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 COVER
    • JET PEOPLE
    • JET TALK
  • FEATURE
  • SHOWBIZ
    • MOVIE
    • DRAMA
    • TV
    • MUSIC
  • CRAFT
    • WATCH
    • JEWELLERY
  • FASHION
    • FASHION STORY
    • STYLING
    • RUNWAY
    • POV
    • PRODUCTS
  • VIBE
    • DESIGN
    • HOME
    • ARCHITECTURE
    • FOOD & BEVERAGE
  • VIDEO
  • GET
    • 20周年特刊
    • PRINT
    • E-BOOK
    • SUBSCRIPTION
LOGIN
  • 1
LOGIN
  • 1
  • PEOPLE
    • COVER
    • JET PEOPLE
    • JET TALK
  • FEATURE
  • SHOWBIZ
    • MOVIE
    • DRAMA
    • TV
    • MUSIC
  • FASHION
    • NEWS
    • STORY
    • OPINION
    • STYLING
  • CRAFT
    • WATCH
    • JEWELLERY
  • VIBE
    • DESIGN
    • HOME
    • ARCHITECTURE
    • FOOD & BEVERAGE
  • VIDEO
  • SHOP
    • 20周年特刊
    • PRINT
    • E-BOOK
    • SUBSCRIPTION
FASHION

奧斯卡2023 | Hunter Schafer超性感羽毛裝,背負著女王Ann Demeulemeester的珍貴故事?

CRAFT

Emporio Armani 2023春夏腕錶系列  — 璀璨優雅的美好心意

JET TALK

 陳卓賢、江𤒹生、陳蕾  音樂三原色

COVER

馮允謙 樂壇長跑運動員

DRAMA

《黑暗榮耀》第二季開鑼!除了宋慧喬之外,3位你要認識的「惡女」演員

FASHION

奧斯卡2023 | Hunter Schafer超性感羽毛裝,背負著女王Ann Demeulemeester的珍貴故事?

CRAFT

Emporio Armani 2023春夏腕錶系列  — 璀璨優雅的美好心意

JET TALK

 陳卓賢、江𤒹生、陳蕾  音樂三原色

COVER

馮允謙 樂壇長跑運動員

DRAMA

《黑暗榮耀》第二季開鑼!除了宋慧喬之外,3位你要認識的「惡女」演員

FASHION

奧斯卡2023 | Hunter Schafer超性感羽毛裝,背負著女王Ann Demeulemeester的珍貴故事?

PEOPLE

COVER

馮允謙 樂壇長跑運動員

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要一夜成名不難,但要在善變的群眾心中求些份量,靠的可是各種本領。流行樂壇每年新人不少,時不時便有「失蹤人口」。一些人握住時機冒起,但留不住熱度,退出遊戲永不翻盤;也有人有實力,卻等不到自己的時運,最終萬念俱灰轉身離開。 馮允謙(Jay Fung)曾經是前者,也曾經是後者,卻始終沒有…

JET TALK

Marco 葉振弘 少年的縹緲心事

〈海島與少年〉,聽名字像個出遊故事,有杳無人煙的大海,也有踏上征途的男兒,感覺劇情不是往奇幻方向走去,就是一段難忘的青春往事。想當然,20歲前的青春何處不彪悍?來自男團P1X3L的Marco(葉振弘)亦同樣,對戀慕事有過幻想,也經歷過被女生拒絕的慘痛。 他說,這是成長的必經路,有失落亦放下了失落,自…

COVER

魏浚笙 自我著迷

該說,這份得天獨厚的行動力,真不愧是中二病男神嗎? 記得兩年前,當時才剛冒起半年左右的的魏浚笙(Jeffrey),聲音、身高、樣貌堪稱完美,顯然男神形象篤定;奈何人異常搞怪,常在各種電視真人騷如《調教你男友》、《膠戰》中懶叻出錯,令人思疑這位新世代「樣貌擔當」,原來不過是位一根筋到底的中二患者,自戀…

JET PEOPLE

劉以達 方丈尋根六十載

年輕一輩認識劉以達,大多看他演周星馳電影的搞笑演出,好像《食神》「方丈」夢遺大師、《大內密探零零發》扮女人叫「大夫」,或許不知道他是個音樂鬼才,甚至他其實是達明一派的成員。 去年劉以達網上發表《方丈尋根記》,一篇篇文章出爐,從年少時代說起,講述自己從小到大、從八十年代初的奮鬥故事,組成多支樂隊如DL…

JET TALK

黎明女神  EOS

在古希臘神話中,黑夜與白晝交替,是黎明女神Eos的職務,寓意破曉時份的初道光芒,和暖明亮,好讓黑暗隨薄霧逐漸消散。這是遠古時代的一種感悟,人跟直覺走,自然能體會世間萬千變化,無需時刻把心思留住。可惜這年頭,憂愁往往藏於口罩內,手機屏幕足夠亮,看到的卻是有關離散的暗;這時代,剛好需要一道黎明之光,去重…

JET TALK

松本零士 80不休武士

侍(Samurai),根據日中辭典,除指武士外,還解作一個有骨氣、行動果斷、了不起的人物。 漫畫大師松本零士,自稱「每天零時還在工作的武士」,與他細談,初次聽到他踏上漫畫家之路、追尋夢想的往事,更覺他是徹頭徹尾的「侍」。拾菜維生、幼齡投稿、放棄進學、坐車上京、典當度日、買藥醫癬等等,為夢想可以去得多…

PEOPLE

請相信忠於自我 Merry Lamb Lamb、Rae Law

以獨特的方式詮釋信念,是為無堅不摧的精神。兩位年輕音樂人,Merry Lamb Lamb、Rae Law,同樣以音樂訴說生活、訴說故事。以各自的步伐走上音樂路。

COVER

堅守自我的樂章 Kolor、The Hertz、Luna Is A Bep

Levi’s與音樂的關係,從未間斷。兩代人三個單位,KOLOR、The Hertz、Luna Is A Bep,抱有共同信念,創作出只屬於各人的故事,探究如何成為經典。

JET TALK

從數碼世界出發   Z世代藝術家OffGod

近年總是想,在數碼世界中成長的Z世代(Gen Z),如今終於成年了,他們將如何改變世界呢?他們自小享受「3C年代」的便捷,在媒體平台上渡日,接觸世界也分享自己。這種生態既是Z世代的生活核心,也是本地年輕藝術家Offgod(Andrew)的成長軌跡。恰巧,今年他踏入18歲,在這個急於變成熟的關口中,他…

MORE PEOPLE

FEATURE

ARCHITECTURE

公屋就是社交媒體 Kevin Cheng

不知是否幾年無法外遊,本地人近年興起公屋打卡活動。彩虹邨居民看罷《THE FIRST SLAM DUNK》後滿腔熱血落街打籃球,誰不知自己屋邨籃球場變了文青影樓。有點像泰迪羅賓失散兄弟的攝影師Kevin Cheng亦喜歡拍公屋,不過他的打卡方法是放飛機鳥瞰公屋,住了成世人的村民,都未看過Kevin拍下的公屋風情。 Text:祖慧 Photo:Kevin Cheng 專訪 攝影師Kevin Cheng 筆者對地區有嚴重地域歧視,想起童年要到柴灣公屋探望那位永遠威嚴無止境追問成績的外婆,就算今日外婆已仙遊,提起柴灣仍心有餘悸。問Kevin何解喜歡拍公屋,他說是因為那位住在柴灣公屋的外婆…… 「我由婆婆照顧,在柴灣興華邨長大。難免對公屋有情意結。興華邨的設計好特別,有一條天台走廊貫穿幾幢大廈。回家的時候總之二話不說坐電梯直上十五樓,之後行樓梯或走到其他座數。我覺得在這裡散步好爽。」 Kevin現在已搬離公屋,不過他覺得香港人懷念舊公屋,不是純粹的懷舊,反而是設計新不如舊。 「社會當然有發展,現在的公屋面積大了,廚廁那些設備好了。但在設計上則沒有半點情味。就以個個都說是公屋豪宅的華富邨為例,有機會看見整條邨的佈居,那種順著地勢依山而建起落有致,已經夠靚。建築師更希望每座的居民行到每層走廊的盡頭,都會有海景。那種貼心及以人為本,沒有因為是公屋就無視居民生活質素。 「我去過新落成的公屋,更加喜歡舊日屋邨設計。你要知道那個時候沒有甚麼娛樂,哪有社交媒體。以前公屋的公家地方就是真正的社交媒體。以前會營造到一種生活方式:茶餘飯後到公家地方閒聊,老有老的打牙鉸,細路在走廊追逐。我覺得在這種氣氛下成長,怎樣都會善於交際,甚至認識到不同圈子的人。現在我去新落成的蘇屋邨,大廈更高更密更新型,不過所謂的消閑設施就是在樓與樓之間放張椅,你會感受到這些設施只不過是交差,哪有以前那種街坊的氛圍?住在樓對樓的密集大樓內,難以接觸其他人,從窗口望望天都不易。」 昔日公屋設計證明了一點:公屋不是單單興建房屋出來將人塞入去生存,而是在有限資源下,都可以為居民做多一點,由心出發。這份心意在Kevin鏡頭下大圍美林邨最明顯,因為建築師真的送了一個心給居民。居民住了大半個世紀之後,都不知道原來整條邨的建築會組成一個心型。可能建築師當年在地圖上規劃的時候,加入自己點點心意。現在有了航拍機,我們就可以從當年建築師的視角領略到這份心思。 Kevin拍公屋,最大嘅目標是供居民欣賞,他都希望那打卡文青打卡還打卡,不要打擾到居民。他都想推出公屋影集,不過知道香港出版有多艱辛後,笑言自己沒有哪麼多錢可以蝕。■

