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是撩是鬥非 謝麗儀
2019-10-10
Michelle把柔道形容為「童話」,因為對她來說,只要不怕付出,必定會有童話式的結局。「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一直是我的座右銘。」
Text.Calvin Wong
Photo.Bowy Chan
始於禮,終於禮
玩柔道二十幾年,以為會功成身退,如今她仍然是柔道港隊代表,身兼荃青柔道會主席及總教練,去年更於香港柔道形錦標賽上,與丈夫拿下講道館護身術亞軍。「柔道是我一世的運動,我向來不是三分鐘熱度。」在香港,把運動視為一世職業已是一種奢侈,或許二十多年前剛接觸柔道時,Michelle未必有如此堅定的想法。她回憶當年中五畢業時,經過一間興趣中心,本來對於武術一無所知,純粹被海報上的「柔道」二字吸引。課堂上,當年瘦弱的Michelle面對身體魁梧的日本教練亦毫無畏懼,她彎下腰,向後一縮,再向前出拳,教練驚訝這小女孩身手如此敏捷,決定要好好教導。
第一次接觸柔道,Michelle最好奇的是,為何選手在場上都會出盡氣力大叫。她說:「其中一位叫得最吵的就是我先生,當時我想,這個人叫得這麼討厭是要引人注意嗎,後來才知道那叫氣勢。」這時,丈夫在一旁笑了。後來他倆常常一起訓練,對於女柔道員來說,與男對手做拍檔更能練習力量。就這樣,二人一打便是二十幾年,甚至一起參加比賽。
柔道起源自日本,於1882年由日本「柔道之父」嘉納治五郎創立,他提出的「精力善用,自他共榮」,至今一直成為學習柔道的精神和理念。「精力善用」,意指最大限度地善用自己的力量,也就是柔道常說的「以柔克剛」。更重要的是「自他共榮」,嘉納治五郎希望自己能與對手共同成長,一起磨練。他不僅視柔道為一項運動,更是一種個人文化修養。Michelle解釋:「無論是柔道或其他事情,我們都要始於禮,終於禮。柔道不會撩是鬥非,而是用來保護自己和他人。學柔道的人很能捱,不怕面對生活上的各種挫敗。我們亦不怕被罵,因為柔道講求尊師重道。」
今次拍攝《功夫傳奇》,Michelle特意前往烏茲別克的塔什干、布哈拉、薩馬爾罕,向當地教練請教克拉術,並與最厲害的選手比併。克拉術(Kurash)是烏茲別克一種古老的摔跤技術,至今已有3500年歷史,去年更列入亞運的正式項目。有趣的是,其中一幕在草原上與當地選手比併,比賽沒有任何限制,獎品更是兩頭牛,Michelle笑說:「如果我真的贏了,不知道該怎樣把牛運回香港。」與香港不同,烏茲別克人視武術為一項事業,他們全職受訓,勝負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生活指數不高,他們非常需要那份獎金。「他們每天舉的是啞鈴,我們每天舉的是手機。香港人玩武術是業餘,因此體能根本無可比擬。」
柔道雖然不是撩是鬥非,但如果遇到襲擊而又無路可逃,Michelle教路:「這情況你就一定要還手,或者保護頭部,但頭千萬不要貼近地面,否則有機會撞到,而是要用雙手保護。如果對方有武器,除了要閃避之外,你可以近距離搶走武器,因為武器難以近距離攻擊,相隔一定距離反而更容易被襲擊。」但無論你懂不懂武術,Michelle都建議遇上武器襲擊時:「走為上策!」
學功夫如何自衛?
「這一招最管用,如果對方拿著刀,你首先要看準,然後擋開對方手臂中間,再托下巴,向前衝,勾他的腳,無論動作做得好不好,只要對方倒地肯定受傷。搶刀其實不難,只要跟我學就搶到刀,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