帶來哪些驚喜與感動呢?邱鋒澤堅持保留神秘感。他認真說,音樂的核心在於親身體會,過多的提前解讀會消解這份美感。「這次會是全新的我,新專輯的層次與澎湃,絕對遠超預期!後續請跟隨《Lines》發歌節奏,與我一起揭開整張專輯的完整面紗。」 人生馬拉松開跑 為切合新專輯《Lines》的馬拉松式人生哲學,邱鋒澤還安排了「運動音樂」的形式宣傳,與一百名跑友聽著他挑選的音樂歌單在香港夜跑。「很期待見證維港夜景,跟各位一起受這段美好時光。」談到香港粉絲,邱鋒澤心裡滿是暖意:「大家太熱情了,可能疫情期間大家沒事做,又經常看《凹嗚狼人殺》,便成了各位『電話撈飯』的人,見面時沒有了陌生感。」 為了回饋這份喜愛,他直言自己也特別嘗試了粵語歌〈一表人才〉、〈平分安息〉,過程中充滿挑戰:「粵語咬字太細膩了,我常常被製作人糾正,不過還好有他帶著,不然真的不知道怎麼唱。粵語歌有獨特魅力,未來還想多試試。 」也正是因為近年接觸多了新音樂,邱鋒澤直覺成長都藏在了對「細節」的感知。「現在看歌詞、編曲、混音會更仔細,串流平台讓我聽到全世界的音樂,才知道可能性這麼大。以前看得太淺了,現在更懂怎麼學習別人的優點。 」 至於未來,他也不願被「成功」所束縛:「如果這張專輯紅了,我不會為『複製成功』再做一張相似的。我不想違背做音樂的初衷,創作要好玩,不能像交功課。等演唱會辦完,看歌迷反應、攢夠新靈感,再決定下一張的方向。現在想太遠沒用,當下就沒用,當下忠於自己就好。」
  • INTERVIEW / MOVIE / PEOPLE / SHOWBIZ
    簡君晋專訪 | 引入成人版《玩轉腦朋友》!買片《出精特工隊》自比精子展示香港人不死「精」神
    簡君晋往往出牌令人難料,執導劇集《IT狗》令人爆笑,其後《白日之下》改編社會案件揭露殘疾院舍黑幕,又令人看得咬牙切齒。今年突然轉任買手,引入挪威成人動畫《出精特工隊》(Spermageddon),被譽為三級版《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故事講述一對青少年情侶首次發生性關係,男生體內一眾精子如何尋找受精卵的故事。 就在這場80分鐘的爆笑冒險之中,簡君晋自比動畫的其中一條精蟲,敢於冒險勇闖大世界,向著卵子(目標)進發,就像他真人跳出舒適區,與一眾台前幕後好友奮力浮游,將挪威成人動畫幽默化為港式笑料,測試香港電影市場的反應。 Text: Nic Wong | Photo: Oiyan Chan 與簡君晋聊天,其實是先談足球。早年曾創辦香港足球資訊平台,關心學界足球,但當年大眾對本土足球的氣氛不及現在,結果無以為繼。「這麼多年以前,就算撐香港足球可能會被人嘲笑,現在大家終於有份對港隊的歸屬感。」從香港足球到香港電影,簡君晋都有份想突破的熱心。 正如今次引入挪威成人動畫《出精特工隊》,簡君晉就得第一次看預告片就愛上它的獨特幽默。「我會形容它有點像《Inside Out》,但有人看完覺得有《魔戒》的感覺。這套片本身在歐洲有不少noise,然後月前在台灣時也很有迴響。」其後在社交平台上,香港觀眾的反應相當熱烈,更讓他下定決心。「很多香港觀眾看到那些貼文,都問甚麼時候香港有映期,而我也是其中一個很想看的,但等了良久,香港都似乎沒有人買片引入,於是我便聯繫法國發行公司進行交易。」 簡君晋笑言實際價錢數字不能公開,但比想像中便宜,相信你我都能做到,接著要做的,就是找戰友一起幫忙。「好像與一班朋友玩一樣東西。」當時他埋首於 《IT狗》後期工作,他馬上想起可以找劇集主角凌文龍(小龍) 、陳漢娜(Hanna)聲演,更覺得周祉君很適合聲演反派一角,而不少曾與他合作過的演員們都想聲演片中的不同小精蟲,相當有趣。 本來《出精特工隊》只有挪威文和英文字幕,到了台灣上映就有中文字幕,但在香港的大銀幕上映,最重要還是地道本土化,他很快就想到不如以《IT狗》的班底打造,當中包括監製羅耀輝及編審唐翠萍,並將港式幽默完美嵌入這部挪威動畫。「我發現挪威人的文化和他們的dry humour有點像港式幽默,所以將對白化作廣東話也很適合。」看過《出精特工隊》,無論是《激戰》還是《命案》的金句,都完美融入其中,更貼近香港觀眾的笑點。 本來希望合家歡學習性教育,但《出精特工隊》在香港被判定為三級片,讓簡君晋有些意外。「其實所有人都說它會是三級,只有我很天真地覺得不是,所以我不驚訝這個結果。」不過,他未有因此退縮,反而看到市場的潛力。「雖然是三級,但剛剛優先場兩場反應很好,香港觀眾也不是想像中保守。我們做創作,可以試下更天馬行空,再想崗多些可能性。」簡君晋也說得坦白,他不想大家有前設要從電影中得到甚麼大道理,能夠輕輕鬆鬆看得開心就足夠。「我經常記住小時候與朋友入戲院一齊看《阿拉丁》、《獅子王》的快樂時光,我希望這部戲能夠做到這個感覺。」 此時此刻,香港電影市場低迷,但簡君晉反而樂觀,覺得香港好應該有多點不同東西出現。「例如成人動畫是一個尚未完全開發的領域,又或者過去也試過有人買片回來配音上演,好像《人妖打排球》,以及鄭中基及杜汶澤聲演的新西蘭電影《低俗殭屍玩出征》,因為香港真的有很多出色的配音員和演員,可以合作出不錯的效果。」 簡君晋踏進電影界十幾年,過去做導演及監製也接觸到不少部門崗位,但今次卻是首次親自參與電影發行的全流程,例如如何與院線談及檔期。「今次我真的想親身去看一次,了解所有發行宣傳等的內容,了解以往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原來是這樣的。」未來,他希望嘗試更多獨立電影或國際項目,但他強調不是轉行,還是喜歡做導演,透露正在籌備一部愛情電影《紅棉道》,展現對多元題材的興趣。「我不會被任何題材限制的。」 《出精特工隊》當中角色眾多,簡君晋說Hanna聲演的「明精」一角令他最有共鳴。「世上總有很多人不願意踏出舒適區,對片中的角色來說,卵巢或子宮是一個傳說的地方,大家不知道是怎樣,而且那段冒險之旅充滿著危險。而她不斷鼓勵朋友一起去看外面的世界,跟我的價值觀是很接近的。」回憶拍電影的夢想經常被人質疑,但多年來一直堅持嘗試。「小時候我一直很喜歡拍攝,但總有人告訴你一定不行。無論如何,我們都要踏出那一步去試,才知道那個世界是怎樣,就算最終不行都是一個過程。」就是這種勇於冒險的精神,讓簡君晋一步步成為導演,也成為《出精特工隊》的買片及發行人。
  • ART & CULTURE / INTERVIEW / MOVIE / PEOPLE / SHOWBIZ
    梁仲恆專訪 | 《鱷魚之吻》盡力為談善言Gao首演送上奇妙時刻 為舞台演出可光頭不可赤裸裸
    舞台劇《鱷魚之吻》主題圍繞娛樂圈黑暗面,或許大家都會圍繞著女明星的明爭暗鬥,尤其是劇中兩位女角談善言與COLLAR隊長Gao沈貞巧的角力,卻忽略了梁仲恆的演出。 自從主演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的蘇樺偉一角深入民心,梁仲恆獲得讚賞卻沒有完全轉跑道,他仍然喜歡舞台演出付出所有,更愛排練室的奇妙時刻,就算要他剃光頭也沒問題,但暫時仍未找到真正屬於自己、能夠讓他願意赤裸裸的題材作獨腳戲。 Text: Nic Wong | Photo: Ho Yin | Makeup: Jan Cheuk 光頭炳 梁仲恆剛完成舞台劇《大狀王》巡演不久,訪問當日頭髮仍未完全長回來。「讀書時偶爾也會剃光頭,所以《大狀王》要剃光頭,並非是我的第一次。唯一擔心是,期間突然要拍戲補戲卻演不到。至於自己個人形象,我無所謂。」要告別《大狀王》的光頭造型,他也沒有不捨。「我有信心《大狀王》一定會再重演的,只是是否有我的出現,但這個作品是屬於主創的,而非演員的。」 較早前《大狀王》第三度公演,首度有兩組演員互相輪替,他與劉守正成為方唐鏡角色的AB cast,他表示兩組演員的差異,早於排練室已呈現,坦言從另一位「方唐鏡」身上汲取靈感而啟發,讓演出更具新鮮感。