FEATURE

(訪問時距離)最熟悉新海誠的人 Pen So:新海誠影響了我的愛情觀!

看《鈴芽之旅》,在鈴芽通過「門」從天而降跳進「常世」的一幕,立時令我想起本地插畫師/漫畫家 Pen So(蘇頌文),近期獲得日本外務省主辦第十六屆日本國際漫畫獎(Japan International MANGA Award)銀獎得獎作品《回憶見》裡的一個場面。Pen So可說是我認識的漫畫家中最神往又最熟悉新海誠的創作人,「新海誠影響我好深,我始終最愛他初期作品裡的愛情觀:那種淡淡然的悲…… 是《秒速五厘米》那種,真實的,貼身的。但他近來的作品明顯地『開心了』,這亦可能是某種商業上的考慮才有如此決定。」Pen So說,「或許,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新海誠也影響了我作品內的愛情觀,以致我作品裡的愛情都不樂觀、不是Happy Ending派,像《香港災難》的男女主角會有生死的距離……」曾經和Pen So在《你的名字。》於香港宣傳時一起訪問過新海誠,兩個作者波場類似,創作的想法又有甚麼異同? Text:大秀 Q:新海誠由一人製作開始,而你所有作品也是一人作品,你覺得這種作業的利弊是甚麼? A:絕對個人化的製作,包括故事的演繹、人物背景/設定、整體色調等等,這些完全能展現出作者的功力,以及一種「無雜質」的風格展現。壞處就是特別容易凸顯出作者的弱點,就新海誠而言,你看他的漫畫或早期作品的Storyboard分鏡,人物表情比較生硬,睇得出不是他的強項,他強在景物方面的東西。在這層面上,我自覺跟他很相似,我畫的人較靜態稍欠活力。做動畫和漫畫其實需求作者頗多元的技能,如一個作者能「一腳踢」固然強勁,但更多情況是作者認為難以令其他人真正了解其創作的想法,合作上會出現較多問題,唯有自己來。個人體驗是,我也想過下放給其他人做某些部份,但想以最低成本達到最高創作效益,暫時還是one man band好了。 Q:你的作品某程度上也是悲情,也有不少文化的價值觀,相對於日本,你覺得香港的文化變化和日本最明顯的不同是甚麼? A:日本比較單一,我意思是,感覺上某些東西好多年也沒甚麼轉變。例如,那些因日本是戰敗國身分又比較悲觀的緣故,加上不時要面對天災折騰,或許如此,在創作上每每出現熱血絕地翻身模式(如王道漫畫《聖鬥士星矢》內不死五小強、《龍珠》,甚至《美少女戰士》),流露出一種不死奮鬥精神。香港的文化呢,先以我本身經驗為例,我也是相對悲觀傷感的一類作者,不覺得所有故事也要Happy Ending,我想更真實地表現出人生總是事與願違,難有電影/漫畫/故事中那些主角光環…… 悲一點的結果/結局,或許,有更多讀者能產生共鳴。香港以前的創作,不時著眼於小人物,令故事更有味道,感染更多觀眾。再者,我覺得香港的文化不停浮動,又不時受速食文化/5G文化使然,「流行」不停地改變中。 Q:新海誠的災難三部曲,都圍繞兩代人對災難的不同看法,你筆下的災難其實想展現你內心的甚麼情緒? A:我的兩部作品《香港災難》和《災難之後》也是塑模一個災難的世界。我在創作《香港災難》時的情緒,是想借一個環保的議題來帶出「大自然」的力量如何破壞我們的家/城市,和當我們目擊這種破壞時內心悲傷的反應。老實講,寫這類題目某程度上是情緒上的發洩,創作時期是2016年開始,香港的環境及種種開始產生邊緣化和混亂,令我很鬱悶(笑)。而到《災難之後》,核心一個後災難時期,時間跨度就比較長,經歷到混亂期、疫情時期…… 若你細心留意,其實兩部作品我都以「日子」來做一個「標記」。日子除了標記節日,也是跟事件掛勾的一種符號,最簡單如生日、紀念日,幫你喚醒一些事件和記憶。另外就是距離(算是新海誠最愛用的點子之一),《災難之後》兩位主角分別於香港和九龍,最後更是生死之別…… 如疫情時期一樣,可能居住離你不遠的朋友,當時也要很長時間和配合機會才能見面。 Q:若你要補完或後續新海誠的一部作品,你會選哪一部? A:新海誠的確有鋪癮用小說來補完他的作品…… 他親自創作的小說版有部份我看過,但外傳那些就沒有看。若真要我揀一個作品來「補完」我會揀《你的名字。》,因為那故事的跨度長,當中可以「補完」的東西頗多,但我會選填補三葉與瀧交換了身體時期更多的細節,電影中某部份以快鏡來交代。《回憶見》裡面男女主角相處的時間,我都用快鏡來交代,有少少參考《你的名字。》裡同樣是快鏡播MV的模式。■ 鈴芽通過「門」從天而降跳進「常世」的一幕,立時令恩想起本地插畫師/漫畫家 Pen So《回憶見》裡的一個場面。

