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式慶 光復香港文化

香港文化,加油!向來熱愛功夫的趙式慶,早於五年前成立香港文化節,坦言香港文化很特殊,毫無疑問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卻又能與國際對話!最重要是,香港人保持文化自尊及自信。「排斥外國不對,排斥中國也不對,有文化自信之下,嘗試在中西之間融合,找出共通點及價值。」

Text : Nic Wong
Photo: Kit Chan

這幾個月來,大家都在反思,到底怎樣的香港,才是我們的香港嗎?富二代背景的趙式慶,再三強調沒有政治目的,沒有表態支持哪一方,卻覺得香港文化不能固步自封,理應發揚光大。

「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的中心,再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多年前已經不成立。」

他指出,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英語或國際系統相對發達,很多政策及資金都投放在國際元素,所以交響樂、芭蕾舞等西方藝術,經已達到國際水平,但傳統中國的文化藝術,其發展卻相對遜色。

「香港文化,應該繼承中國文化的基礎上,繼而參考西方的意念,帶有香港獨特的元素,製造出特殊的香港文化。這種文化是香港自己,不是中國,不是西方,也不是任何地方。成立文化節,就是給香港特殊文化提供平台,希望展示給大家,包括水墨畫、舞龍舞獅、功夫等等。」


香港文化何其多,大至舞獅表演,小至茶樓飲茶,可以節慶,可以日常,但過去似乎有點離地。

「站在傳統中國文化角度、士大夫的階層,文化總是與生活品味相關,以往沒有一定學識、基礎,真的不行。以水墨畫為例,既要懂得詩詞,又要懂得寫字,還要了解傳統中國風水觀,甚至要造圖章,試問一般人沒受過高端教育,如何進入?」

「不過,香港保留了很多中國文化的元素,譬如我們有街市文化、飲食文化、眾多方言、傳統武術、中醫藥材⋯⋯幾十年前,大家不會將這些放到核心文化當中,但這些正正是香港特殊文化的中心地,所以我們成立文化節,就想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心,希望透過平台展示讓公眾認識。」

說得興起,他娓娓道來五年來舉辦的大小活動,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五大板塊:表演藝術、非物資文化遺產市集、視覺藝術、公開交流平台、公眾教育。

「早期概念上,的確有參考『法國五月』,希望做到多樣化,不只是表演藝術、視覺藝術,而是包括很多方面。正如今年文化節,水墨方面會與韓國共同合作,亦會帶兩位韓國禪僧來港表演禪鼓,以及與日本手作藝術家進行交流,透過文化節,直接來個各地crossover。」

凡事要求年輕化,但現今出現世代之爭,趙式慶當然希望更多年輕人可以參與香港文化節。只不過,香港文化與中國文化不同,前者捍衛,後者抗拒。

「文化傳承充滿香港精神,我們立足於傳統文化,始終我們在中國人社會,人口結構中有本地人、圍頭人、客家、鄧家、福佬、潮汕、海陸豐等等,加上戰後引來中國不同地方的後裔,所以香港在華人地區中,最集中,以致香港的中國文化很特殊,融匯整個中國的文化,透過廣東文化的表述方法表現出來。」

「同時,香港文化多樣性,很現代、很國際,接壤西方國家,而各國都想利用香港平台宣揚文化,受惠於香港的國際化程度,文化角度比回歸前更強,過去二十年的文化發展,甚至比之前的一百年更好,愈來愈多人關注及享受香港文化。」


趙式慶愈說愈起勁,慢慢發現,香港的價值在眾多方面著實相似:背靠中國,面向國際。


「香港作為國際平台,不只是金融中心,更是文化中心。香港有價值,有別於任何地方,它可以是中國文化的其中一種,更是可以與國際對話的一種。甚至,香港的文化發展,反而帶領全中國,帶領全球華人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作為香港人而自豪。」


「八十年代起,香港是最早將中國競技武術送到全世界,直接影響到當今少林、武當的龐大旅遊發展,全因為當初我們包容中國人才來港。以功夫電影為例,李連杰來到香港,才可成為一個國際影星,所以我們不應該排除中國元素,香港人要有文化自尊,也要有文化自信,才做到這件事。可惜我覺得現在很多人欠缺自信,將香港文化愈放愈窄,真的沒資格談及香港文化。我真的沒有政治目的,但香港人要發展,必須要了解自己。」

說穿了,他不想文化攬炒,呼籲大家要包容、對話及交流。問題是,文化可行,政治上又適用嗎?而,政治與文化,真的有可能分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