來到最後十場,Cast A與Cast B角色之間更是大兜亂,演員需保持高度警覺。「到了兜亂的時候,其實有點實驗性質,每一晚都要上台實驗一下,那些演慣的東西卻未必是你平時感受的東西,會有變卦的,會有突發的。某個角度來說,也是其中一種好看。」 從《媽媽的神奇小子》的銀幕演出,到《大狀王》的舞台深耕,梁仲恆坦言電影與劇場的挑戰截然不同。「絕對不是手到拿來,特別是電影及電視。我不算很熟悉鏡頭的世界,都是要慢慢再學。」他曾主動找導演想旁觀剪接過程,深信電影由鏡頭與剪接主導,演員需理解並配合其語言。「電影世界裡,演員並非主導;反而舞台劇中,演員擁有更大主導權,舞台才是演員主導的媒介。觀眾在這個時刻要看甚麼,一切都是由演員決定。」 與野獸共情 演員的出身五花八門,就像今次《鱷魚之吻》、梁仲恆遇上不少非舞台劇出身的演員合作,包括首次參與舞台劇的「影后」談善言及COLLAR隊長Gao沈貞巧。「香港這幾年,都有很多未接觸過舞台劇的明星,他們會去參與舞台製作,其實我覺得是一件好事,希望能將更多觀眾帶入劇場。」梁仲恆在劇中要飾演一個需要在野心與共情間找到平衡的角色。「複雜在於他有一個平衡位要拿捏,他是一個很想躋身上流社會、很想成功的人,但如果只是個投機或機會主義者,其實是沒甚麼好看的。所以,演員就要在戲劇裡找一些觀眾能夠跟他共情的位置,不能夠只是做一隻野獸。」 在《鱷魚之吻》中,梁仲恆與談善言飾演好友而非情人,二人雖無深厚私交,但成功找出共同話題,讓他們交流更多。「我和阿談認識了很多年,但其實不算很熟,沒有出來聊天,但是一直都有些共同朋友。又可能因為她喜歡看《進擊的巨人》,我也很喜歡,大家有很多共同話題。」從共同話題開始熟絡,彼此的信任為演出增添自然化學反應。「我覺得她信任我,我也信任她,劇外的友好關係對表演有幫助,但專業與默契才是關鍵。」 對梁仲恆來說,劇場的魔力在於排練室:「如果誇張一點說,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夠給予你那種感覺,其實我是喜歡排練室多於舞台的。」他最記得前年舞台劇《飯戲攻心》的排練經歷,那是一個很快樂、很純粹的排練室。「我是一個很賴床的人,但那段時間每天起床都不想賴床,經常都想上班。」他希望今次在《鱷魚之吻》為兩位劇場新手帶來類似的快樂體驗。「這一刻,我希望阿談和阿Gao都開心,因為我經歷過在排練室很奇妙的時刻,希望他們都能感到。」他加以解釋,排練室的魅力在於人們與氛圍。「我們沒有那種擔心演出來會很難看,觀眾不接受,我們完全沒有焦慮,純粹是對創作的熱愛,非常難得。」 兩億與二十億分別 去年梁仲恆接受訪問時說過:「生活沒甚麼不好,是沒有一些驚喜」,如今他笑言:「我想發達」,但又澄清自己對物質需求不高。「其實我是分不出擁有兩億和二十億的分別,純粹發達之後,我就可以多一點選擇,不用計算這部戲這部劇,到底我要找誰人來演,才能夠賣多少門票,讓我整個人生都可以有多些選擇。」 說穿了,沒有驚喜的背後,也是因為沒有選擇權。今年,梁仲恆與好友們袁浩楊、黎濟銘(Ming)等人創辦劇團「大象創作」,旨在打造屬於自己的作品,但隨即面臨最大挑戰,就是場地與資金。「當然我們很想一起合體做一場戲,但現在所有劇場工作者面對的問題,就是場地和製作資金的問題。」以大象劇場頭炮節目《冚家拆》為例,黎濟銘的獨腳戲場場爆滿,但參考價值有限。「麥高利小劇場只有七十個位左右,阿Ming一個人做了七場,其實也不是賣到很多票,爆了也不代表甚麼……」他對劇場現狀有深刻反思。「我們舞台劇界不能夠說是一個行業,幾乎全部都要拿政府資助,我們只是NGO,而不是一個行業。甚麼叫『行業』?那就是它至少可以自給自足。」 之所以創辦劇團,源於眾人踏入三十歲後的感悟。「我們這班人都過了三十歲,全都覺得是時候要做些屬於自己的事情。我們經常出去演其他人的戲,有時正常,有時開心,有時不開心,但那些都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他們深深渴望,全權掌控創作。「無論最後如何,它都是我們全權掌控和負責的,當那件事真是自己的時候,就不能推說不是自己的問題了。」是愛還是責任?這是黎濟銘對劇場的執著與理想。 最後談談獨腳戲。眼看好友黎濟銘勇於演出獨腳戲並取得成功,梁仲恆卻坦言很害怕。「我不敢!演獨腳戲是很赤裸的一件事,赤裸得像在觀眾面前脫衣服。說真的,就連陰毛都會被看見,我暫時真的沒有這份勇氣,也似乎未有那樣裸體狂的需要。」他解釋,獨腳戲的難度不在於一個人要承擔整場演出,而是誠實度。「當沒有角色包圍著自己,到底你能夠為觀眾犧牲多少去講一個故事?」各位觀眾,暫時未有幸(不幸)看到梁仲恆的陰毛,但他依然會付出能力範圍內的所有,尋找並演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
  • INTERVIEW
    The Hertz 陀地樂隊成長史
    The Hertz 成軍於2018年,五位成員主音Herman、 結他手Ricky 、貝斯手Ray、琴手阿謙和鼓手 Marco互相以不同的原因結緣,他們之間有人從小識到大、讀同一間大學,甚至本身就是一半親家的關係,但最大公因數始終都是音樂。The Hertz在band房見面的第一日,Herman問:「大家夾呢隊band,其實為啲咩?」這個問題可以擁有許多天馬行空的答案,又或者一些富有效益的成就規劃,但他們最後得出兩個共識:其一,The Hertz會長時間夾;其二,他們只做屬於自己的音樂。 text yuiphoto OiyanChanvenue BLACKROOM 台下只有五個人 及後的The Hertz,由本地音樂孵化器「搶耳」計劃出道後,至今依然以Indie的形式運營;可幸他們一路四平八穩,7年來樂隊出過兩張專輯、開過音樂會,也得到過幾個音樂獎項,交出了不錯的成績表。從最初在麥花臣場館較為正式的「搶耳」表演,到九展Music Zone首次舉辦專場,再到今個月新開張的TIDES,每到一處新地方演出,就等同遊戲中升級、刷新據點。阿謙笑指,The Hertz第一場騷其實是在逸東酒店Terrible Baby舉行,當時樂隊成軍僅僅半年。「那場演出九點開始,台下只有五位聽眾,是五位成員各自的女朋友。我們心想:到底要不要開始?還是說等多些人來?會不會等不到人來?」最後把心一橫,五子練band般完成演出。「這也是一個里程碑。」 九展Music Zone對The Hertz也意義重大,是他們首次舉辦專場的地方。Herman說:「當時沒了Music Zone後,對於獨立音樂來講,是一個特別大的損失。」Music Zone自2007年開張,是全港首個以「Live House」為概念的表演場地,是已結業的Hidden Agenda外(以及後續的This Town Needs)後,最為主要的小型音樂場地。Music Zone 去年4月1日結業,對本地獨立音樂樂迷來說,可以說是一場最大的愚人節玩笑。 「像Music Zone這樣約五六百人的場地香港真的不多。這場地曾經孕育了很多不同的獨立音樂人。而且在Music Zone,和觀眾的距離都很接近。不過在Music Zone我們經歷得最多,當時剛剛好是疫情之後,我們不斷參與不同拼盤騷,那裡的感覺是特別band仔的,同聲同氣。又例如我們最近參與的《高山祭》,場地高山劇場以前是一個樂隊勝地,連Radiohead都在那裡表演過。所以每一個場地,給人的感覺都是很不一樣的。」 Ray指自己在演出以外,也會作為本地音樂樂迷,到不同場地睇騷。當中有些場地特別隱密,只有內行人才知道。「如果要說里程碑,我覺得我們好像少了這一部份。而去不同場地,觀眾呈現的氛圍也很不同。