FEATURE

拆解新海誠的「影像文學」特色

為免影響大家觀映,《鈴芽》的內容就點到即止,留待大家入場了解。上文提及不少新海誠創作常用的元素(也算是某種符號),他們反覆在不同作品中出現,成為他創作的重要組件。然而每看新海誠的作品,就像感受當年的「村上春樹風潮」一樣,以優美精緻的畫面配合動人的對白/字句,透過故事裡主要角色的角度出發,如同讀影像小說一樣,念白的、直接地深入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撼擊觀眾的情緒核心。在觀賞《鈴芽》之前,我們就馬上秒速回顧新海誠的風格是如何構成的。(編按:個人覺得《追逐繁星的孩子》有丁點兒太吉卜力格局,而『災難三部曲』在上文已有提及,在此部分不再重複。) Text:大秀 《星之聲》――「時間」與「距離」之鬼 《星之聲》絕對是新海誠創作路上最「新海誠」的作品及里程碑,因為,他一個人製作了一部廿五分鐘長的動畫電影:除了音效和跟聲音有關的工作(試作和導演版是新海誠跟他當時的女朋友篠原美香為男女主角配音,配樂則由日後他數部作品中御用配樂師天門操刀)人物設定、2D手繪動畫、背景、3D CG也由他一手包辦,在欠缺(一個人)製作動畫的經驗和必要的畫功之下,新海誠花了差不多七個月的時間來「完成」《星之聲》。 挾著當時手機在日本大流行,人們互傳簡訊/電郵之大熱,新海誠將日後成為他簽名式的題材「時間」和「距離」——時刻推到極致——如果,在線等對方應機一日半日已覺得不耐煩的你,要等一個傳足八年的短訊會是甚麼概念? 《星之聲》的故事講述2039年,人類終於登上火星,卻被叫做達路斯的異生物擊潰;2046年中學三年生長峰美加子和寺尾昇同屬學校的劍道部,原本打算一同升讀同一高中,美加子卻被徵召加入聯合國宇宙軍駕駛機械人「追跡者」,翌年被派加入宇宙艦由地球出發追查達路斯。二人透過手機以電郵持續通訊,但分隔他們的距離不斷改變達光年之遠,接收到訊息的時間以「年」作為單位,距離是地球和宇宙之間,思念絕對為Long-D的終極級,伸延出的寂寞突破任何量度。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文青的科幻愛情 新海誠第二部動畫電影,首部電影動畫長片,片長超過九十分鐘。概念/故事原型來自他2002年9月發表的短篇漫畫《塔之彼方》,找來田澤潮負責人物設計兼任總作畫監督解決他部份製作上的缺點,後來再加入CoMix Wave的執行製作人伊藤耕一郎協助埋班加速製作及提升質量。《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講述日本津輕海峽另一側的領土北海道遭到「聯盟」佔領並改名「蝦夷」;聯盟在蝦夷建造了神秘又高聳入雲的「巨塔」,兩名少年浩紀與拓也為了要前往這「巨塔」研究並建造飛機「白色之翼」,並與忽然介入這神秘作業的少女佐由理約定帶她同行。然而,佐由理做了一個有關塔的夢後陷入不明原因沉睡,浩紀和拓也亦將計劃擱置…… 原來高塔有特殊功能,更關係到佐由理的命運;浩紀被引發「怪夢」後最終在夢境跟佐由理相見,拓也和浩紀決定要摧毀高塔,但這又關乎了世界安危和佐由理生死兩者之間的抉擇。這作品加入了新海誠的另一簽名式特色,那就是「夢」這個元素。不少新海誠研究者卻表示,以概念、元素、女主角設定及故事中的「功能」來衡量,《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更像是《天氣之子》(2019年)的「前身」,佐由理跟陽菜的能力主宰了故事的發展。 《秒速五厘米》―― 世界只有「寂寞」的「牽絆」 以「連作短篇」形式為創作核心,在之前「時間」和「距離」之外,加入「速度」(例如:櫻花瓣墜落的速度就是秒速五厘米、以書信通訊的速度、電車在暴雪下行進兩地之間的速度、兩人關係增進或衰減的速度、等一個人明白你心意的速度、釋懷至重新上路的速度)、「告白不能的牽絆」、「真實實景」以及「寂寞」等元素。 故事創作上,新海誠由十個故事構想到最後只用〈櫻花抄〉、〈太空人〉和〈秒速五厘米〉三個短篇組合成六十多分鐘的動畫,新海誠的原意用結尾的「放下」燃點觀眾的「希望」,誰知當中的無法告白、錯過、以及情感無故地衰減…… 甚至男女主角貴志和明里在平交道上的擦身而過卻未能立時認出對方,那種感情牽絆的瞬間爆發,絕對令宅宅男觀眾患上對平交道和擦身而過的PTSD。加上,新海誠用上蒙太奇加一首極為「夭心夭肺」的〈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唱作人山崎將義作品,鄭中基亦改編同曲為〈One More Time))閃回貴志人生的寂寥和跟明里過去那重要一夜的記憶,這「蒙太奇+主題曲」或「主題曲+男主角心路歷程」的展現,也鋪墊出一種新海誠特色…… 我懷疑金像導演Damien Chazelle(《鼓動真我》、《星聲夢裡人》導演)作品最後那些蒙太奇跟新海誠的玩法不謀而合。 《言葉之庭》―― 雨中浪漫「禁斷之戀」 我懷疑,跟塔倫天奴一樣,新海誠也有些微的戀足癖…… 在作品中不時有腳部的特寫出現,在《言葉之庭》,因故事的發展方向,更順理成章地出現很多「腳」——梅雨季節,以成為鞋匠為目標的十五歲高中生秋月孝雄與神秘的女性雪野百香里(由新海誠作品常客聲優花澤香菜聲演),在雨中的新宿御苑中相遇…… 這位晨早就隊啤又食朱古力的女性,因某種因素失去了前進的動力,與孝雄相遇後才逐漸釋懷,更留下贈句「隱約雷鳴.驟然陰沉.但盼雨來.留你在此.隱約雷鳴.即使無雨.吾願在此.如妳留我」…… 但原來,雪野是孝雄就讀的高中的古典文學老師,微妙的情愫突然變成不可能的「禁斷之戀」。 故事的發展在此不談,反而,我想說,《言葉之庭》中雪野情感大爆發的部份,響起由秦基博翻唱大江千里的舊歌〈Rain〉,歌詞首幾句已經點題:「言葉にできず 凍えたままで(無以言表.不動聲息)人前ではやさしく生きていた(在人前扮演溫柔.直到今天)しわよせで こんなふうに雑に(所有衝動都化作了)雨の夜にきみを 抱きしめてた(在這雨夜裡魯莽的擁抱)」除了「腳」和「歌」,電影中處理雨景也是極致的美,梅雨也不厭煩,只有默默的浪漫。若讀者有興趣,大家在YouTube找找由當紅男唱作人藤井風〈Rain〉的翻唱版本,好正!■

