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屆香港亞洲電影節 讓香港人一齊集戲

疫情下的香港,這一切變成了「新常態」,慶幸第17屆香港亞洲電影節(HKAFF)尚在如期舉行。事隔一年,我們再度找來影展總監的徐匡慈(Clarence)與節目策劃胡芷晴(Didi)來個訪談,訴說今屆HKAFF的轉變之餘,共同提到生死關頭之下,究竟電影與電影節,還有甚麼意義呢?

Text: Nic Wong
Photo: Bowy Chan

J:《JET》
D:胡芷晴(影展節目策劃)
C:徐匡慈(影展總監)

J:疫情下舉辦香港亞洲電影節,有何難度?

D:今屆我們揀少了電影。整個環境有太多未知數,觀眾未必吸收到太多,加上電影各有不同擔憂,可能影響到上映及發行,所以半被動的轉變下,我們作出很多主題性的改變,主題及目的感覺強烈一點。

C:亞洲電影節來到第17屆,我們的目標一樣,都是想給觀眾帶來過去一年我們覺得最好的亞洲電影,有些東西想說的電影。疫情及社會狀態之下,我們正好可以聚焦做一些主題,到底現今世界是怎樣?社會是怎樣?人心是怎樣?

J:今年就連「午夜狂熱」、「焦點國家」及「焦點導演回顧」都沒有了。

D:戲院配合疫情下的開放,「午夜狂熱」有頗大風險,而且叫大家帶口罩看電影8小時,的確有點困難,更何況這個欄目的氣氛希望大家開心,與整個電影節的主題有點違背,所以今年要停一停。至於「焦點國家」及「焦點導演回顧」,主要是導演演員無法飛過來,由於沒有直接互動,不如之後找時間再做了。

開幕電影:《手捲煙》

J:今年香港亞洲電影節重點是甚麼?與往年有何不同?

D:正如今年的宣傳語句:「光影載癒,一齊集戲」。年初疫情爆發時,我不斷思考,現已到達生死關頭,電影還有甚麼作用?戲院又要關門,這些時刻還可做甚麼?電影給觀眾甚麼?後來疫情慢慢穩定下來,卻發現電影能夠給人們一個綠洲,一個想像空間,當我們去不到某些地方,達不到某些夢想,仍然能夠透過這些娛樂、影像、故事等,給我們一些希望及情感牽動,簡單來說,就是娛樂。當其他娛樂都做不到的時候,電影更加重要,於是很想放在今次亞洲電影節的主題。

閉幕電影:《一秒拳王》

C:「一齊集戲」是很重要的,疫情期間戲院關門,大家可能改用不同形式看電影,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但看電影不只是電影本身,而是一起去感受經歷那件事,而電影節更是一起去看,然後聽到分享,與電影工作者之間交流等,這是很重要的。同時,電影節能夠讓電影與電影之間都有對話,將不同電影放在一起,在同一世界的不同角度,不同意見,彼此都有交流分享。

《永筆言敗》(A Thousand Cuts)

J:「一齊集戲」的情況下,有甚麼好戲推介?

C:譬如今年有兩部菲律賓電影,一部叫《永筆言敗》(A Thousand Cuts),當中講新聞自由。現時菲律賓政府對異見媒體有很大的針對性,講述菲律賓有知名網絡媒體被政府封鎖及拘捕,嘗試打壓其運作,我們深深覺得這是一個全球性議題,自從很多國家有民粹式政權,然後打壓新聞自由,所以這部紀錄片可反映全球性現象。另一部是藝術電影圈比較出名的導演Lav Diaz的作品,向來他的電影相對較長,但新作《人畜之別》(Genus Pan)只有2小時36分,當中講述道德矛盾及良知,可說是帶出不一樣的電影語言。

《阿紫》(The Good Daughter)

D:近年大家對紀錄片的感覺及興趣強了不少,可能看了很多電影都會發現,有時創作不及真實,不如從其他真實事件中學習及反思,世界的轉變及複雜度,已經高過我們的想像度及創造力,看看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的話,有否東西可以借鑒。好像台灣紀錄片《阿紫》,講述一個在越南長大的女子,身在第三世界窮國,她本身是個商品,命運被家人控制,被賣到另一個國家做妻子。當大家覺得她在比較富裕的國家,日子過得較好,妹妹及其他親人都想嫁到外國,但她其實寧願留在越南。所以,我們生存在不同環境下面對問題,可能當下看不到大畫面,只是想離開,但生命中有更多不同的啟發。

https://www.facebook.com/plugins/video.php?href=https%3A%2F%2Fwww.facebook.com%2FHKAFF%2Fvideos%2F1559925077543582%2F&show_text=0&width=560 

第17屆香港亞洲電影節
日期:11月3日至22日
網址:www.cinema.com.hk
網上小冊子:https://bit.ly/HKAFF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