以前去工廈睇騷那些樂迷是特別黐線的,他們會一大堆人隨性在梯間或場外聚起來聊天,甚至在電梯內聊到不願出去,差不多開騷才進去場地。這些場地有種band仔看band仔的感覺,很搞笑。」 甚麼叫正常 即將到來萬聖節,The Hertz 將作為首支香港樂隊,登上 Live Nation位於黃埔的全新演出場地TIDES。場地更大,容納的觀眾更多,作為音樂單位的期望也更大。The Hertz五子都表示未出發先興奮。Herman表示:「今次這個場地,我們從一開始看著它只有石屎地,到慢慢看著它成形,再到現在裝修得很漂亮、好有外國的感覺。因為主辦的Live Nation始終是外國單位,所以他們也搬了一些外國的Standard過來。」 這次的演出,樂隊以《正常病院》作靈感點題,帶領觀眾展開一場關於「正常」與「瘋狂」的音樂思辨。「當時導演琳琳有一個想法是,他覺得我們過往這一兩年的歌曲,其實很大部份都在描述這地方的『病態』。」譬如〈正義病患者〉和〈爆煲急救指南〉講批判和焦慮;〈勿憂大師〉描寫港人太暴躁,太多事要的要喊打喊殺。「為甚麼這個地方越來越沒有幽默感呢?感覺大家都生病了,很多不同奇形怪狀的病都在這個地方發生。然後恰好又遇上萬聖節檔期,導演就想到可以有些新搞作,想做一個不是單純入場睇騷的體驗。目前未能穿橋,但大家到時一入場就會感受到,這個演出會有些不同。」 Herman續說:「此外,我們也來來回回地思索甚麼是正常,因為正常其實是一個中性詞語,它不代表好或者壞;只是大多數人正在做的,就好像是正常。但甚麼是大多數人覺得正常呢?譬如說搭飛機,前面那位乘客把椅背往後靠,大多數人認為該踢對方椅子、責罵對方、拍片公審是正常的,那是不是就叫正常呢?又譬如說,大多數人認為上班陪老闆去喝酒是正常,但這件事又是不是代表正確呢?當中其實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所以我們整個鋪排,整個歌單或者整個氛圍,其實是想讓大家去思考一下這件事。」 即將要進入第八年的The Hertz,不時都會展開階段性回顧,而一開始夾band時Herman提出的那個問題,依然時不時會出現在他們的討論當中。在「文化沙漠」經營indie樂隊,絕非易事,大家夾呢隊band,其實為啲咩?Ricky指:「我們一直有討論這件事。其中有一個說法就是,我們會很想為我們日後都想組樂隊的人建立一個事例。因為譬如我自己在組樂團之前,就已經很喜歡聽香港樂隊或者世界上其他獨立樂隊,他們某程度上就是樹立了一個例子。就好像為甚麼Beyond能成功,你以前不會知道香港組樂團或者做音樂是可以、有甚麼成績,但有他們作為例子示範,可以讓我們在香港組樂隊都可以做些成績出來,我們其中一個想法是這樣的。」 認為香港音樂欠缺__? Herman:欠缺機會。當然我所指的對象不是大廠牌那堆人,更多是指一些想自己做音樂的人。過去The Hertz都去了不同地方去見識,看到譬如日本和台灣,他們的livehouse演出非常多,或者音樂節是可以多到每一個月都有一兩個或以上。又譬如韓國,我們經常說現在亞洲lead的是韓國,可能韓國政府真的不斷泵水入那個 industry,變相他們真的多了很多支持。多了很多機會去展示。有時跟台灣的音樂人聊天,我都會提到,就是如果香港一些比我們更加新的樂隊,他們每一個月都有一次的festival的機會演出,哪怕是玩規模最小的場地,可能不過是一百人的場,但這些演出就是經驗,是累積的戰果。這些戰果才會令這些樂隊成長,才會有機會可以再衝擊其他創作者,譬如衝擊我們或者衝擊再比我們大的前輩。但沒有演出機會或者被宣傳推廣的機會,就少了很多人去聽到自己。 Ricky:欠缺膽量。包括創作者和聽眾也是。創作者常常有很多包袱,包括我們也是,每當我們創作,其實好多音樂以外的事情要思考。有時可能是需要一些膽量去做一個開拓者,去嘗試一些新事物、開創一些新領域。我覺得我們也有盡力去做,有試不同的新事物,希望我們保持下去。作為聽眾也是,可以再嘗試再放開胸襟去接受新事物,雖然其實並不容易。之前我看過一個科學實驗,講人其實到了某個年紀後,只會定型聽某一個類型的音樂。我們作為創作者會比較主動去聽各式各樣的東西,但一般的香港人未必有這樣的空閒去聽新的東西。但是如果大家會覺得音樂是有價值的話,會想鼓勵大家去試多一些不同的東西,音樂類型又好表演形式又好,去接受它們帶來的衝擊。 Ray:欠缺空間,我不知道用這個字眼恰不恰當。只講比較鄰近的台灣,他們有很多地方可以玩音樂,不只是livehouse,在公園也可以。但同一個情況在香港比較發生,在公園你掃兩下吉他就會被趕走、在街邊busking也有機會犯法。所以我會覺得香港欠缺很多空間給新的artists,他們會很難承傳這件事,連地方都沒有。正如我小時候會踩板,但因為沒有板場,只能夠在屋苑裡踩,試過被保安追著壓倒在地上。我承認在這些地方踩板並不恰當,但問題是我毫無選擇。另外一種空間,正如Ricky也提到的,就是香港人聽歌的空間。香港玩音樂的人很多也很厲害,但能夠被欣賞的都不多。香港人有時太喜歡踩自己人,這是很病態的。我覺得是要打開自己嘗試接受多些新事物,不同類型的音樂。有一段時間,很多人喜歡講「百花齊放」這四字,但老實說我是很討厭的,因為其實做Indie的人一向都很努力地做,我會想見到這一刻之後會發生甚麼事,即是這件事能不能夠再持續下去,這件事我覺得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覺得香港需要的那種空間,是物理上和內心上,這兩樣東西是要並存的,缺一不可。 阿謙:欠缺完全忠於自己。當中有很多因素的,令一個音樂人未必100%能夠做自己的音樂;又有些人可能會想跟著潮流,想多些人聽,有很多這樣的因素。 Marco:欠缺耐性。明白香港有很多事情發生,大家很多事忙,不一定會花很多時間會很專心去聽音樂。特別是在這個世代,social media 每日都很多事情發生,你基本上都很難很專心去做一件事。剛才Ray也有提到,現在很少人會有耐性去聽音樂。但以前音樂是很珍貴的事物,一隻實體碟聽十幾首歌、一部MP3要花時間入歌才能聽。但現在我們下載一個應用程式,就可以聽到幾千萬首歌,這件事令到整個scene都不同。聽眾聽一首新歌,開頭聽5秒就要飛走,大家對於一件事的耐性是很低的。我覺得不應如此。最近看了日本樂隊Mono Aware的MV,是一首頗長的歌,不過對於以前的我們來說或許不算長,但在這時代卻算長了。那是一個很簡單的MV,拍著一個類似萬花筒的東西,看完令人覺得內心平靜多了。我才發覺,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很多東西,但原來一首歌原來就可以帶來平靜。我覺得香港的音樂發展,尤其是在聽眾方面,兩者是互相影響的。現在聽眾可能越來越少時間聽歌,因此歌也可能變得更短,或者需要更濃縮、更雞精,但我覺得這樣其實不應該。我們需要多點耐性。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時間的,尤其香港是一個很小的地方,更需要多點空間和更多人一起努力做好香港的音樂,才能讓整件事登上國際舞台。我經常想,東南亞一些地方已經能在國際占有一席位,香港甚麼時候才做到呢?現階段確實需要多點耐性,大家一起做好,才有可能做到。
  • INTERVIEW / Uncategorized
    伊藤潤二恐怖體驗展2  ︳ 專訪日本恐怖大師伊藤潤二:所有恐怖都有美麗一面,因為它完全無法知曉與看清