FEATURE

新海誠 寓言之境

看新海誠即將上映的新作《鈴芽之旅》,令我聯想到漆原友紀的作品《蟲師》,全因《鈴芽》的神話色彩比新海誠過往的作品都要重,似乎想挑戰一下觀眾對「幻想」的世界觀的適應力,引發出觀眾那種「很想確切去明白」故事中的隱喻(現在叫做彩蛋吧?)或相關文化典故指涉的力量。一些看似跟我們生活抽離得過分的故事,對我們現實生活的重要性又在哪裡?觀眾在心靈上又甚麼時候需要這些故事和質感的填補呢?想起來,這需求,是一種哲學。自言深受傳說和科幻影響的新海誠(其中他最喜歡的科幻作者是漫畫家星野之宣),而《蟲師》作者漆原友紀就特別喜歡取材昆蟲和自然科學,套用作家葛亮一個說法,兩者在創作上之共通點在於「造境」之力––做異世境,做人境,也做心境。《鈴芽之旅》公路式穿梭現世常世,以寓言撫平悼念,以愛和悟開啟人內心那度「門」,對過去或未來的自己,道出一種如何面對苦難和失去的哲學。 Text:大秀 災難三部曲 終 後災難心理狀態 新海誠的《你的名字。》、《天氣之子》連同新作《鈴芽之旅》,被稱為「災難三部曲」,以「隕石」、「水」和「地震」來展示出一種「後災難心理狀態」,時而至今,這心態已未必只是回應後311日本的狀態,還要加入新冠疫情對全球的影響,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對成年人一代的影響…… 《鈴芽》和《天氣》同樣要找出一個「代表」來改變/賑濟災害,不論是當「晴女」還是當「要石」—— 在《鈴芽》的世界觀內,蚯蚓(ミミズ)在日本列島之下蠢動的巨大力量,沒有目的沒有意志,只要積攢夠足夠的扭曲便會直接現身,摧枯拉朽與撼動大地產生地震。蚯蚓由『常世』穿過人世上不同位置的「後門」現身,要靠「要石」鎮住「後門」,若這些「後門」打開了,就要靠閉門師將這些災難之門關上。 研究日本多元文化論,不時會涉及到「日本人論」的課題——有別於西方(甚至是香港),日本是個單一民族的社會,國民特質傾向主張日本文化(特別在其思考和行動模式上),強調只有與生俱來的日本人才會理解。以漆原友紀筆下的《蟲師》為例,故事取材主要來源,也是日本的古老傳說,以及成長過程中長輩為她帶來的所見所聞,而當中,傳說亦不免滲進了一點點神道教的味道――潔淨、光明、誠實、正直組成的四種概念,認為污穢的事物是由外來的(以下,我會以兩個《蟲師》故事的篇章來解釋),每一個山、森林或村落,都有著她神秘又不可忽視的傳統和純淨。 日本人論 根據日本民族主義研究社會學家吉野耕作(Yoshino Kosaku 1953-2018)曾指出,日本是個講求集團主義的社會,從集團主義衍生出社會結構和社會心理的特質。日本人論探討的特質會隨著時代而有所不同,因此,自然風土觀點、歷史觀點、日本人特殊心理、大眾文化等題目也能在某程度上透出「日本人論」的特點。如同《鈴芽之旅》中「門」、「鑰匙」、「常世」、「閉門師」、「蚯蚓」等元素,漆原友紀以故事的主角——蟲師銀子,塑模出一個與一般世間並存的奇異世界,裡面所說及的「蟲」,是「很久很久以前,低等奇怪外型異於一般動植物且不在人類認知中的怪異族類」,有點虛幻又不著邊際,跟《鈴芽》的蚯蚓類似,有著不同的破壞力;還有,穿梭人間與異世界的「光筋脈」和「光酒」的兩個生物概念,大概可稱作為流動的生命的水;還有能接觸或看見「蟲」的人,稱之為有「異體質」(如鈴芽的經歷讓她看得到蚯蚓一樣),他們或會受蟲的影響而產生特異的能力,這些人和人、人和蟲的互動,就成了推動這故事前進的原動力,好比《鈴芽之旅》中的公路結構。 常之樹 《蟲師》中〈常之樹〉的故事裡,主人翁名叫幹太,他是從事建築的木匠,與太太郁子育有一女,但幹太經常不在家,自言喜歡到未踏足過的地方工作和建屋。某日,幹太於回家路上,發現一顆在林間草叢中出現的紅色果實——之後,他彷如得到了一種「看到過去」的能力,對村裡古往今來的事情瞭如指掌,令村民嘖嘖稱奇,他活像是守護在村裡的長老一樣。然後,銀子到訪,經幹太說出一段「我以前見過你」的對話後,銀子懷疑,幹太可能吃下了叫「覺木」的蟲,寄生在樹木中,在宿主(樹)遇到有生命危險之時就會開出紅花最後成為果實,而該果實就保留有「樹」的記憶,會寄生在吃掉果實的宿主身上,若那宿主經常接觸某棵樹的話,就會變成樹的一部分至完全同化(如草太中了白貓的咒而化身鈴芽兒時母親為她做的黃是色小木椅)。覺木在同化之前不會離開宿主,至宿主死亡為止,這讓我聯想到《鈴芽》裡要當「要石」時的狀態。 幹太在他的「記憶視覺」裡,找出一棵已被砍掉多時的樹幹,卻差點因為「覺木」的緣故被化成一體,幸得銀子出手相救……原來,那棵樹已經有千年歷史,見證著村內一切,是一棵老「神木」,有傳這樹有防止將其砍掉的能力。但多年前村內發生一宗山火(如同《鈴芽》中蚯蚓引發的地震和災害),令多數當樵夫的村民生活頓然出現問題…… 幾年前《天氣之子》的宣傳期間,新海誠曾說,「近幾年間,社會已改變了一點,這些大環境的變化也在角色上表現出來。這電影既然希望現世代的觀眾來看,那麼就應更放重在時代性。」而果實和宿主之間的「間柄」(指親族),代表了「人間」和「風土」配合社會性和歷史性之間的連繫——漆原友紀在收錄〈常之樹〉的漫畫單行本第十期的後記裡說道,故事創作的源頭,來自其老家有大量的楠樹,給人一種安靜詳和的氣氛,可是有一年因為颱風而令不少樹木折斷,令人心痛又印象深刻。 岩戶鈴芽(原菜乃華 聲演)、宗像草太(松村北斗 聲演)、岩戶環(深津繪里 聲演)、芹澤朋也(神木隆之介 聲演)。草太中了要石的本體白貓之咒,化身鈴芽兒時母親為她做的黃色小木椅。■

FEATURE

運動界新寵培育地 TatTat

新不如舊,是港人近日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這個矛頭指向了很多面,有不滿社會的,也有不滿樂壇的,統統都是常態。偏偏新興的「滑板學校」相反,變成了一家大細、年輕愛侶的假日良伴,霎眼多人學得驚人。像去年進駐荔枝角D2 Place TWO開室內場「SKATE SPADE」的香港滑板學院創辦人兼主教練Tat Tat,便專門針對初哥提供系統式培訓,好讓滑板運動聚焦「體育」,慢慢往學院派發展。 「身為一名板仔,我知道街頭文化很重要,生態圈也重要,所以『雙線並行』是好選擇。始終香港滑板職業目前只有三種出路,運動員、教練和滑板錄像,全都需要新血和資金去建立一套健康的內循環機制;而我的目標是發展滑板行業,因此即使雙腳沒有時刻「緊貼」滑板,但它依然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text. Leon Lee  photo.Oiyan Chan 舊貌新顏無損熱愛 3年前,在滑板還沒成為奧運項目的時候,Tat Tat便已開設這所香港滑板學院,希望推廣滑板成為一項全民運動。當時夢想離理想很遠,寥寥數人的團隊,不但容納不下所有充滿熱誠的滑手,也有感要建立一個更完善的滑板生態。一年過後,室內滑板場「SKATE SPADE」如約而至,有專業教練教班,也有個很骨緻的「瓦遮頭」,而奧運亦很「識時務」地將滑板捧熱,令香港滑板產業瞬間迎來一次巨變。「我自己也是街頭出身,輾轉踩了十幾年,感覺整個滑板圈的發展沒太大變化,玩得最好的都到了上流去,而一般板仔只能為了家庭和生計,把滑板放到人生較後的位置;我認為香港滑板的命運不應止步之此。」 多年來,滑板一直被視為地下文化,而板仔們亦以「街頭」自居,在街頭巷尾穿梭,感受everywhere的樂趣。Tat Tat也很喜歡這種熱鬧氛圍,但他亦撫心自問,自己踩板的心願是專心練好花式去比賽,還是要自由自在地chill呢?他笑了笑,指著自己的裝扮續說:「你見我連訪問也是一身運動Look,就知我真的很不適合街頭。玩滑板,好就好在可以一個人滑,用甚麼方式也行,你想一班人嘻嘻哈哈,街頭上早有了,但規範的室內場不過才剛起步,總有初學者需要。」 讓誤解變成了解 像現時滑板學院主要的三大類課程,便囊括了小朋友、青少年與成人等年齡組別,好令大眾在由淺入深體驗之餘,也克服他們在生活上遇到的難關。「許多家長的出發點,都是希望小孩能從小培養『跌倒了識企起身』的信念;並且彌補自己當年無緣接觸的遺憾。人長大了,生活很忙碌,能夠抽空與家人踩板,或是令小朋友有奮鬥目標,都是種寫意的板仔生活。」他知道街頭派的人可能不屑一顧,但依然很樂意解釋。 至此,訪問接近完畢。在我一邊整理思緒,一邊準備安排Tat Tat拍照之際,他沉思了片刻後補充,「其實我也會鼓勵學員到室外挑戰,因為室內場只是個練習基礎的地方,樓底不高,也跳不了甚麼高難度動作;所以練好了出去玩,玩到發現不足,再回來,下雨了也可以回來,街頭朋友有興趣也可以來,彼此相互了解下對方『做緊啲咩』,對整個滑板界都會有所幫助。」睇嚟,領域需求各異,便各有各努力;滑板覆蓋範疇擴大了,總有天會在某處滑過相遇。感謝他們願意開口,把這番心聲相告。 板仔們,真的很講Respect。■

