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ertz 陀地樂隊成長史
2025-10-21

The Hertz 成軍於2018年,五位成員主音Herman、 結他手Ricky 、貝斯手Ray、琴手阿謙和鼓手 Marco互相以不同的原因結緣,他們之間有人從小識到大、讀同一間大學,甚至本身就是一半親家的關係,但最大公因數始終都是音樂。The Hertz在band房見面的第一日,Herman問:「大家夾呢隊band,其實為啲咩?」這個問題可以擁有許多天馬行空的答案,又或者一些富有效益的成就規劃,但他們最後得出兩個共識:其一,The Hertz會長時間夾;其二,他們只做屬於自己的音樂。

text yui
photo OiyanChan
venue BLACKROOM
台下只有五個人
及後的The Hertz,由本地音樂孵化器「搶耳」計劃出道後,至今依然以Indie的形式運營;可幸他們一路四平八穩,7年來樂隊出過兩張專輯、開過音樂會,也得到過幾個音樂獎項,交出了不錯的成績表。從最初在麥花臣場館較為正式的「搶耳」表演,到九展Music Zone首次舉辦專場,再到今個月新開張的TIDES,每到一處新地方演出,就等同遊戲中升級、刷新據點。阿謙笑指,The Hertz第一場騷其實是在逸東酒店Terrible Baby舉行,當時樂隊成軍僅僅半年。「那場演出九點開始,台下只有五位聽眾,是五位成員各自的女朋友。我們心想:到底要不要開始?還是說等多些人來?會不會等不到人來?」最後把心一橫,五子練band般完成演出。「這也是一個里程碑。」
九展Music Zone對The Hertz也意義重大,是他們首次舉辦專場的地方。Herman說:「當時沒了Music Zone後,對於獨立音樂來講,是一個特別大的損失。」Music Zone自2007年開張,是全港首個以「Live House」為概念的表演場地,是已結業的Hidden Agenda外(以及後續的This Town Needs)後,最為主要的小型音樂場地。Music Zone 去年4月1日結業,對本地獨立音樂樂迷來說,可以說是一場最大的愚人節玩笑。

「像Music Zone這樣約五六百人的場地香港真的不多。這場地曾經孕育了很多不同的獨立音樂人。而且在Music Zone,和觀眾的距離都很接近。不過在Music Zone我們經歷得最多,當時剛剛好是疫情之後,我們不斷參與不同拼盤騷,那裡的感覺是特別band仔的,同聲同氣。又例如我們最近參與的《高山祭》,場地高山劇場以前是一個樂隊勝地,連Radiohead都在那裡表演過。所以每一個場地,給人的感覺都是很不一樣的。」
Ray指自己在演出以外,也會作為本地音樂樂迷,到不同場地睇騷。當中有些場地特別隱密,只有內行人才知道。「如果要說里程碑,我覺得我們好像少了這一部份。而去不同場地,觀眾呈現的氛圍也很不同。以前去工廈睇騷那些樂迷是特別黐線的,他們會一大堆人隨性在梯間或場外聚起來聊天,甚至在電梯內聊到不願出去,差不多開騷才進去場地。這些場地有種band仔看band仔的感覺,很搞笑。」

甚麼叫正常
即將到來萬聖節,The Hertz 將作為首支香港樂隊,登上 Live Nation位於黃埔的全新演出場地TIDES。場地更大,容納的觀眾更多,作為音樂單位的期望也更大。The Hertz五子都表示未出發先興奮。Herman表示:「今次這個場地,我們從一開始看著它只有石屎地,到慢慢看著它成形,再到現在裝修得很漂亮、好有外國的感覺。因為主辦的Live Nation始終是外國單位,所以他們也搬了一些外國的Standard過來。」
這次的演出,樂隊以《正常病院》作靈感點題,帶領觀眾展開一場關於「正常」與「瘋狂」的音樂思辨。「當時導演琳琳有一個想法是,他覺得我們過往這一兩年的歌曲,其實很大部份都在描述這地方的『病態』。」譬如〈正義病患者〉和〈爆煲急救指南〉講批判和焦慮;〈勿憂大師〉描寫港人太暴躁,太多事要的要喊打喊殺。「為甚麼這個地方越來越沒有幽默感呢?感覺大家都生病了,很多不同奇形怪狀的病都在這個地方發生。然後恰好又遇上萬聖節檔期,導演就想到可以有些新搞作,想做一個不是單純入場睇騷的體驗。目前未能穿橋,但大家到時一入場就會感受到,這個演出會有些不同。」

Herman續說:「此外,我們也來來回回地思索甚麼是正常,因為正常其實是一個中性詞語,它不代表好或者壞;只是大多數人正在做的,就好像是正常。但甚麼是大多數人覺得正常呢?譬如說搭飛機,前面那位乘客把椅背往後靠,大多數人認為該踢對方椅子、責罵對方、拍片公審是正常的,那是不是就叫正常呢?又譬如說,大多數人認為上班陪老闆去喝酒是正常,但這件事又是不是代表正確呢?當中其實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所以我們整個鋪排,整個歌單或者整個氛圍,其實是想讓大家去思考一下這件事。」
即將要進入第八年的The Hertz,不時都會展開階段性回顧,而一開始夾band時Herman提出的那個問題,依然時不時會出現在他們的討論當中。在「文化沙漠」經營indie樂隊,絕非易事,大家夾呢隊band,其實為啲咩?Ricky指:「我們一直有討論這件事。其中有一個說法就是,我們會很想為我們日後都想組樂隊的人建立一個事例。因為譬如我自己在組樂團之前,就已經很喜歡聽香港樂隊或者世界上其他獨立樂隊,他們某程度上就是樹立了一個例子。就好像為甚麼Beyond能成功,你以前不會知道香港組樂團或者做音樂是可以、有甚麼成績,但有他們作為例子示範,可以讓我們在香港組樂隊都可以做些成績出來,我們其中一個想法是這樣的。」