    讀伊藤潤二的漫畫,從來都是一場在日常裂縫中遭遇恐怖的驚心旅程 ——《富江》的詭譎增殖、《人頭氣球》的窒息追獵,每一頁都藏著讓人脊背發涼的驚悚,難怪會讓人不禁揣測:這位能從生活中榨取絕望的創作者,該有著何等乖戾孤僻的靈魂。  然而現實卻與想象判若雲泥,伊藤老師出席見面會時說話輕聲細語,甚至會彎下腰來拉近與傳媒間的距離,像位溫和的鄰家兄長細說著見聞,全心不見所傳目光。這位從齒模技師轉型的漫畫大師,早已用畫筆將陰鬱化作故事,反而養成了溫潤性情。 近日,伊藤潤二再度抵港宣傳《伊藤潤二恐怖美學體驗大展 2》—— 這場展覽不僅沉浸式還原老師筆下經典場面,更陳列各式立體裝置與動畫原稿,讓觀眾直面「恐怖」。藉著這場黑暗美學盛宴的契機,伊藤老師敞開心扉談起了那些詭譎靈感的源頭,以及他對「恐怖本質是人自身」的深層思索。 Text:Leon Lee Photo:Oiyan Chan 你在成為全職漫畫家之前,有一段時間當了齒模技師,那份工作對你日後畫漫畫有甚麼影響嗎? 齒模技師的工作對我日後的漫畫家工作事實上沒有太大關連,我想到它唯一帶給我的好處,是我當時花了很長時間用手製作立體的東西,培養出一些技巧,到後來轉行畫漫畫,我可以利用過往的技術在林林種種的畫筆上,做一些細節的改裝。例如把它們打磨到一個最適合我的抓度,令它們更好用更省力,而且是獨有的。我在台北展覽時有一段訪問,就是展示家中各式各樣由我親自改裝的筆,回想齒模技師的工作的確在這方面對我有重要的影響。 你的漫畫題材如此獨特,創作靈感來自哪裡? 其實也是一般的在生活之中對周遭的觀察,無論見到的東西,聽到的東西、四處步行時各式各樣出現在眼前的東西,都會成為我的創作靈感,甚至在家做家務時,也會引發一些思考。以《富江》為例,靈感是來自在生活中經常看得見的蜥蝪,大家都知道如果你切掉牠的尾巴它會再次長出來吧,我就是這樣想像富江這個角色出來。 你對恐怖的定義?能分享一下恐怖美學的創作方法嗎? 我認為,恐怖來自那些完全無法知曉、無法看清本質的事物 —— 它們會讓人感受到死亡的氣息,而當這些連本質都無法理解的事物逐漸靠近自己時,內心的不安就會轉化為恐怖,我覺得大概是這樣一個過程。例如在畫面構圖,或是繪畫時的角度選擇上,我會嘗試在大家對普通畫作的認知基礎上,融入恐怖元素,我採用的是這樣的創作方式。 你認為恐怖漫畫作者有甚麼獨特的性格特質和思維模式? 最起碼要喜歡恐怖漫畫,這是一定的。而且他對生活環境的觀察不可以太直接,所有事物要從切面看、從裡面看、從各個角度看。不會一看到瓶子就會想這是個瓶子,而是想到裡面裝甚麼之類,擁有與別不同的觀眾方式與角度。我也覺得自己在很多事情的思考模式是有點扭曲,想法是比較奇怪一點。 你從小時候便已有這樣與眾不同的觀察和思考模式吧?一般小孩子畫的都是太陽、家庭這些光明的東西,你那時候喜歡畫甚麼呢? 我在幼稚園的時候就已經很喜歡楳圖一雄老師的恐怖漫畫,自小深受影響,到我小學的時候已經不斷畫可怕的東西,鬼、幽靈之類,即使在美術課也如此,的確是從小就跟的小孩不一樣啊。 有沒有試過被自己的作品嚇到? 其實我自己很少會覺得我畫的漫畫恐怖,不過在過去,有過一次稍微感到脊背發涼的經歷,那是我早期的一篇短篇作品,標題叫做《惡魔的理論》。那個故事是我創作的漫畫裡,比較早期的作品。裡面有一個內心如同惡魔般的人物,這個人物就處在身邊,而且這個人物是一位老師 —— 這位老師會勸說學生去自殺。其中有一個場景是,被老師說服的學生四處尋找自殺的地方,看到那個尋找自殺地點的場景時,我當時就稍微感到了一絲寒意。 在你眼中,有沒有一些適合新世代漫畫家「有效驚嚇觀眾」的思路可以分享? 我覺得自己已經屬於老一輩了,所以其實也很想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去貼近新世代的觀眾。不過目前來說,我首先會秉持著想要創作的初心去做。有時候在動筆前會先有一個大致的構想,但真正開始畫漫畫、思考接下來的劇情發展時,偶爾會突然冒出一些靈感,覺得 「這個想法或許很新穎」—— 尤其是那些偶然出現的靈感,說不定能孕育出全新的東西。 你的創作生涯已近四十年。如今再看《富江》這個角色持續三十多年的影響力,你對「死亡與存在」的理解是否改變了? 沒什麼特別的變化呢。小時候我是相信像 「白色世界」(指天國)這類事物的。我以前說過相信天國以及天地間的神明,但長大成人後,就開始不怎麼相信了,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現在,所以我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從那時候起,我的想法就沒怎麼改變。其實我也不知道天國到底存不存在,不過總覺得它可能不存在吧。畢竟我從來沒見過像是幽靈之類的東西,所以沒辦法憑空去相信這些,不過我也不會去斷定它們不存在 —— 我不會下定論。 你的作品常將日常事物轉化為恐怖符號,例如《漩渦》中從蝸牛殼到星空軌跡的螺旋意象。這種對日常生活的「恐怖轉化力」是否需要特殊的觀察習慣? 是啊,我身為漫畫家,為了獲取靈感、找到創作思路,也會時時刻刻留意各種事物,就像豎起 「天線」 一樣去觀察周圍。不過,要說這種觀察…… 我也不知道它能不能直接幫我創作恐怖元素。所以我通常會先畫出一些有趣的漫畫內容,之後再加入一些 「恐怖調味料」。 你筆下角色常呈現「美麗與詭異」的矛盾體,如富江的清麗面容與扭曲人性。為何選擇以俊男美女作為恐怖敘事的載體? 我之前連載漫畫的雜誌是少女向雜誌。既然是針對年輕少女讀者的漫畫,一般來說,少女漫畫裡出現俊朗男性角色是常規操作,我也是遵循這個慣例來創作的 —— 這樣更容易抓住讀者的心思,是有考量的。 「雙一」 系列帶有強烈的黑色幽默,與《富江》、《漩渦》的嚴肅恐怖風格差異明顯。塑造這個愛惡作劇的角色,是釋放創作壓力的一種方式嗎? 確實有「減壓」這方面的原因。我平常畫的漫畫,主題大多比較沉重,像是有人死亡、被鬼怪吞噬之類的嚴肅內容,這類作品還挺多的。所以偶爾會想創作一個 「能撐到最後」、帶有較強搞笑元素的系列,我覺得這確實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 你有沒有想嘗試的新題材或新方式呢?在創作上目前有什麼計劃或構思嗎? 雖然還不確定具體時間,但計劃從明年開始連載一部新作品,是一個基於《白鯨記》的鯨魚怪物復仇故事。將會在明年開始連載。不過,原本計劃是明年6月推出,但現在創作進度有點趕不上,所以時間正在往後延期,目前還沒有確定具體的日期,所以有點擔心。至於我想嘗試的新挑戰並不是漫畫,而是想創作單幅畫作。雖然現在說可能還太早,但還是希望能畫出這樣的作品。 你最喜歡跟最討厭的角色分別是甚麼? 嗯,其實我對筆下的每個角色都有感情,但果然還是最喜歡出道作《富江》裡的川上富江呢。畢竟那是我的第一部作品,有許多難忘的回憶。至於最可怕的角色則是《時裝模特兒》淵小姐。 你最想與之見面和對話的角色是甚麼? 我筆下的角色,大多都融入了不少我自己的性格元素,所以我不太想見到「另一個自己」,因此大部分角色都沒有想見面的想法。不過,我大致上比較喜歡那些個性有點扭曲的角色,他們身上有種和我年輕時有點像的、如夢似幻的感覺。如果要說一個比較 「正常」 的,那就是《漩渦》裡的主角 —— 名叫五島桐繪的角色。這個角色沒有融入太多我的個人元素,所以如果有機會的話,見一見也無妨。 伊藤潤二的漫畫與實體展的恐怖區別在於? 漫畫裡的恐怖,即便再嚇人,那些恐怖的元素也不會從畫裡跑出來,所以讀者可以安心地閱讀。而目前正在舉辦的這個鬼屋,是把角色以真實的形態呈現出來 —— 這些恐怖元素是實實在在存在於那裡的,這種衝擊力是漫畫無法比擬的。我希望大家能透過這次體驗,更加喜歡我的作品。至於希望大家在鬼屋裡有怎樣的感受 —— 裡面有演員們的演繹,他們的表現非常出色,我相信能讓大家真切地感受到那種(令人脊背發涼的)恐怖氛圍。 這次鬼屋選取了《人頭氣球》、《富江照片》、《雙一》等經典篇章,這些故事和角色老師已經創作多年了。