FEATURE

痴根滑友派對 Henry Siu

初聞「痴根」之名,便覺有股濃厚街頭味道,全因「痴PSYROOT根」是間本地實體滑板店,也是一眾街頭板仔的聚腳地。主理人Henry(henrysiu_circle)閒來分享滑板片段,也在城內搞搞各種滑板活動,好讓各位「Hkskaters」能在節日中更加奔放。人皆尋夢,滑板世界很自由,作為100%忠於街頭的代表,Henry三言兩語間便已交待出其對滑板普及的大體想法:「滑板派對如盛宴,有得揀你鍾意點都得,街有街踩好,室內也有其用處,我們自己寫意便夠。」 text.Leon Lee  photo.Henry Siu提供 我們是街頭風味 踩滑板十七年,Henry的資歷未算最長,但與友人在沙田區踩板踩久了,也認識了一班老死板友。這個「小社區」很惬意,可以飲酒可以chill,也可以一起深究滑板的技術。久而久之,令他有了開滑板店的打算,好讓自己鍾愛之物得以蔓延。「PSY是Psychedelic,而Root是根,所謂PSYROOT,便是我們對街頭文化的喜愛。香港滑板發展比其他地方要慢,要獨立推廣很難,所以我們聯同藝術與音樂,參與了『潮流集結音樂祭 UN1TED Fest 2022』,也有自發的『陶轆2.0』藝術展,給大眾看看滑板人背後的努力,並非表面玩樂般簡單。」 Henry說,目前滑板開始盛行,受到重視是好事,而新人在室內場地學習學習也不錯,不過眼見政府標榜成城市運動來推廣,便知大家「志不同不相為友」,圈子不同別強融。「香港始終是個很講規矩的地方,要在街頭踩板莫說自由不自由,還要考量到人群與保安因素,所以我明點解要有室內,我們搞活動也會在室內,起碼不用被驅趕,各有各生存,無所謂的。」他形容,滑板「運動」與「文化」就是兩種不同方向,像家居音響與藍芽耳機的分別,非同類風味根本比較不來,倒不如專心享受踩板樂趣:「即使你在室內戴晒頭盔,涼住冷氣,也改不了要先練好基本功的事實,有時簡單一個track可能都要練上一年半載,所以重點不在場地,而是你玩滑板的態度,先試了再說。」 試過所以Respect 轉念一想,Henry說的見解都很中肯,雖然站在街頭一方,卻幾乎沒有偏頗。問及原因,他指自己原來也曾到室內板場試試,一探這些「靚景靚地」和教班風氣,與想像中有否出入:「室內場感覺就是面向初學者與小童,很陽光很『四正』,適合練習技巧與跌倒,跟『踩街』完全是兩回事,但感覺認真,不壞。」既然感覺不壞,該繼續推廣嗎?「作為入門可以,畢竟街頭練習也是由基本入手,我認為學院派的做法,從『體育』角度來看無疑是系統的。只不過街頭文化是滑板核心,有塊板就能滑,場地不是必須的;而一些較為Underground的文化,不搬上檯面更好。」 Henry概嘆,要做到通情達理很難,大眾未必得,板仔「咁Real」就更甚。「感覺和Busking情況很似,有人覺得阻街擾民,有人認為是音樂,你撐得邊個?我們踩板除了會拍片記錄花式,實際上也收錄了不少香港景觀,這些不起眼的街道都很美,也只有日對夜對才能發現。」既然大家如此看重滑板,不妨拓展一下思維,推廣滑板產業可以,當運動玩也可以,融入城市就不可以嗎?

FEATURE

滑板世界沒有不快 陸俊彥Chun Chai

滑板,要邁向全民,還是該留在小眾街頭呢?這個問題向來矛盾,尤其當大眾接納這項飽受污名的運動後,板仔地位在翻身之餘,也終於迎來「歡迎內進」的一刻,但代價卻是變得有點商業不夠「Real」。職業滑板手陸俊彥(俊仔)從來心繫街頭,但也要兼顧香港運動員的身份,把滑板視為一份職業。那麼,「遊走兩邊」會令他陷入兩難局面嗎?「能叨奧運光是一次難得機會。滑板人不怕被驅趕,只怕沒有機會挑戰;如今坊間誤會解開了,滑板開始入室,證明板仔也能在香港發展得更好,又為何感到不快?」 text.Leon Lee Photo.Oiyan Chan 糾正坊間想象 以往在香港散步,總會聽到路人批評板仔的「踩街」舉動,要不說他們一班人無所事事,不然就是在尋釁滋事。這個誤解很深,滑板要挑戰地形,深夜流連不過是種溫柔與遷就。陸俊彥(俊仔)和不少板仔一樣,都是在十二、三歲時開始接觸滑板,當年沒有Youtube、沒有完善滑板場也沒有教練,要交流心得技術,只能一邊從別人身上偷師,一邊找準機會在爛地中摸索。 卒之,一踩二十年過去,他踩出了不少成就,像是成為Vans贊助運動員、奪下亞洲沙灘許動會平地花式滑板金牌及全國賽第二等;也不再是個單純板仔,會落力追逐大賽成績甚至為品牌拍拍廣告。縱使未必人人認同他的做法,但這份名氣他沒有浪費,更成為了滑板界的「正氣典範」,扛下推廣重任。「我知道很多板仔看到商場或公園場地都很想挑戰,這個想法不一定正確,但其實全世界的滑板手都是這樣發跡,『街頭』就是滑板文化的核心,即使強如奧運金牌得主堀米雄斗Yuto Horigome,實際上也會到街上玩樂,玩滑板目的不在鬥爭,只不過是突破自己而已。」 正如俊仔所說,滑板與一般傳統運動不同,相比成績更很看重氛圍和感覺。不論甚麼比賽,板仔們總是完全投入自我,在那狹小木板上蹬腳,去挑戰千變萬化的花式動作:「滑板界的氛圍一向都很chill,所以你見奧運選手會在上場前聽音樂,也會在比賽期間一臉雀躍的笑著,很少出現嚴肅狀況。我相信很多人都沒看過這樣的比賽,然後被『究竟點解會咁玩?』的念頭充斥腦海。」在俊仔眼中,奧運是許多運動的終極目標,也是最正式的一種認證。而不論是奧運主辦方,還是政府都相中了這種特性,打算利用這股新鮮感來衝擊市場。 起步點愈多愈好 俊仔剛說罷,便勾起了我的好奇,把滑板從文化中抽離,僅以「運動」來推廣,不會有所衝突嗎?他笑言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滑板路上雖然很多掣肘,但尊重(Respect)是板仔基本精神,不必以二元對立的角度來看待:「滑板走上『檯面』這件事有好有壞,好比室內滑板場出現,你說它很商業,但若然像今天不幸下起雨來,它便成了板仔們的一棵救命草;我認為可行方案不會嫌多。」的確,今天我們剛好相約在葵芳滑板場訪問,可惜遇上無情雨天,即使雨停了地板還沒乾透,結果只好放棄在梯級與坡道上拍攝,很可惜。 興許是近年滑板熱盛行的緣故,俊仔指自己也有在室內場擔任教練,雖然對他來說場地是「不夠玩」的,但室內場可以好好控制意外風險,也能教授初學者甚至小朋友最正確的姿勢發力,作為入門起步最適合不過。「他們總有一天會鼓起勇氣到室外挑戰,但好歹現在得先有個起步點存在;滑板產業亦如是,因為好多人只會看到成功的光環,那麼我們該做的,便是去展現這份成功。」

