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劍刃無退路 劉淑瑩

巾幗不讓鬚眉。劉淑瑩(Kate)是香港劍道女子隊成員,足足練了十年劍。十年磨一劍,近年她卻認為手執此劍(竹刀)有點難度,技巧有點阻滯,幸好今次有幸參與《功夫傳奇IV》,追本溯源,從古流劍術裡,悟出現代劍道的「劍中劍」。

Text.Nic Wong
Photo.Bowy Chan

氣劍體一致

現代劍道的最高境界,正是「氣、劍、體」一致,將劍作為身體的延伸,達成劍人合一。本身竹刀已有一定的重量,女兒身的Kate坦言,香港舞劍的女士不多,始終體力需求大,而且比賽時還要穿著盔甲,但她克服了種種難題,學習現代劍道超過十年,近年更集中比賽,卻遇上技巧的阻滯。

這一次,Kate前往日本了解戰國時期劍術名家「劍聖」上泉伊勢守信綱創立的「新陰流」劍術,登陸每年不少門人必到的「劍術之鄉」三重縣參加「劍祖祭」,透過演武示範交流劍術心得。

追古溯今。Kate獲得《功夫傳奇》新一輯邀請,二話不說便答應,相信對她的劍道思維大有作用。她解釋現代劍道,正是很多日本古流劍術學派集合而成。「自明治時代起,現代劍道統一為打小手、胴部(身體兩側)、刺喉等,才會得分,但古時士兵上戰場,要有效殺敵,必須擊中沒有盔甲保護的位置,例如切頸、盔甲下面的位置、手臂、大腿等地方,認真不一樣,而步法尤其重要。」

時至今日,劍術不及槍炮,但古流劍術精神不滅,依然以劈砍為主,多以雙手握刀,配合靈活步法,利用身體協調將力量集於刀刃之上,出劍角度刁鑽至極而精準。「這次日本之旅,讓我更深層思考劍道這回事,到底每一招每一式從何而來?最深刻記得是,戰場上要有效殺敵,根本沒多餘的時間,所以每一招要配合步法,用上最快、最有效、最短的距離擊中對方,捨身殺敵,不能留有後路,不可拘泥,最主要是令對方不能再作戰。」Kate明白,未來的訓練及比賽,她都不能夠浪費時間,緊記要有效攻擊,盡量減少任何花巧動作。

同時,古今兵器各有不同,以往刀鋒殺人如麻,削鐵如泥,現代對戰改用四塊竹而成的竹刀,演練則用上木刀。「新陰流較多用木刀及袋竹刀,袋竹刀的構造是同一支竹製成,但中間至尾段切開為一條條,以減低傷害性,木刀的形態也有點不同。」

從古到今,從日本到香港,Kate坦言兩地練武之人大有分別。「劍道是國粹,日本很多人由小到大就要練習國粹,但香港人很少像他們幾歲開始就接觸。同時,劍道很體現到武士道精神,包括禮儀、尊重對手、所有東西要傾瀉而出,毫不留力,要盡力做好,正正運用於武術、劍術、劍道之上。但香港人往往一開始重視技巧,慢慢才明白到禮儀的重要。」

學功夫如何自衛?

「劍道本身沒有自衛的概念,古流劍術的精神是不會留力,而是傾盡力量去殺敵,但當中有些競技練習,教人如何防守後反擊。就自我防衛而言,必先集中精神及注意力,看清對手的一舉一動,同時要留意自己的步法、距離,預計對手如何作出攻擊,也要看看自己有否足夠距離能夠攻擊。總括來說,第一要破壞對方的攻擊,第二要破壞對方的平衡,第三就是作出反擊,卻不只是自衛後離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