當您看到富江的美與魔性、雙一的怪異與荒誕,透過真人演繹或機關裝置在現實中重現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出道38年,我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樣一天 —— 有人會把我筆下的角色以這樣的形式(鬼屋)再現出來,還有人會製作這些角色的手辦。想到現在有這麼多觀眾來體驗、來享受這份樂趣,我心裡就充滿了感慨,真的非常感動。 在剛才提到的作品中,你認為哪個角色或場景最難被還原呢? 嗯,是「富江」這個角色。因為富江本身就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所以要還原她的這種特質其實很難。雖然有漂亮的演員來演繹她,也能讓觀眾被富江的魅力所吸引,甚至徹底沉浸其中、無法自拔,但要完全還原出富江那種獨特的魔性美感,還是很有難度的。畢竟觀眾需要徹底被富江的魅力吸引,之後陷入她的世界裡無法自拔。 你的作品根植於日本的日常與鄉郊傳說,卻能讓香港這座城市裡不同背景的人都產生共鳴、深受觸動。你認為潛藏在人類心中的恐懼,是否具有超越文化和地理的共通性? 我非常喜歡的一位美國作家 洛夫克拉夫特(H. P.Lovecraft),他是一位已故的小說家。他曾說過,恐怖是人類最原始的情感之一,我也非常認同這個觀點。我認為,無論國家、文化如何,恐怖都是全人類共有的重要情感。 在香港這樣一個人口密度高、資訊爆炸、生活節奏極快的城市裡,人們心中的恐懼會是怎麼樣的呢?如果為香港創作一個故事,你會從這座城市的哪個角落或哪種現象開始呢? 我到香港後,第一個感到驚訝的是這裡的建築 —— 有非常多的高樓大廈。看到這些高樓時,我就多次想到自己以前畫的《漩渦》這部漫畫,那部作品講的是住在一棟很長的建築裡的人們的故事。我也會好奇,生活在香港的人們,他們的日常生活又是怎麼樣的呢?一想到這些,就覺得很有趣。另外,雖然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但在日本很有名的 「九龍城寨」(Kowloon Walled City),我對那裡也很感興趣。那一帶(的景象和生活)其實還蠻特別的,我能想象到以前住在那裡的人的生活,未來希望能夠嘗試用這個元素來創作恐怖故事吧。
  • INTERVIEW / MOVIE / PEOPLE / SHOWBIZ
    姜濤、Jer柳應廷 風雨不改地互笠高帽
    《阿媽有咗第二個》上映至今超過3個月,票房依然節節上升,成功衝破4000萬後,姜濤、Jer接受新一波專訪,二人互笠高帽,坦承因為電影而熟絡。訪問中,姜濤大讚Jer的歌曲是MIRROR當中的深度Top 1,又坦言羨慕對方在片中的子軒一角,大讚角色完美;Jer直指姜濤好像是推不倒的巨塔,又想演姜濤所演的外賣車手方晴一角。不過,姜濤因為一件事而不想演子軒,到底是甚麼原因呢? Text: NWHair: Lydia Yung@Chic private I salon(姜濤); Man Chan@Chic private I salon(Jer)Makeup: Rainbow Chung @Annie G. Chan Makeup Centre(姜濤); Tifa Tai @Annie G. Chan Makeup Centre(Jer)Wardrobe: Burberry, Loewe(姜濤); Fendi, Burberry, Loewe(Jer)Stylist: PIPA Creative(姜濤、Jer) JET:對於第一次拍戲,自我評價如何?發現到自己哪方面特別有天分?哪方面有不足,需要好好琢磨? 姜濤:第一次拍戲覺得自己每方面都不夠,真正演戲就知不簡單,即使今次是一個很接近自己的角色,也不是容易演到出來,所以我想像不到完全不似自己的角色。都真的要再上更多演戲堂 Jer:天份來說,我覺得你打交方面幾有天分,你是一個推不倒的巨塔,心想「嘩,咁大隻嘅你!」,之後可以試試相撲。 姜濤:不用夾硬回答及讚我的! JET:片中有不少與父母的對手戲,有否觸及過去與家人之間的感情及經歷? Jer:我自己與家人關係不算特別差,不會像片中子軒與母親大吵,以至離家出走或吵到痛哭,今次子軒角色完全是另一個世界及體會,這部戲令我自己關注更多家人,回想投放在他們身上時間不夠多,之後都想與他們相處更多、聊天更多。 JET:姜濤最羨慕Jer所演子軒角色的甚麼東西? 姜濤:如果以方晴角度,當然是家庭;以姜濤角度的話,就是成績好,因為我從小到大都沒試過成績好,而且沒試過在學校受歡迎。Jer飾演的子軒,更加是會長。我的青春最遺憾的事情,就是沒有完整的學生時期,所以子軒是我很羨慕,簡直是完美。不過,當時同學都是追我的…… JET:可以選擇的話,Jer想做學生角色還是送外賣的歌手? Jer:我想試做送外賣的歌手,因為都玩過子軒的角色啦。如果調轉一下,其實之前圍讀都試過調轉…… 姜濤:我不想做Jer的角色,不想平蔭,不想戴假髮… Jer:哈哈,可以轉髮型的… JET:片中你們要完成那場扭打的戲,事前需要準備了甚麼? 姜濤:事前真的要好好睡一覺,因為好花精神。尤其是補拍的那一日,在海邊真的好累,對我來說都幾激烈,臨天光還要踏單車,真的好累,如果給我再演多次,我由前一日開始睡覺,而且那時候很冷。 JET:拍攝這一部電影,加深了解對方的哪一方面? Jer:其實我和姜濤真的近了。 姜濤:我在你心中排第幾? Jer:Of course No.1啦! 姜濤:你唔好扮嘢啦! Jer:在你面前當然是No.1啦,其他人背後再問我啦。哈哈!的確是近了,因為MIRROR時候自己都覺得遠,很少聊天,又不太了解對方,我們都比較慢熱。真的由這部戲開始聊天更多,會談談如何造歌。 姜濤:本身我不知道Jer原來對出歌有這麼多想法,以前未出歌時不會了解,到他出歌時才發覺他真的不簡單,那些歌不是簡單的流行歌,他卻有好多自己想法。到他出歌時,他的作品是MIRROR入面,深度來說是TOP 1。 Jer:對嗎?100年後拿回來,才發現原來Jer是歷史! 姜濤:你已是歷史啦,100年後當然是歷史吧! Jer:的確開心,多謝這部電影令我們了解對方更多。
  • DIGITAL COVER
    Digital Cover | Jeffrey Ngai魏浚笙專訪:赴自愛之約 守著清醒不催長大
    今年再見Jeffrey,只覺其身上帶著幾分從片場卸下的俐落,卻又在談論工作時滿眼底發光。 對他來說,2025是被電影與音樂填滿的 「充實年」—— 不僅在銀幕上挑戰多元角色,發掘自我未知的情緒邊界,還在音樂領域持續輸出作品,甚至嘗試作曲解鎖新技能。「從去年忙到現在,我都沒怎麼停下來過,但卻總能在忙碌中找到支撐自己的支點。」 當「充實」延伸至生活的每個切面,有些事,現在的魏浚笙才察覺,即使對工作充滿熱愛,也要懂得保留自我;只有把自己活好,才能在生活裡走穩。既然日常大多數重要事情都與愛有關,不妨用整整一年張弛有度的自律,來重新定義承載情感、踏實做事的方式,在電影裡琢磨每一個鏡頭的細節,在音樂裡鑽研每句歌詞的情緒,把對行業、對家人、對粉絲的在意,都落進具體的小事中。 Text .Leon LeePhotography. Matt HuiPhotography assistant .Tommy Ng and Tai YeungStyling .Sum ChanStyling assistant .SamHair.HolamMake up.Blair ChanWardrobe .FERRAGAMO (shirt, sweater, leather jacket and trousers) / VERSACE (long coat, trousers and tie)Jewelry .Cartier LOVE Unlimited 手鐲,軟鏈款 與身體和解 和Jeffrey聊天,沒什麼弄虛作假的話。