MORE FEATURE

SHOWBIZ

DRAMA

《黑暗榮耀》第二季開鑼!除了宋慧喬之外,3位你要認識的「惡女」演員

復仇韓劇《黑暗榮耀》(The Glory)贏盡口碑,劇集講述夢想成為建築師的文同珢(宋慧喬飾)高中時遭受同學欺凌,連老師也偏袒權貴,她被逼退學失去一切,而那些校園暴力加害者,卻相安無事地結婚生子過上夢想般的人生。女主角為了復仇賭上整個生命,她不斷努力工作、學習圍棋,經過數以十年計的秘密策劃,開始了自己的復仇故事。除了凍齡美女宋慧喬成為焦點外,一班惡女亦令觀眾睇得咬牙切齒,演技好到被討厭了。 成長後的「朴涎鎮」:林智妍 劇中飾演惡女朴涎鎭的林智妍,與由宋慧喬飾演的文同珢有大量對手戲,在劇中又美又狠的林智妍亦憑此角引起熱話,朴涎鎭是一位擁有天使臉孔、惡魔心腸的富二代,家中非常有錢,只要有看不順眼的事情就會昭集朋友一起欺負同學,霸凌手段極為惡毒,但卻不會受到任何懲罰,長大後更是順風順水擁有了完美的老公、小孩與工作,但性格依然惡劣,真想看看她的下場有多慘烈。私下她熱愛潛水與行山保持身形,其S形身材亦被令她被封為最正的惡女,不過這其實是她第一次飾演反派角色! 擁有絕美身材的林智妍早前更曾全裸出演電影,2014年以19禁電影《人間中毒》出道,林智妍飾演荊大衛的妻子鍾佳欣,與男主角宋承憲飾演的上校金真平在電影裡有很多大膽激情的性愛場面,既唯美又看得令人臉紅心跳。林智妍也被譽為「韓版湯唯」,成名後她努力拓展戲路,曾獲多項新人及演技獎,讓觀眾看見她的更多可能性。 《黑暗榮耀》朴涎鎮就曾說過:「家境越窮困,家人就越會成為加害者。」雖然她在劇中飾演富家女,但現實中她的家庭其實並不富裕,甚至曾因經濟拮据、繳不起學費,必須向親朋好友借錢才能讀書,不過她也靠著對演戲的熱愛與堅持,從起初沒有經紀公司願意簽她,直到現在拿下大鐘獎,一步一步建構出自己的事業。 學生時期的惡霸「朴涎鎮」:辛睿恩 雖然戲份比林智妍少,但同樣飾演霸凌五人幫「朴涎鎮」少女時期的辛睿恩,卻因凶狠狡猾的角色聲名大噪,演技獲得好評,網民大呼她外貌很美,但心地卻特別壞。辛睿恩於1998年出生、身為「秀智師妹」 的她一出道就獲封短髮女神。 辛睿恩廣為人知的作品有《《A-TEEN》、《會讀心術的那小子》、《柔美的細胞小將2》,她也曾擔任過《音樂銀行》的固定主持人。外表甜美清純的她大多接演愛情劇,在《第三人稱復仇》中則化身正義使者,要揪出殺死哥哥的真兇。一向出演正向角色的她,這次一改青春模樣,肆無忌憚的霸凌、羞辱同學,光是一個壞壞的笑容已讓觀眾恨得咬牙切齒。 辛睿恩從《A-TEEN》爆紅後,廣告代言簡直接到手軟,2018剛出道時,就獲得了可口可樂、MoArt美妝品、LANVIN香水等7個代言,2019年更是拿下了15個廣告代言人位置,在當時作為一個剛出道的新人,完全就是廣告界的新寵兒。不過她的演藝之路不是一帆風順,從《A-TEEN》走紅以後 ,卻因為收視率不理想而被稱為收視毒藥,今次可以憑《黑暗榮耀》洗一洗底吧。 全裸空姐:車珠英 車珠英在《 黑暗榮耀》中飾演崔惠貞,是在高中時期對女主角文同珢進行校園暴力的其中一位加害者,也是惡人幫裡比較沒有勢力的一員,成年後在航空公司擔任空姐並想嫁給有錢人,因為沒有雄厚的家世背景,所以在惡人幫中常常被使喚,這導致她內心有著不平衡,想要嫁給富豪在一班「好友」面前炫耀。 第二季,車珠英除有和全宰寯(朴成勳飾)全裸洗鴛鴦浴外,她在和朴涎鎮(林知衍飾)對峙時,也當眾直接脫掉襯衫,兩點無預警入鏡,但觀眾對她坐全裸鏡頭卻不賣帳,並直指沒有需要。 身高171cm的車珠英憑藉天使臉孔和魔鬼身材,從出道起便受到極大關注,她更曾經在頒獎禮上因豐滿上圍差點讓禮服滑掉,誇張。車珠英是90後,她曾經在猶他大學讀市場推廣課程,並精通韓文、日文及英文,她首次在電視劇登場是於2016年tvN電視劇《奶酪陷阱》飾演南珠妍,之後陸續在《Again My Life》、《雲畫的月光》、《月桂樹西裝店的紳士們》都有參與拍攝。 車珠英最有睇頭的,就是她的身高與模特兒身型,她透露自己長高的秘訣是運動,從小就喜歡劍道和現代舞,亦會透過這兩種運動的穩步鍛煉來管理自己的體型。她在2014開始拍攝廣告,出道半年共拍了7部廣告,更與玄彬做拍檔。

MOVIE

奧斯卡2023得獎名單| 楊紫瓊主演電影《奇異女俠玩救宇宙》成本屆大贏家連奪多獎

第9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於香港時間早上八時分展開,假美國洛杉磯杜比劇院(Dolby Theatre)舉行。今屆由楊紫瓊主演的電影《奇異女俠玩救宇宙》成為大贏家,包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連奪7大獎項。 奧斯卡2023 完整得獎名單 最佳影片:《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最佳導演:關家永/ Daniel Scheinert《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最佳男主角:班頓費沙《鯨》 最佳女主角:楊紫瓊《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最佳男配角:關繼威《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最佳女配角:珍美李寇蒂斯《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最佳原創劇本:《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最佳改編劇本:《沒有聲音的女人們》 最佳國際影片:《西線無戰事》(德國) 最佳動畫長片:《吉爾莫·德爾·托羅的匹諾曹》(Guillermo del Toro’s Pinocchio) 最佳紀錄長片:《納瓦尼事件簿》 最佳攝影:《西線無戰事》 最佳剪輯:《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最佳視覺效果:《阿凡達2》 最佳聲音效果:《壯志凌雲:獨行俠》 最佳藝術指導:《西線無戰事》 最佳服裝設計:《黑豹2》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鯨》 最佳原創配樂:《西線無戰事》 最佳原創歌曲:Naatu Naatu – 《RRR》 最佳紀錄短片:《小象守護者》 最佳動畫短片:《男孩、鼴鼠、狐狸和馬》 最佳真人短片:《愛爾蘭式告別》

MOVIE

奧斯卡2023得獎名單| 楊紫瓊主演電影《奇異女俠玩救宇宙》成本屆大贏家連奪多獎

第9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於香港時間早上八時分展開,假美國洛杉磯杜比劇院(Dolby Theatre)舉行。今屆由楊紫瓊主演的電影《奇異女俠玩救宇宙》成為大贏家,包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連奪7大獎項。 奧斯卡2023 完整得獎名單 最佳影片:《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最佳導演:關家永/ Daniel Scheinert《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最佳男主角:班頓費沙《鯨》 最佳女主角:楊紫瓊《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最佳男配角:關繼威《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最佳女配角:珍美李寇蒂斯《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最佳原創劇本:《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最佳改編劇本:《沒有聲音的女人們》 最佳國際影片:《西線無戰事》(德國) 最佳動畫長片:《吉爾莫·德爾·托羅的匹諾曹》(Guillermo del Toro’s Pinocchio) 最佳紀錄長片:《納瓦尼事件簿》 最佳攝影:《西線無戰事》 最佳剪輯:《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最佳視覺效果:《阿凡達2》 最佳聲音效果:《壯志凌雲:獨行俠》 最佳藝術指導:《西線無戰事》 最佳服裝設計:《黑豹2》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鯨》 最佳原創配樂:《西線無戰事》 最佳原創歌曲:Naatu Naatu – 《RRR》 最佳紀錄短片:《小象守護者》 最佳動畫短片:《男孩、鼴鼠、狐狸和馬》 最佳真人短片:《愛爾蘭式告別》

MOVIE

《蟻俠3》初代黃蜂女,就是《疤面煞星 Scarface》的一代女神:Michelle Pfeiffer

今年《蟻俠與黃蜂女:量子狂熱》的焦點並非落在劇情當中,而是落在最新加入在戲中飾演初代黃蜂女,在8、90年代風靡影壇的女星Michelle Pfeiffer米雪菲花。

