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ENHEIMER|《奧本海默》:上帝不會擲骰子。若人們信奉科技,自我毀滅終將不會得到救贖

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新作《奧本海默》(Oppenheimer),一改近年觀眾醉心他炮製的「燒腦系/腦洞大開系」取向,以普立茲獲獎作品《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一書為本,拍人物傳記,講述天才物理學家J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如何成為二戰時期軍事競賽地下計劃「曼哈頓計劃」的領軍人物和「原子彈之父」。我不禁聯想到另一位電影大神 – 史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 的「核」喜劇《密碼411》(Dr. Strangelove or: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寇比力克與路蘭,未必大成若缺,卻同樣才華橫溢,兩人探「核」的方向不盡相同,卻像《一代宗師》裡宮寶森和葉問一樣,是比想法,路蘭更上一層樓,以三條時間軸交叉,拉觀眾一起,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之所以這樣說,或許該從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名言說起。二十世紀上半期量子力學誕生時,物理學家們發現了對一個量子系統作單個測量時,在原則上並不能得到精確的結果。這裡存在著好幾種解釋,一是所謂「正統派」,由大多數量子物理學家持守,意指量子力學對微觀物理系統的描述是完備的,其「不可精確預期性」是客觀物理世界的一個根本方面;二則是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少數派,他至死都不接納對家這套觀點。在他眼中,正統派的這套「隨機性」說法,不過是人們對它認識不全而已。所以「上帝不會擲骰子」,便正是愛因斯坦用宗教術語來表達自己對量子力學和客觀物理世界的根本看法。

那麼問題是,這個井然有序的客觀世界,究竟是完全決定性的?還是為發展、為人類自由乃至為「神」所留有的一個隨機空間?箇中答案,似乎細看本片主角 –– 「奧本海默」的故事能夠好好參詳一番。當人類被賦予自我毀滅的力量後,超級原子彈研發計劃的主帥也左右不了超強力新型武器在世上湧現;人性跟不上科技進步,到底該如何部署?從哲學角度看《奧本海默》的話,也許「核爆」並不是本片最好看的。

Text.大秀 Edit.Leon Lee

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作品累積全球票房達50億美元,曾獲五個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五個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及六個金球獎提名。在2015年被《時代雜誌》列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2019年因對電影的貢獻被授予大英帝國勳章。電影作品有《跟蹤》(Following)、《凶心人》(Memento)、《白夜追兇》(Insomnia)、《蝙蝠俠》三部曲、《潛行凶間》(Inception)、《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TENET天能》(Tenet)及新作《奧本海默》(Oppenheimer)。

拍二戰得有理科人優勢

《奧本海默》沒劇透可言,也未必需要了解路蘭的電影創作及操作,卻要求觀眾有大量歷史和科學知識(至少,也要打個底),觀影才更順暢投入。若你身為理科人如我,那些玻爾模型(Bohr Model)、Heisenberg的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絕對幫到你。

但一般觀眾,大概需要知:1939年,因物理學界泰斗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當時已移居美國居住長島,並於普林斯頓大學做研究工作)親筆簽下由另一位物理學家里奧西拉特(Leo Szilard)口述內容的「信件」,向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表示有消息指德國科學家經已成功製造核裂變,核連鎖反應(Nuclear Chain Reaction)快將成功,超強力新型武器好可能將在世上出現,若這樣的「超武」給希特拉率先研發成功後果就不堪設想!

於是,羅斯福總統就馬上組織一個由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這委員會又迅速由六千美元經費澎漲到二十億美元成本(聞說當中只有十分之一經費為科研費,餘下為洛斯阿拉莫斯Los Alomos的建造及營運費用)、彰顯人類科學智慧、要嬴出國際軍事競賽、(原意)為世界和平帶來福祉的地下計劃 – 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就誕生了。這雲集頂尖科學家的超級原子彈研發計劃,奧本海默就被欽點為計劃的主帥。

愛將們別要太忙

或許,不少人心內存疑,路蘭要拍二戰,都拍過《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這個二戰「超大型散水」行動;要拍人物傳記,今次出現在《奧本海默》當中的物理學泰斗愛因斯坦不是會更有趣、在路蘭手上再拍「時間空間」觀眾不是更為期待?原來,成也路蘭,拍也路蘭 – 記得《天能》(TENET)中,軍火商Priya Singh跟「主角」談起「曼克頓計劃」和「奧本海默」?事後,有份參演《天能》的羅拔柏迪臣將一本奧本海默的演講集送了給路蘭,大學修讀文學的路蘭當然愈讀愈性起,索性研究埋奧本海默。但既然羅拔對《奧本海默》電影的誕生如此重要,為何路蘭沒有為他找個角色客串一下?反正電影也有加利奧文(Gary Oldman)、戴恩迪漢(Dane DeHaan)甚至影帝雷米馬利克(Rami Malek)客串,路蘭在接受其他媒體訪問時表示,羅拔柏迪臣送的那本書確是這電影計劃的緣起之物,但談到為何沒羅拔演出《奧本海默》任何一角時,路蘭只說了:「He’s busy……」就這樣。