他不會把 「堅守夢想」 掛在嘴邊,聊起今年的忙碌,只會說 「做喜歡的事就還行」;說起遇到的難,也不繞彎,「拍動作戲受傷、錄歌錄到麻木都有過,但總不能停」。不單只沒有停,Jeffrey可謂完全沒有閒著,電影和音樂事業兩頭跑。尤其電影,更是近年繞不開的重心,「有的角色要逼自己到情緒臨界點,累是累,但演完發現原來我還能做到這種程度,很驚喜。」 LOVE Unlimited 戒指 正如籌備將近兩年、涉及大量武士刀動作戲的新作《殺手#4》。為了詮釋好角色,Jeffrey經歷了橫跨香港與日本的系統化訓練,也在鏡頭語言的打磨中,沉澱出對 「演員」 二字的更深理解。「一開始拍戲總覺得急,現場因素多,動作、台詞都想趕緊過關。」他坦言,早期演藝生涯裡也曾陷入「表面完成」的誤區,後來拍多了才明白:「鏡頭是給你的,但能不能抓住,靠的是自己的功力。」這種領悟體現在細節裡 ——他會琢磨廣角鏡頭與近鏡的差異:廣角時若動作太淡會顯無聊,近鏡時若情緒過滿又會誇張,「唯有想清楚角色的邏輯,做出的反應才夠清晰」。 LOVE Unlimited 手鐲,軟鏈款 在他看來,「興趣主導」是需要用現實代價去支撐的選擇,就如這段拍攝日子中,Jeffrey在日本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醒來就投入拍攝,沒有活動邀約的干擾,整個人完全 「浸在電影裡」。即便身體疲憊,他卻甘之如飴:「那種專注的感覺很珍貴,你不用想別的,只需要把角色的每一面挖出來,這是我最享受的時刻。」那時候的他,把「不怕痛」 當成「敬業」 的證明:「以前拍動作戲,我總說『不用護具,我可以的』,到後來真的受傷了,才懂確認保護措施的重要,是對自己和作品負責。」他解釋,「如果我受傷了,劇組要停拍,搭檔要重拍,最後影響的是整部戲的質量—— 現在的慢,是為了以後能走得更遠。」 論華衣背後 音樂也是今年的重要關鍵字。截至訪談時,Jeffrey已推出二首作品,接下來還有兩首新歌在籌備中,更悄悄開啟了作曲計劃:「想試試明年能不能做出一兩首自己的作品,現在還在學習階段,不算完整,但慢慢接觸新東西,人生會更充實,目標也會更明確。」他坦言,唱歌最可怕的,是唱到第一百次時,突然覺得「這首歌好陌生」。「明明每個音都唱對了,但就是沒有感情,感覺很敷衍。所以我每次都把歌詞當成新的故事,給自己創造畫面,觀眾才能感受到裡面的情感;我認為要傳達故事,要讓自己先被打動。」 LOVE 吊墜 他指今年有一首歌格外特別,〈白色踢死兔〉歌詞罕見地沒有傳遞正能量,反而坦誠了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積極探索人們在華衣背後的黑暗面。「很多人覺得藝人要一直光鮮亮麗,要傳遞開心情緒,但承認負面情緒也很重要。」Jeffrey認真說:「大家生活都有壓力,我認為藝人不一定要強制輸出『必須快樂』的觀點。這首歌最後也沒有給出標準答案,只是想說你不是一個人低落,希望能幫大家找到一份平靜。」 LOVE 戒指 如今做音樂,Jeffrey 更重視 「自我投資」 而非商業回報。 「這個世代不是賣唱片的時代了,想靠一首歌覆蓋製作和 MV 成本很難。」他笑著說,做音樂更像是替自己圓夢:「怕到老了會後悔,所以現在都把錢花在學習上,試著自己作曲、打磨作品,感受自己慢慢在進步,比賺多少錢更有意義。」 LOVE 系列 被生活搗磨得越細碎,則芬香得越濃烈 談及成長,Jeffrey有著難得的清醒:「我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成熟不是逼出來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好。不成熟時,想法天馬行空,好像容易開心一點;成熟了,很多事情看開,反而可能更低落。」他笑了笑,語氣帶著無奈的說,自己目前做不到工作與生活平衡,但他在這種「失衡」 裡,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支點——從工作中找快樂,而不是等快樂來平衡工作。「喜歡的事,再累也覺得甜吧?儘管休息不夠,我也開始享受拍夜戲時和劇組一起熱鬧的那些小快樂。」 LOVE 頸圈項鏈 雖說仍然有不完美地方,不過他亦笑言不再催谷自己「快點長大」。「不成熟的時候,我會為了一個角色一首歌曲通宵達旦,這種衝勁很珍貴。成熟了以後,我會懂得留時間給家人,這種責任也很重要。忙歸忙,確實也得顧著在意的人的感受。」隨後,他又解釋起不少最近的醒悟。然後發現,原來Jeffrey聊起「愛」,說的都是具體的事,沒甚麼大道理: LOVE Unlimited 戒指 對生命的在意,是怕家人擔心,提醒自己要好好過活;對行業的在意,是期許大家齊上齊好,替別人成功感到高興;對家人的在意,是雙向的關心,記得他們的小習慣多花時間主動慰問;至於對粉絲的在意,則是要充满感恩,牢牢謹記他們的好。「無論是到現場支持,還是在團隊裡鼓勵,都給了我很多正面能量,所以我也盡力記住粉絲的名字。別人願意花時間支持你,必須好好珍惜。」 最後Jeffrey說,明年想 「寫出自己的歌,拍部讓觀眾記住角色的戲」。沒甚麼豪言壯語,就是想把喜歡的事做好。他不算 「急功近利」 的人,只知道一步一步走,把每件事做得紮實,就沒有白忙了吧。 Cartier 定格無止境浪漫 LOVE系列誕生至今,已成為珠寶歷史中的雋永傳奇。標準性橢圓手環誕生於1969年紐約,正值文化與藝術浪潮激盪的年代 ——反主流文化興起,人們渴望打破傳統束縛,以更自由、直白的方式表達情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土壤中,卡地亞邀請創意界先鋒設計師阿爾多.西皮洛(Aldo Cipullo)為卡地亞紐約構思,以大膽外露的新穎螺絲圖案,創造出一款足以顛覆業界認知的珠寶作品:LOVE 手環。 LOVE系列誕生至今,已成為珠寶歷史中的雋永傳奇。標準性橢圓手環誕生於1969年紐約,正值文化與藝術浪潮激盪的年代 ——反主流文化興起,人們渴望打破傳統束縛,以更自由、直白的方式表達情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土壤中,卡地亞邀請創意界先鋒設計師阿爾多.西皮洛(Aldo Cipullo)為卡地亞紐約構思,以大膽外露的新穎螺絲圖案,創造出一款足以顛覆業界認知的珠寶作品:LOVE 手環。 這款手環最驚艷之處,在於它對「愛意」的具象化表達:以大膽外露的螺絲圖案為核心元素,打破了當時珠寶設計中「含蓄內斂」的固有範式,用工業感的精密線條碰撞珠寶的奢華質感,形成獨樹一幟的美學風格。更巧思的是它的開合裝置 —— 必須藉助螺絲起子才能開啟或閉合,彷彿隱喻「愛意需要用心守護,一旦鎖定便傾盡所有」。這種將 「儀式感」 融入設計的巧思,讓LOVE手環從誕生之初,就注定成為 「愛之承諾」 的代名詞。 作為 LOVE 系列的標誌性元素,螺絲圖案在新版手環中被賦予了更精細表達。手環主體由多枚圓模雕紋節組成,每一枚螺絲都經過工匠的手工拋光,在光線下綻放出均勻而耀眼的光芒;更令人驚嘆的是,螺絲與螺絲之間的距離,會根據手環的不同尺寸進行精準調整 —— 從52號到62號,每一個尺寸的比例都經過反復校準的比例都重複校準,讓手環不僅是一件珠寶,更是一件可佩戴的微型藝術品。 當然,新版LOVE Unlimited手環最直觀的驚喜,在於它「柔軟自如」 的佩戴體驗。卡地亞的工匠們創新地採用了200枚經特別微縮設計的部件進行組裝,完全隱匿了切割痕跡與接縫,讓手環如同一條金質緞帶般貼合手腕曲線 ,緊密追隨肌膚的律動;加上LOVE Unlimited手環能透過獨特的扣環設計,一枚手環可以與另一枚兩兩相扣,也可以將多枚手環互相連接 —— 就像兩個獨立的個體,因愛而緊密相依;也像一段不斷生長的感情,從兩人的相守,延伸出更多關於陪伴的可能。這個設計讓LOVE手環不再是個人單品,而是「愛的紐帶」:情侶可成對接戴,讓腕間光芒見證彼此承諾。 此外,LOVE Unlimited 系列還推出了戒指款,將手環的所有核心特色濃縮於指尖:圓模雕刻圖騰的紋理、手工拋光的精緻質感、以及與手環一脈相承的「連接感」,讓愛意的表達從手腕延伸至指尖,無論是單獨佩戴還是與手環搭配,都能傳遞出細膩而堅定的情感。 Cartier:按此LOVE Collection:按此