JET PEOPLE

劉以達 方丈尋根六十載

年輕一輩認識劉以達,大多看他演周星馳電影的搞笑演出,好像《食神》「方丈」夢遺大師、《大內密探零零發》扮女人叫「大夫」,或許不知道他是個音樂鬼才,甚至他其實是達明一派的成員。 去年劉以達網上發表《方丈尋根記》,一篇篇文章出爐,從年少時代說起,講述自己從小到大、從八十年代初的奮鬥故事,組成多支樂隊如DLLM、東方電子樂團、達明一派等故事,穿插社會年代背景,行文流暢有趣,原來劉以達演戲搞笑,寫文同樣幽默。 《方丈尋根記》結集成書,去年底正式出版,劉以達本來想寫文激發自己鼓勵別人,沒想到卻成了賺取養老金的一個途徑。隨書附送一張CD,他希望年輕人認識自己是個音樂人之餘,真的認真聽聽他的音樂。只可惜,有讀者反映家中連CD機都沒有,原來時代的殘酷,歲月不饒人。 即將踏入六十歲,劉以達人生節奏本已好慢,訪問時記性反應卻算不錯,即使現時日日食兩包煙、日日飲八罐可樂,依然能夠精神清晰地話當年,慨嘆自己有名而無利。果然,唔飲唔知身體好,唔叻唔知時運低。 text. Nic Wong|interview. 金成、Nic Wong|photo.Oi Yan Chan|makeup & hair.Phyllis Yau|location. WHISK, The Mira Hong Kong 方丈份人好小器 人稱「方丈」的劉以達,就連書名都要取其外號,改名為《方丈尋根記》。方丈份人真的好小器?「我曾經怒罵上天,為何要安排我在香港出世。如果我在英國出世,就可能是David Bowie。不過罵完又如何,眼瞓還是要睡覺。當然我還是感恩的,只不過我不能成為一個有名有利的人,現在我只是有名無利。」 同樣玩音樂,人家名成利就,劉以達依然苦苦掙扎,身家遠遠未及移民或退休。他坦言,除了玩音樂外,其實沒有任何強項。「我還需要賺錢養老,所以我一直只能做自己懂得做的事情,今次出書都是這樣想,希望出書賺些錢,未來多一點錢傍身。」所以,出版《方丈尋根記》絕對是用來賺錢,正確來說是,賺養老金。「前幾年,達明一派開了兩個《REPLAY》演唱會,賺到少許積蓄,卻完全不夠買一層樓,就算首期都不夠。」目前沒有物業,以前買過幾次樓,往往因為經濟問題而賣樓。「現時我的經濟狀況是,有工開就盡量儲錢,慢慢搣。」 八九十年代,香港唱片業屬黃金時期,劉以達當然受惠過。「當年達明一派拿了很多金唱片、白金唱片等等,但分成其實好少,如無記錯只有20%,還要兩個人分,我和明哥每人10%。你計一計,大概只夠生活,而且我有很多支出,例如要添置器材,每年出很多新東西,如果停了一年沒有購買,之前所買的那部琴已經沒用了。所以,有段時候達明一派分開,那堆琴變得沒用,只能平賣給初學者,甚至送給別人……」相對明哥沒有添置儀器的成本。 如今,劉以達的理財觀念如何?「好彩我結了婚,有老婆,她幫我看著。以前我未結婚,我的數口和經濟管理都好差,但我不是揮霍大洗的人,不會去高級酒店食府吃飯,有段期間我甚至每日只吃一個外賣飯盒。」常說養兒防老,他與太太沒有兒女,就只能慳錢養老,近日疫情放緩,他才敢放肆一下。「現在不用打針都可以去餐廳吃飯。我們最喜歡的節目就是吃飯,吃好味的東西,不用貴的,最好是可以一邊抽煙一邊吃飯,簡單吃碗雲吞麵都可以。」 疫情下人人自危,劉以達也只好等工開,等運到。「最近幾年先有社會運動,後有疫情,一直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香港人跌入深淵。我和好多香港人一樣,無工開,又沒有人敢找我拍戲,於是沒甚麼工作。就算有,酬勞都好少。」達明一派仍在黑名單之上,工作愈來愈少。「記得幾年前我拍完某部電影,都已經出了糧,但我們出了一首歌後,電影老闆隨即打電話狂用粗口罵我,問我為何要出這首歌,影響了他那部電影……」 尋根以外 正當沒事好做,躊躇如何是好,去年1月,有位達明一派忠粉在網上分享一張劉以達年輕時候在富利來商場教人玩音樂的相片。「當時我真的很感觸,哭了出來,想起很多以前在那裡奮鬥的經歷,就開始寫《方丈尋根記》。」起初他未有想過出書,達嫂知道他八十年代寫過論文,提議他寫一些激勵的說話,講述自己以前如何奮鬥至成功。「本來我每個星期寫兩篇,寫了兩三個月後,網民開始有反應,好多人得知我以前學音樂教音樂的奮鬥故事,如何跌低再起身,彈結他彈到起泡結焦起枕再重新來過,他們表示受到激勵及開心。」 看過《方丈尋根記》,即使未必熟悉當年的音樂環境,卻肯定會讚賞劉以達的文筆過癮有趣,並將當年奮鬥經歷與不少社會事件掛勾。「其實這本書的文字,主要是兩個人負責,由我先寫初稿。一開始我已經想到用廣東話白話來寫,因為我想提倡廣東話,後來交給我一位寫書的熟朋友,他好熟悉我的過去及一切,於是我起稿後,他幫我改錯字,並在網上找了很多資料,例如將時代背景放進去,以及將我做過《結他》雜誌的訪問及資料寫進去,然後再給我看,大家再修改及編輯等等。」於是,《方丈尋根記》終於在去年底印刷成書。 文字以外,《方丈尋根記》隨書附送一張共有十六首歌的CD。「我有一個奢望。最初我沒打算出書,後來有粉絲提議我出自傳,我才決定出版。後來想起,我的強項始終都是音樂,不如將書本像電影一樣,每個章節製作一首歌,所以現在就有書本亦有CD,十六首純音樂作品,嘗試用這一招看看有何反應。」可惜,劉以達方丈上身,發現大家聚焦書本多於音樂,更有年輕人回覆他,家中根本沒有任何播放CD的裝置。「不得不承認,我真的是小眾,到目前為止,我和小眾的中間有個等號,香港依然是個文化沙漠,好多音樂類型都是不被接受。」 劉以達的音樂造詣公認神級,卻又同時被認定為小眾。時至今日,他並非每日都歌興大發,創作靈感滔滔不絕。「近十年間,要不是有concert要練歌或要錄製唱片,平日我只會將結他放在旁邊,碰也不碰,有時結他甚至鋪了塵,再次拿上手必先抹走塵埃弄乾淨。」他表示,自己根本不懂寫豆豉。「有個問題是,我太沒有記性,例如我作了一首新歌,彈了一首solo後,就會將結他放低那裡,最多只是記下那些chord。直到有需要時,若然我又忘記了的話,才會拿出來再彈。」他認為創作靈感澎湃與否,視乎有否需要,有沒有topic。「有project,又有budget的話,就可以加重功夫,絕對可以彈得大力一點。」 達明的矛盾 昔日達明一派的歌曲大受歡迎,劉以達認為,達明一派的成功,正是有他和黃耀明兩個人,產生了不少化學作用。「通常我先寫了音樂demo,由於明哥對社會的觸覺很強,每次他都找到一些題材,透過那首歌去表達。他有看法,而且看得很好,很適合當時社會狀態各方面,我通常都放手讓他去搞,各人做各人最擅長那回事。」劉以達憶述,明哥清楚想到歌曲題材是甚麼時,就會找合適的填詞人傾談,可能花上兩三日不眠不休,不斷討論那首歌如何去寫。「在商業社會來說,達明一派絕對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成功。」 音樂創作的過程中,許多時候都是孤獨。黃耀明的出現,為劉以達帶來一份陪伴,也為他的音樂注入一些他不認識的東西。「明哥給我很多意見,他向來聽好多歌,包括英倫風、美國風等等,但他不聽日本歌,真不知道為何他不喜歡日本。他的觸覺很敏銳,深明出面的潮流怎樣,然後加入一些新銳的東西,所以給我音樂上很多意見。那個化學作用大大提升了我的音樂創作,就連彈chord都特別好。」 1986年成立達明一派,1990年舉行首個香港紅館演唱會「我愛你達明一派演唱會」後,二人卻宣佈暫時拆夥。「當時甚麼音樂元素都試過,Reggae啦、迷幻Rock and Roll等等,不如停下來。當中有少許章節,先賣個關子,留待下本書揭曉。」多年來離離合合,劉以達表示二人火花仍在。「玩完REPLAY音樂會,大家都要休息一下,各自有些想法,但還有兩隻唱片未玩REPLAY。之前好多人反映買不到飛,所以想找更大的場地,但不知是否找到,又未知政府批不批。