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導演 楊曜愷 地道老同志故事
2020-03-04
拍同志電影難,拍老年男同志的題材更難。港產片《叔.叔》偏向虎山行,包括太保、袁富華在內的主角,贏盡港台影展獎項之餘,導演楊曜愷(Ray)希望大家問候長者身體健康狀況之餘,更關注他們心靈上的需求。
Text : Nic Wong
Photo : Bowy Chan
或許大家對楊曜愷這個名字有點陌生,但他其實是香港同志影展的創辦人,2000年起積極推廣同志電影,而他亦在英美拍過兩部英語長片《我愛斷袖衫》(Cut Sleeve Boys)及《紐約斷背衫》(Front Cover),直至2015年回流香港,希望拍攝一部香港地道的同志電影。
「舉辦同志影展多年,起初與同志議題有關的亞洲電影真的很少,只有台灣的少部分,後來數量增加,韓國也多了,但香港的同志電影一直很少,而且製作成本很低,少有大電影,上一部可能已是十幾年前的《藍宇》、《春光乍洩》。即使《叔.叔》不是大製作,但都想跟香港人分享一個香港本土的同志故事。」
楊曜愷不諱言,電影源頭來自記錄63歲到89歲男同志歲月故事的書本《男男正傳》。《叔.叔》並非直接取材自書中某某角色,但有些電影角色卻參考書中人物。
「我曾經訪問過書中的人物,發現香港與西方的老年男同志不一樣。有人從未出櫃,而且結婚多年,卻覺得有老婆煲湯給他,有子女給他家用,有個傳統上所謂的幸福家庭、傳宗接代,人生路頗為成功,深感足夠。他們那一代的人生目標,與我們這一代很不同,為了生存、生活、家人的抱負、社會的要求等,可以抑壓自己,將個人的追求及慾望,放得很低。」
看似是自欺欺人,但就算瞞得過自己,也騙不了家人。
「夫婦生活這麼多年,老婆就算不知道老公喜歡男人,至少都知道對方不喜歡自己,不接觸自己,對自己沒興趣。只不過,二人一起這麼多年,都不會主動去講、拆穿,講完之後,對方又不會對自己好一點,不如平凡地繼續過日子。」
現實生活面對兩難,要找到兩位合適演員亦不簡單。楊曜愷尋覓港台過百名男星,偏偏這個年齡層多半都是打星,生性保守多於開放,幸而最終找到太保(張嘉年)、袁富華,而且演得毫不失望,近月來二人憑藉此片的優秀演出,奪獎無數。
「真的找了演員很久,才找到太保、袁富華。他們當然也有考慮,阿Ben(袁富華)好一點,演過話劇,也做過這類型的角色。不過他是先拍《叔.叔》之後才拍《翠絲》,兩個角色也很不同,他拍攝時完全沒問題。」
「至於太保就有些考慮,始終都是第一次,與他演開的戲不同,傾談多次後才答應,之後拍攝顯得非常專業了。我相信,本身那個年齡階層的男演員,多少對這個議題有些抗拒,那個年代同性戀是不合法的,甚至有人很政治正確地跟我說:『這個議題很好呀,我很支持你,但角色不適合我。』當然,有些演員就覺得自己做不到,過不到自己那關,又或者一世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形象,不希望臨老冒險,英明盡喪。」
將鏡頭聚焦老年同志,似乎難以吸引大眾關注。他認為本身探討老人家題材的電影都很少,必先有大明星,否則片商就覺得沒人會看。
「我拍《叔.叔》最希望傳遞的訊息是,對於關心老一輩,大家總是問他們有沒有頭暈身㷫、有否去看醫生,但其實老人家的心靈上還有很多事情需要關心,亦可能伴侶離開了,感到非常孤單,加上他們仍有些個人慾望及追求,尤其是性需求、對外貌的追求等等,可惜大家卻將所有老人家劃為同一類人,只緊張他們的心跳及血壓,忽略了關注他們的心靈。」
說到底,拍攝這部電影也為他帶來反思:到底同性戀者應否出櫃?
「本來我覺得一定要come out(出櫃),但拍了這部電影才發現,有人三十幾歲就come out,自此家人對他不瞅不睬,甚至孤立他,最終踏入老年只能靠朋友或契仔,更多時候都只是自己一個人。而,他們的生活是否比『瞞著結婚』那一類較好?不是。對於上一代人而言,他們的老年可能真的沒人照顧,無人無物,就像片中超仔的角色。當然,我不是鼓勵人come out與否,但這部電影值得讓大家更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
《叔.叔》
上映日期: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