而飾演奥本海默的就是路蘭電影中的「常客」斯里安梅菲(Cillian Murphy),他演過《蝙蝠俠》三部曲中的稻草人、《潛行凶間》中「目標」之一Robert Fischer、《鄧寇克大行動》中在海中被救起的軍人…… 斯里安(讀音應該是KILL-ee-an,該不譯作『斯』)近年最人氣作品應該是電視劇《浴血黑幫》(Peaky Blinders)。回說奧本海默,他本身就被形容為物理學/語言天才、大情聖、性格古怪難以觸摸…… 聽落已經夠晒傳奇。除此之外,奧本海默又經常發夢見到化學作/粒子飆速(IMAX版和菲林版應該有不同質感),也愛看著玻璃杯粉碎於牆角,也熱衷研究共產主義,他的弟弟/弟婦和妻子(Katherine,她還是別人的妻子時已搭上奧本海默,電影後段奧本海默自言跟她Walked through fire)皆是(或是前)共產黨員,甚至他那經常跳掣的情人Jean Tatlock更是名副其實的共產黨員(電影中比較少描述,展現出的也是慾和肉)…… 他對共產和女人的執迷,日後成為調查時被針對的重要素材。

跟得上劇情,跟不上科技?

路蘭今次以三條時間軸彩色黑白交錯來穿插故事(今次的玩法跟《凶心人》不同),首先是1940年代(彩色)有關奧本海默的背景/感情線/組隊曼克頓計劃的經過;第二條線是1954年(彩色)奧本海默受原子能委員會調查的時候;第三條是1959年(黑白)斯特勞斯(Lewis Strauss,羅拔唐尼 飾)就任部長前的國會聽證會的時候。《奧本海默》採用IMAX 65毫米及65毫米大片幅菲林拍攝,也是史上首部以IMAX拍攝黑白片段的電影(作為菲林控的路蘭,也破天荒著團隊研發65毫米的黑白菲林,在此之前,世上並沒這種東西存在)。片長足三小時,除了上畫前大家猜量如何拍攝的核試爆畫面之外,人物對話比例很多(Dialogue Driven),就算觀眾入場前已惡補歷史做足科普,也需要一定耐性跟上劇情。

中後段,斯特勞斯暗戰奧本海默的1959年聽證會「黑白」部份,網絡間形容為男版「宮鬥劇」,奧本海默在曼哈頓計劃時期桀驁不馴的言行開始浮面,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引來惡果無可避免。1953年奥本海默的原子能委員會調查,故事中奧本的團隊形容為袋鼠法庭(袋鼠法庭Kangaroo Court指無視公認法律或正義標準的聆訊,通常是臨時召集的聆訊,忽視正當程序,大部分早就有「預定」的審訊結論。也有說時美國當年淘金熱時,三教九流人事亂入人家土地爭掘金而就地亂開討論地權的臨時法庭)與1959年斯特勞斯被任命商業部長的聽證會攻防交錯高潮迭起。然而前段兩條「彩色」時間軸的交錯更是精彩,先給觀眾了解奧本海默的性格、才情、愛情,再來是他「組團」後逐漸面對都的問題和內心恐懼和悔疚的堆積(到審查階段太太Kitty也再三提醒他不用成為殉教者martyr),而「三位一體」試爆成功加上廣島/長崎投彈後,奥本海默那股不時襲來的深層恐懼終於爆發,在慶功演講上出現幻聽幻覺眼前只有恐懼;到他被稱為「原子彈之父」跟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會面時,奧本海默向總統直白內心不安卻反被嘲笑。

正如先前提到王家衛的《一代宗師》,電影開首一場葉問在大雨中獨戰群敵;《奧本海默》開端與結尾也出現同樣的下雨畫面,點點的雨,泛泛漣漪,水面的波紋(ripple)互相干擾,合符光是波(wave)或粒子(particle)的狹縫實驗(光波二象),又正好比喻核連鎖反應的層層堆疊狀態,也配合路蘭引出斯特勞斯念念不忘他與奥本海默及愛因斯坦會面的那天,果然必有迴響。原來,奥本海默和愛因斯坦,正在討論「將來」,無論你怎受膜拜也有被人憎恨的一天。然而,玻爾也曾跟奧本海默說過類似的話:「你賦予人類自我毀滅的力量,這世界卻毫無準備。」雨點也好,愛因斯坦拋進池塘的石子也好,一石激起漣漪,個體意志未必能蓋過萬種不同思想力量。愛因斯坦曾說:「上帝不會擲骰子(全句應為God does not play dice with the universe)」,若人性跟不上科技,該進?還是卻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