  • INTERVIEW
    絕命法官|專訪張家輝 周漢寧:最吸引又可悲的是,這個社會就是這樣矛盾地看待公義
    秦譽(張家輝飾)法官之名,建立於無私公義、剛正不阿的基礎,在當今社會備受尊重,成為濠港的正義光明,可惜卻因為一場意外而陷入危機,從此墮進道德深淵,萬劫不復。 全新劇集《絕命法官》日前正式首播,由張家輝、胡杏兒、林嘉華、張兆輝、朱栢康等人主演,故事講述鐵面無私的法官秦譽多年堅守公義,因為獨子一次無心意外而令自己和家人陷入生死危機,後來在種種道德難關做出錯誤決定,令自己飽受公義、道德、親情的掙扎所折磨。劇集懸疑緊湊,而秦官在劇中加害馬山寶(周漢寧飾)更為故事發展奠定重要基礎,更令秦官從此陷入人生重大危機。 睽違劇集拍攝二十年,到底《絕命法官》和秦官一角為影帝張家輝帶來甚麼啟發?本來在劇中飾演小角的周漢寧,更因為精湛到位的演出而大開內地劇迷眼界,他又為角色準備了甚麼?與張家輝沒有太多對手戲的他,卻又在張家輝身上學習到甚麼?交由兩位與大家好好分享。 Text:Carson Lin Photo:Oiyan ChanHair:關志堅 KWANCHIKI(張家輝)、Anthony Wong | @anthonywong___(周漢寧)Makeup:朱惠芳Midco chu(張家輝)、Kyo Lee | k_y_o_mua(周漢寧)Wardrobe: American Vintage Hong Kong @americanvintage_officiel @americanvintage.hksg (周漢寧)場地提供:FWD House 1881 最初收到《絕命法官》劇本,最深刻、最吸引你的地方是甚麼? 周漢寧:我覺得很有追看性。我一開始收到整個劇本。我是一次過看完,並覺得原來每一集最後的「hook」都非常刺激到我繼續看下去。然後,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角色時已經很想做,我覺得他代表了某些人說一些話,可能是他的經濟狀況、生存環境,我做的時候會有一種「嗯,我想做這個角色,我想幫他們,我想代表他們去經歷這件事」的感覺。還有跟家輝合作,與及很多不同的優秀演員合作,對我來說整件事是很重要也很美麗。還有整個結構、矛盾等,雖然每一個角色,都是秦譽法官的一個旅程,我們在他的生活裡面有不同的功能,但每一個角色本身都是立體和有生命。 張家輝:我覺得有些陌生, 因為我已經很久沒有去看這麼多集的電視劇劇本,因為之前拍戲都是一本(劇本),現在要看二十本,可能要花上的時間會多些。如果我自己,就算一個電影劇本,我自己都會看很多次,這個習慣早已經衍生出來了,變相二十集,我就要看很多次。我記得,那時開鏡初期,我差不多好像上學一樣,每天帶上老花眼鏡,準備好文具 ,桌子整理好,有些塗改液、釘書機、膠紙、間尺、筆。在香港出發前,我有看,去到工作環境,即使是休息時間,大部份時間都是不斷在看劇本。這二十本劇本,我真的看過了很多次很多次。 今次要摸索秦官的身份,事前的準備功夫有沒有很不同? 張家輝:首先要了解這個角色,我要看劇本。問題就是:「你為甚麼要看劇本?」就是要了解他。你了解他之外,也要了解其他人。除了有我自己對法官的既有看法,或者在別人的作品上,他不是在這個方向發展。例如以往作為一個法官,你要預備他的架勢,其實可能在其他作品上根本不需要。正好,這次正正不是在說一個法官的架勢,而是說背後所發生的一些人性化事情。所以我經常將「別人到底想我怎樣」的問題放大,然後再夾雜一些自己的想法。 今次既要飾演法官,又是一位爸爸、受害人、加害者,有沒有運用一些特別技巧來詮釋這些角色的多面性和心理狀態? 張家輝:我覺得在日常,自己也好,你們也好,新聞也好,其實很多人都面對差不多的問題。可能同時間會身份重疊,或者要兼顧的東西不單是工作;回到家,媽媽說想你快點成家立室,然後大家上幾兄弟姐妹買一間舒服一點的樓或者又想全家一起去旅行,或者你又沒有時間…..角色上,其實沒有人一個人是可以單一角色,除非天生已是這樣,所以劇中秦官所遇到的事都不是不會發生。 當然,是否這樣處理?當然可以有不同的處理,但是現在這種處理,都算是其中一個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會較多人作出的一個選擇。譬如說有些人可能會直接不要說,馬上去警署,將所有事情都跟警察說出來,先自首。就算是否牽涉他曾審判過的黑社會大哥也好,都應該先做了這一步,往後的事,或者我再找黎警司和懲教署暗中保護又好,或者找一些法律團隊去安排單獨囚禁也好。這些都是其中的選項。如果站於一部戲的製作來說,當然選擇一個影響力大一些、矛盾一些、戲劇性強一些,令事情更複雜更麻煩,才會出現或影響現時戲劇裡的想法。 綜觀角色的性格上,你覺得甚麼吸引你想再研究多些? 張家輝:最吸引的地方是秦官變得黑化。如我所說,這部戲不同的是,他真的會動手動腳、會黑化自己。我不知道原著是怎樣,但是我覺得手上的版本,秦官既背負著兒子那件事的很大壓力,又要面對官場鬥爭,亦要面對自己遭遇麻煩時,希望在法律上仍然為公眾謀公道,在黑幫裡伸張正義等。這些觀眾未看到,或者不太知道。不過私心地說,我當然覺得如果可以將角色刻畫得更黑化就更好。 剛才提到有些處理,你希望可以放大去做;由電影回到電視劇拍攝,角色或演技的處理上有沒有覺得有些很不同? 張家輝:都不會,畢竟兩個情況都是一個演員的身份,尤其在拍攝的過程中,你的用意和創意更加不能不一樣,因為兩者仍然需要你處於一個高強度的轉數。絕不能說拍電視劇就可以怠慢、不用這麼認真。不過,因為電視劇的容量很大,會有些較小的過場或細節,以至一些倫理內容,但是電影則沒有這些「脂肪」。有趣的是,即使有這些穿插,但我都不能不當它是一回事,因此要兼顧的事情又可能較多。坊間常說「出演電視劇會過癮很多」,原因應該是這樣。 除了性格, 心理,秦官在劇中的形象都入型入格,你自己有為造型上添加一些心思嗎? 張家輝:有的,這個造型是我想出來的。因為我在想,提起法官又是怎樣?又是靚靚仔仔?又……好像沒甚麼味道。法官有一個很端莊的形象,有個公事包,髮型又整整齊齊?我便覺得有點不對,於是我便慢慢在想:有些白頭髮會怎樣?多些、少些?弄了個白頭髮又不錯,於是便一直在網上找一些參考。 於是再配上了圓形眼鏡,配襯上來又覺得是「無嘢中有啲嘢」。我自己又幾喜歡「無嘢中有啲嘢」,哈哈。白頭髮、圓眼鏡,看似都是沒特別,但是整體做出來又會令秦官比較沉實、謹慎,有經驗、穩重。年紀大,他又有那麼大個兒子,滿頭頭髮其實沒問題。你總不能再像《使徒行者》般形象走出來呢?對嗎?於是,我便慢慢想著這樣子建立秦官出來。 要在這些對手戲展現角色之間的微妙情感,有沒有壓力? 周漢寧:其實家輝哥在現場,我覺得有一種感覺他會提升身邊演員的表現。(張家輝:因為我很認真對吧?) 因為我很喜歡坐在螢幕前,我從他的演出會看到意會到,他以這樣的節奏和能量去飾演這個角色。因為家輝哥是主角,所以我便思考應該怎樣配合這個角色去找到力量去投入劇情,去找到這部作品本身的風格和能量。 承上,要怎樣處理、怎樣拿捏? 周漢寧:我覺得頗難說,因為它是一種很虛的事情。或者這樣說,我的角色代表了一個受害者或者是家輝哥的角色,步入黑化的某一個點。