認為香港音樂欠缺__?
Herman:欠缺機會。當然我所指的對象不是大廠牌那堆人,更多是指一些想自己做音樂的人。過去The Hertz都去了不同地方去見識,看到譬如日本和台灣,他們的livehouse演出非常多,或者音樂節是可以多到每一個月都有一兩個或以上。又譬如韓國,我們經常說現在亞洲lead的是韓國,可能韓國政府真的不斷泵水入那個 industry,變相他們真的多了很多支持。多了很多機會去展示。有時跟台灣的音樂人聊天,我都會提到,就是如果香港一些比我們更加新的樂隊,他們每一個月都有一次的festival的機會演出,哪怕是玩規模最小的場地,可能不過是一百人的場,但這些演出就是經驗,是累積的戰果。這些戰果才會令這些樂隊成長,才會有機會可以再衝擊其他創作者,譬如衝擊我們或者衝擊再比我們大的前輩。但沒有演出機會或者被宣傳推廣的機會,就少了很多人去聽到自己。
Ricky:欠缺膽量。包括創作者和聽眾也是。創作者常常有很多包袱,包括我們也是,每當我們創作,其實好多音樂以外的事情要思考。有時可能是需要一些膽量去做一個開拓者,去嘗試一些新事物、開創一些新領域。我覺得我們也有盡力去做,有試不同的新事物,希望我們保持下去。作為聽眾也是,可以再嘗試再放開胸襟去接受新事物,雖然其實並不容易。之前我看過一個科學實驗,講人其實到了某個年紀後,只會定型聽某一個類型的音樂。我們作為創作者會比較主動去聽各式各樣的東西,但一般的香港人未必有這樣的空閒去聽新的東西。但是如果大家會覺得音樂是有價值的話,會想鼓勵大家去試多一些不同的東西,音樂類型又好表演形式又好,去接受它們帶來的衝擊。

Ray:欠缺空間,我不知道用這個字眼恰不恰當。只講比較鄰近的台灣,他們有很多地方可以玩音樂,不只是livehouse,在公園也可以。但同一個情況在香港比較發生,在公園你掃兩下吉他就會被趕走、在街邊busking也有機會犯法。所以我會覺得香港欠缺很多空間給新的artists,他們會很難承傳這件事,連地方都沒有。正如我小時候會踩板,但因為沒有板場,只能夠在屋苑裡踩,試過被保安追著壓倒在地上。我承認在這些地方踩板並不恰當,但問題是我毫無選擇。另外一種空間,正如Ricky也提到的,就是香港人聽歌的空間。香港玩音樂的人很多也很厲害,但能夠被欣賞的都不多。香港人有時太喜歡踩自己人,這是很病態的。我覺得是要打開自己嘗試接受多些新事物,不同類型的音樂。有一段時間,很多人喜歡講「百花齊放」這四字,但老實說我是很討厭的,因為其實做Indie的人一向都很努力地做,我會想見到這一刻之後會發生甚麼事,即是這件事能不能夠再持續下去,這件事我覺得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覺得香港需要的那種空間,是物理上和內心上,這兩樣東西是要並存的,缺一不可。
阿謙:欠缺完全忠於自己。當中有很多因素的,令一個音樂人未必100%能夠做自己的音樂;又有些人可能會想跟著潮流,想多些人聽,有很多這樣的因素。
Marco:欠缺耐性。明白香港有很多事情發生,大家很多事忙,不一定會花很多時間會很專心去聽音樂。特別是在這個世代,social media 每日都很多事情發生,你基本上都很難很專心去做一件事。剛才Ray也有提到,現在很少人會有耐性去聽音樂。但以前音樂是很珍貴的事物,一隻實體碟聽十幾首歌、一部MP3要花時間入歌才能聽。但現在我們下載一個應用程式,就可以聽到幾千萬首歌,這件事令到整個scene都不同。聽眾聽一首新歌,開頭聽5秒就要飛走,大家對於一件事的耐性是很低的。我覺得不應如此。最近看了日本樂隊Mono Aware的MV,是一首頗長的歌,不過對於以前的我們來說或許不算長,但在這時代卻算長了。那是一個很簡單的MV,拍著一個類似萬花筒的東西,看完令人覺得內心平靜多了。我才發覺,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很多東西,但原來一首歌原來就可以帶來平靜。我覺得香港的音樂發展,尤其是在聽眾方面,兩者是互相影響的。現在聽眾可能越來越少時間聽歌,因此歌也可能變得更短,或者需要更濃縮、更雞精,但我覺得這樣其實不應該。我們需要多點耐性。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時間的,尤其香港是一個很小的地方,更需要多點空間和更多人一起努力做好香港的音樂,才能讓整件事登上國際舞台。我經常想,東南亞一些地方已經能在國際占有一席位,香港甚麼時候才做到呢?現階段確實需要多點耐性,大家一起做好,才有可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