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ARE YOU READING 不討厭被討厭 李佳芯

本期讀書人:李佳芯,演員,曾擔任《學是學非》首代主持,亦演出電視劇《律政強人》、《誇世代》等,憑《BB來了》獲得最佳女主角獎,今年推出散文集《心之所往》。

text.陳菁

photo.Bowy Chan

wardrobe.Dior

hair.Ziv Lau

makeup.Henry Li

stylist.Stephen Yeung

venue.港威酒店


甚麼時候開始有閱讀習慣?
小時是愛胡思亂想又多愁善感的人,看到離離合合並不理解,但又沒有可以問的人。15歲左右開始接觸書本,希望尋求共鳴。以前喜歡看李天命的《哲道行者》和《李天命的思考藝術》,還有松浦彌太郎的《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和 《正直》。

為甚麼喜歡看《被討厭的勇氣》?
我在書局打書釘認識了阿德勒,知道他跟佛洛依德學心理學,但後來發現自己那套不太相同,於是建立另一個學派。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受到他的啟發,便寫了《被討厭的勇氣》。簡單來說,就是探討我們有多少勇氣去被討厭,首先要接納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才不介意被人討厭。

你覺得阿德勒的哪套理論比較日常和實在?
阿德勒的目的論和決定論很實用,假設你清楚想得到甚麼,因而作出選擇,而並非被過去影響未來路向,這是目的論。假設因為曾經破產,所以對錢沒安全感,要賺很多錢令自己安心,這就是決定論。我覺得人生不應給自己太多藉口,書中也提到「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還有哪個章節令你印象深刻?
有一句說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於是捏造了憤怒的情緒作為手段」,意思是人生有很多事情並非想像中的複雜,複雜的是心態,只要面對時不加入個人情緒便很簡單。無論是做演員這行也好,做人也好,我們很自然地跟他人比較。加上社交網絡很盛行,會看到別人的風光,特別年輕人很容易羨慕對方。這書也說到,當你心態不變,儘管擁有一切都不會變。內在的改變很重要,不是賺到錢,認識有錢人,你就會改變,那只是外在的虛幻。

你在甚麼時候學會被討厭?
曾經很介意別人的目光,但入了行經常被攻擊,令我加快過濾批評,你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就夠了。從事這行業,很講求選擇自己相信的方式去做事,難道每一次演戲或每寫一句句子,都要考慮別人喜歡與否嗎?這想法會抹殺和限制創作過程。在人際關係上,當演員後我才理解迎合人不等於認識了好朋友,反而愈忠於自己愈吸引。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就可以吸引擁有類同價值的人。很多人因為怕被討厭而為人而活,但那是你由心想做的事嗎?只有你才知道。當你想過更好的生活或變得幸福,是需要勇氣去改變的,這是書名帶出來的意義。

撰寫散文集《心之所往》,經歷了甚麼突破?
我不擅長用語言表達自己,寫書用文字也有難度,演戲可說相對輕鬆。例如煩惱的類型很廣泛,但要用一個字詞概括,我未必找到,這就是文字的力量和好玩的地方。完成第一稿後,我修改了很多次,最後也沒百份百完美。正如重看每場戲都覺得未夠完善,但最貼近當刻的就是最好。

寫作的過程如何令你再活一次?
寫書的過程把零碎的記憶由點連成線,重新整理過往平實的經歷。我習慣跳入別人的角色,沒試過跳入名為李佳芯的角色,意外地某些回憶令我哭起來,或令我更掛念和珍惜某些人。很多年前,朋友知道我喜歡吃芝士蛋糕,他說把蛋糕分十二件後,其中一件是份外美味的,如果要知道是哪件,便要去他當暑期工的店舖吃。後來我才知道,他是為了跟我一起吃蛋糕才這樣說的。當時覺得很有趣,後來才回想到原來生命中有那麼一個人,會說如此善良的謊言,用心經營著友情,是很美好的回憶。

面對疫情,為何仍然堅持推出散文集?
對比堅持,不放棄會更合適。寫書是一直存在的種子,我也有考量到疫情也許會取消書展。落筆之際是疫情加速的二月,既然沒想過的畫面都隨時發生,如果遇上很想做的事,還有甚麼理由放棄呢?

實體書的魅力是甚麼?
無論是印刷時的感動還是質感,都是電子書無法取代的。《被討厭的勇氣》已經看得很殘舊了,紙也發黃,但也是一種經歷。有些頁數我做了記號,有些夾了一片羽毛書籤,我覺得實體書有生命和溫度。翻頁時有味道、有感覺、有風,是不能被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