而這個角色,他受到的屈辱、憤怒,他的能量有多大,然後就要找出為甚麼要用上這種能量,為甚麼他死都不肯說出秘密?他在守護甚麼?他愛甚麼?我就是從這些角度去找。 今次會遇到很多不同角色,要在電視劇與他們建立默契,這次做了多少功夫? 周漢寧:因為Ceci(蔡思韵),即是戲中家輝哥角色(秦譽)的徒弟,其實我們之前都有合作過。拍劇很多時候不同的是,我們會在某一個場地就會拍幾集的東西一次過。那件事是可能我們,我們要在同一個場地,因為都是審訊室,我們要一次過拍四五集的東西每一集之間,每一場之間可能只有十分鐘,二十分鐘的時間給我們準備。我們會各自準備。所以就是要看很多次。 沒錯, 你要很熟悉角色的旅程,怎樣去跳?我自己的習慣是我會先畫一個時間線,這個跳下去之前發生甚麼事,很清晰進去之後,就是你有多熟悉角色,有多熟悉情況發生甚麼事,時間點在哪裡,這些就是我會做的功夫。 張家輝:我以前都沒有試過這樣,以前拍電視臺都沒有試過。我這二十集是我看完第一集發生的事情。在第二集第一頁的封面就寫了這一集所發生的事,然後這一集完結了,第二集完結了。在第三集的封面就寫了第二集所發生的事。每次都是這樣。 周漢寧:因為劇情都幾複雜。這樣的話就更加容易跳進去。 張家輝:每一次都要提醒自己上集發生的事。就像剛才漢寧所說的,他需要一天拍四五集,第三場又搭第二十場之類,但橫跨的集數是二十集。你明白嗎?所以筆記要做很多。 與張家輝飾演合作最令你感到驚喜的地方是? 周漢寧:我解釋不到為何家輝哥一上臺,你就會想看,然後你會找到一份心。可能就是家輝哥所說的功課。他對角色的理解,他本身的造型, 設計,所有東西都是來自他。而當他這樣去擁有角色的時候,那個角色的深度自然就會拉上,再加上本身這個角色深度已經很大,我不能用一些形容詞去形容那件事,但當然他的專業精神,他在現場如何和大家相處。我作為演員也在學習。 張家輝:怎樣相處?他們很害怕我的。 周漢寧:例如你和Ceci之間。我不知道,但我會看到你們相處得很融洽。 張家輝:我和攝製隊也很齊心。可能最初來的時候大家不太理解,大家不相識。我和攝製隊一班人也未合作過,但他們也在看你是甚麼人?如果你是一個很有熱誠,或者都想做一些事情,有些要求,整個團隊都會慢慢形成了大家都想做好些、 多些。 其實他們真的辛苦,因為工作時間很長。我們不同,但我每次去到他們都很想提供更好的創意。大家慢慢拍下去,開始輕鬆,認真工作都幾好。 對周漢寧印象如何? 張家輝:好慘啊。 我第一眼見他時我已經不知誰做這個角色,但我看劇本已覺得這個角色好慘。我又不知是誰飾演。到我第一天去做戲跟一班演員,輪到他時他說做馬山寶。我便:「哎呀。」我簡直心痛。 他一看見我, 我就覺得對他很愧疚。他只是跟我打個招呼,但我對這個角色實在太殘酷、太冷血。應該說,殘酷和冷血都不重要,最慘是我對他的殘酷和冷血背後。他沒有公道。我出來,但我把他殺死了。所以我已經背負著很愧疚的衣服去對待角色。 對於自己角色往後作出的種種抉擇有甚麼感受? 張家輝:我沒有感受,我都說我不會接受他這個選擇,這個選項,因為當然戲劇性一點。他這樣做也不至於做到不像一個爸爸,他依然是個爸爸,他依然想奉公守法,他依然覺得自己對正義是有理想的,他依然想維持正義的。 但是那邊廂,他又在做一些這麼黑馬的事情。我覺得,其實,對我來說,我都……這也是我接拍這部劇的其中一個原因。 對於你的角色(阿寶)落得如此下場。看完劇本後再演完,自己有甚麼感受特別深? 周漢寧:對我來說,雖然悲慘是因為命運,但我捉緊的那件事。我反而不能演慘,但我會演為甚麼他要受這件事。他在守護甚麼。我覺得這件事也與我有關。我覺得整套戲的核心對我來說,其實是將正義和將愛或家人放在一個天秤上選擇。你選擇哪樣,而很多人都會選家人,因為家人才是最貼近自己的。而從這件事你就會見到愛可以有多沉重,而我覺得我的角色對家人的愛,都是為甚麼他要守住我的秘密令到這件事變得這麼複雜。一開始供出來就行了。所以為甚麼不這樣做?我會比較重視這件事在演這個角色的時候。 劇集中是否有特別想傳達的信息? 張家輝:提供娛樂吧。難道我拍王家衛出來嗎?最主要的目的只是想他提供娛樂。由出發點寫那個人、拍那個人、演那個人做後面的都是想提供娛樂給觀眾。還想怎樣?是嗎?希望大家喜歡吧。 矛盾,這個創作元素對於你來說有甚麼吸引力? 張家輝:其實我們每天睡醒都會有矛盾吧…… 一睜開眼睛,所要面對的事情都會有千斤重。是不是?不只是我是說我大家,是不是?大家是一個社會,大家是一個人。一睜開眼睛就有千斤重,是不是?有多少事情你放不下、還沒搞定、搞不定、準備要搞;有多少事情要自己拿出來衡量一下怎樣去處理?怎樣處理得好?每個人都睡得千斤重。 都市人那些焦慮,壓力 其實,看你自己怎樣盡不盡力去化解它。 你都可以不盡力的,每天就做一些不盡力的事。你一定有權選擇的。你睜開眼睛,你覺得想所有事情都做好就很大壓力了,就很多你說的矛盾,就很多我所說的千斤重,每天都是這樣。 所以說回《贖夢》,這個社會有哪個沒有精神問題?神經病。我就沒見過一個人是沒有精神健康的問題。是必須有的。 你自己本身是不是容易給自己很大壓力的人? 張家輝:我覺得肯定是的。你要看回我的成長過程,就知我肯定是對自己很大壓力。的人有時看見這些,都會有少,少覺得看到自己以前出來劈,出來遇到很多你覺得不公平 或者沒有機會 或者被人看不起或者自己要有多用心在自己的工作上。都一樣有的。因為年青人的成長一定是這樣。無論你有錢,你父親有錢還是沒錢,你經歷的一樣,完全一樣。 不過有錢對你來說在那一刻也沒有什麼用,因為你的成長是必須要經過這樣才能成長的。所以有時見到他們都幾好,都努力。做自己的事 都是必須要這樣做。你見到,他們都很認真,想做好戲的演員。 就像我年輕時。 其實我年輕時身邊的人都是這樣,每個人都是這樣。 怎樣呢?就像我那次叫他們去無綫。喂!大哥,在無綫排隊要上去做二線、三線、二線、一線的人,一大群人在那裡。人家不努力, 哥哥,努力好啊,你就要自己更加努力,努力之餘,你又要懂得變通、靈活或者很多東西去……表現出來, 讓人選擇,選擇到又給這些。你做到這些。又選擇給一些難一點的東西高一點的東西。這個又可以?那又試高。一點的東西就這樣。爭拗出來, 打出來,都是這樣的, 每個人都是這樣你不管,你不用嗎? 周漢寧:因為就是基本這件事就是每個人本身生存,就是會面對這些東西,而我想。當你放進去演戲的時候,它就是構成第一個角色會有層次,就是會有層次為什麼你會看到它有多深,就是你看到它,那一刻,它一次過在考慮什麼所以衍生出它,現在,這一刻的選擇它,這一個點頭例如它,這個手會這樣放全部都是那個心理狀態衍生出來你的身體怎樣呈現,而觀眾看,不看到呢。 這些都是根源。是矛盾的對我來說,而矛盾本身。它一定是辛苦的,但是就是因為這種辛苦,所以它會刺激到你的創作。對我來說是這樣
  • PEOPLE
    • COVER
    • DIGITAL COVER
    • INTERVIEW
  • SHOWBIZ
    • MOVIE
    • ART & CULTURE
    • MUSIC
  • FASHION
    • STORY
    • POV
    • STYLING
    • WATCH & JEWELLERY
  • LIFESTYLE
    • LEISURE & SPORTS
    • GADGET & AUTO
    • GAMES & ANIMATION
    • FOOD & BEVERAGE
    • DESIGN & ARCHITECTURE
  • SHOP
    • 20周年特刊
    • PRINT
    • E-BOOK
    • SUBSCRIPTION
  • 私隱政策聲明
  • 使用條款
  • 版權告示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