正當尋覓場地之際,剛剛到我寫書,明哥又到台灣搞音樂會……」 黃耀明向來是少數出來發聲的藝人,作為重要的拍檔,劉以達是否完全支持,有否一刻覺得對方走得太前,影響了達明一派的發展?「我好尊重明哥的意見。對我來說,這件事其實都幾矛盾。」眾所周知,達明一派被列入黑名單,近年失去了一些賺錢的商演機會。「的確沒了好多賺取養老金的機會,但另一方面我好尊敬他,覺得他好有guts,不怕強權而敢言,亦沒有過份激進,所以我覺得他是正確的。到目前為止,他都一直好關心做正確事的朋友。」 九十年代個人發展,黃耀明去了音樂工廠推出個人大碟,劉以達發現自己再沒有幕前演出,擔心怕人忘記,於是搞了組合「劉以達與夢」。「我花了好多時間及心機,找了好多幫手,包括邀得黃霑填詞,又找了Raidas黃耀光監製唱歌,始終唱歌不是我強項。那是全港第二張概念大碟,用一些音效穿插每一首歌,主旨是《末世極樂》,講當時香港人移民問題,但因為太急於找主唱,結果這張唱片無法歸本。」 周星馳的賞識 另一邊廂,劉以達當時製作好多電影配樂,其中1993年《誘僧》更奪得台灣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音樂」。「我的人生起跌很大,得獎後卻弄巧成拙,因為這是藝術片,很多人覺得我只懂做藝術片,卻覺得我不適合做商業片,其實我一樣識做,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結果失去了很多機會。到後來有機會時,行業又開始式微。」 直至1996年,劉以達遇上周星馳。「周生第一次找我做《大內密探零零發》配樂,我也做到的。那個做法是,他有兩晚在我的錄音室通頂,帶了好多LD過來,希望那個畫面配那段音樂,叫我怎樣怎樣配,我照做的。」他願意這樣的妥協,雖然深深認為外國不可能這樣。「這樣的話,外國會拉人的,這是不尊重音樂。」 結果,電影配樂上只有一次的合作,卻為他打開了另一道窗。「我收了電影配樂的片酬,不算太多,反而走了去做喜劇演員。記得那一日開電影配樂會途中,突然被拉在一旁,問我想不想客串一下扮女人,怎會想到扮完女人卻紅了。」回想當日拍攝,他表示劇組有提供對白及提示演繹節奏,但真正如何演,就是現場發揮。「譬如用女人聲叫大夫,就是我自己想出來的。那些東西好笑,我也計算到別人應該會收貨的。」 扮乸更有型 曾幾何時追求有型的Band友,留長髮穿Eric Clapton的T恤,居然搖身一變扮女人?劉以達笑言,當年達明一派出來,他也有刻意「扮乸」,於是被人誤以為是同性戀。「其實我是特登的,並非特登扮gay,但扮乸的姿勢是特登。以前有隊band叫Japan,主音歌手是David Sylvian,他那把聲音好乸,是一種很厚的乸聲,形象很乸,我好喜歡。」到後來扮女人扮方丈等搞笑角色,他當初沒有想太多,到後來才知道這些演出的影響。「我在台灣第一次知道這些角色的影響力。有一次達明一派在台灣參加某個音樂節,突然間有個路人經過問我是否方丈,但他卻不知道原來我是彈結他的。這次我可以跟他介紹自己,叫他聽達明一派,他就可以繼續告訴給其他人知道。如果沒有這些角色,未必太多人知道劉以達……」 今時今日,這不是樂隊的年代,這是跳唱組合的年代。夾band多年的劉以達表示,這是一個循環,一直都有跳舞音樂,問題只是何時流行甚麼,何時潮流再來。「從來都是排隊,直到某個年份不是跳舞的話,可能Rap又會流行起來,每隔幾年就換一換。譬如近年ViuTV捧出來的新星都要跳舞,但之前沒有這間公司,就沒有這班人。有段時間香港沒有男團女團,香港一直好流行學習外國的東西。」當年樂壇有達明一派亦有草蜢,跳舞組合與樂隊在樂壇中百花齊放,劉以達說,現在何嘗不是有Rubberband、Dear Jane及其他獨立樂隊? 「好聽的音樂,我一直認為追求的是雅俗共賞,中間可能有妥協,但視乎做流行音樂,還是突破性音樂。譬如多年前我玩過一些indie式實驗搖擺音樂,可能全港只有幾千人會聽。以往我會沉醉自己的世界,但現在有點不同,愈老愈想更多人知道。老實說,識我的人已經好多,但好多年輕人不知道我玩音樂,所以希望他們買我這本書,同時又可以聽到我的音樂。」 由佛轉基督 今個月底,劉以達即將踏入六十歲,他淡淡然說:「六十歲只不過是有綠悠卡,兩蚊坐巴士而已。」不過,他的想法近年有改變,至少宗教方面由篤信佛教,曾經有法號「妙慧」,轉到基督教成為神的兒女。「五十幾歲時,開始思考佛教是有因果循環的概念,只不過是哲理,放在人的身上,但冥冥中有主宰,那正是上帝。」從前他認識一位狗仔隊攝影師朋友,既吸毒又做過好多壞事,突然間好大轉變,成功擺脫毒癮,後來才知他是信了上帝。「能夠令走火入魔吸毒瀕死的道友戒除毒癮,單純以祈禱方法就能做到,好像沒有其他宗教能夠媲美。我覺得要跟大佬的話,就不如跟祂啦。」 六十歲的身體沒有明顯下滑,反正一向孱弱,尤其以往《獎門人》玩一陣子,隨即面青口唇白,那些景象歷歷在目。「我由出世至今,最強項就是睡覺,弱項就是跑步、運動,我行路都比別人慢。幾個月前,有人叫我減肥,我找了營養師減了二十磅,但營養師叫我要減三十磅,剩下的那十磅要靠運動,我老婆買了跑步機放在廳中叫我跑,怎料我跑了一星期就停了,真的頂不住。就算肉酸地有肚腩都好,總之我不能做運動。」 日飲八罐可樂 沒做運動,劉以達反而沒有明顯的病痛,尤其得知他每日食兩包「紅雙喜」及飲八罐可樂,他果真是受到上帝的庇佑。你沒看錯,真是八大罐可樂。「我覺得上帝爸爸真的看著我,我真的很不健康,每日吸兩包煙,2019年那時更要吸三包。另外,每日起碼喝七、八罐可樂,真的當作水這樣喝,但一定要常溫的,否則老人家說會水腫。」達嫂居然批准?「老婆都習慣了,但我這樣喝真的沒問題,不喝夠反而不舒服。說著說著,我都覺得自己幾離譜。」 曾經有段時間,他試過每日減至四罐,但不夠精神,於是試過每日十罐,卻不斷要上廁所而嚇怕了,就覺得八罐剛剛好。「以前飲紅色罐那一款,後來減肥時就飲Zero,卡路里是零。現在就飲白色那種,醫生說這是最健康的可樂。」他打趣道,除此以外沒甚麼壞習慣,其他飲食方面都有節制。「還有一點,我有抑鬱症,要長期食藥,工作時要吃多一點;不工作時,就可以不吃藥,亦不用看醫生。」 轉眼六十年,劉以達的創作路很孤獨,他的人生也算孤獨,內心很想與更多人聊天,可惜能夠聊天交心起來的朋友卻很少。「我讀中學的那些舊同學,全部都嬲了我,其中一個告訴我,好多年前一個訪問中,講述我的朋友及中學生活,曾經刊登有他們樣子的相片,他們看後好不喜歡,於是就和我絕交了。我真的不知道我有毛病,還是他們有毛病。」自從他出書後,情況似乎好轉。「未寫書之前,別人可能以為我很cool、很大鼻,不會主動跟我說話,但現在出書後,好像給人的印象比較平和,街上看到我都可以聊兩句:你喜歡聽甚麼?你有否看MIRROR?我沒有的。就這樣互相聊天一下。」他笑言,只曾聽過一兩首MIRROR的歌,明顯不是他的心水口味。 當然,劉以達最好的朋友已在旁邊,就是他的老婆達嫂。「我和老婆聊天多年,多數都是她說話,我大多時候都覺得她是正確的。我老婆與我是相反的人,她很主觀,吖,樂觀才對,很有精力、活潑、可愛,總之好似一隻米奇老鼠,而我是剛好相反。好cool,現在不是喇;想法負面、冇精力,一時時啦;我應該只衰這兩樣,因為我不大洗(揮霍),我老婆就有少許大洗,但現在她開始學我,有錢先儲下來,兩個人慢慢融合一起。」年屆六十的劉以達,深明「方丈份人好小器」的真理,他靜靜地說,自己有一半時間都被老婆控制,難怪話到口邊留幾句。■ 劉以達簡歷 劉以達,1963年2月出生,香港音樂人、作曲人、作曲家、歌手及演員,其流行組合達明一派成員的身分最廣為人知,組合中負責作曲、編曲及樂器演奏,擅長演奏結他、低音結他和鍵琴等各式各樣的樂器。 小時候於九龍彩虹邨居住,曾在搖滾結他比賽中獲獎,結他技巧是從通利琴行學習得來的,再加上自學,1980年組成他的首支樂隊DLLM,其後在北角富利來廣場教音樂,至1985年登報尋找樂隊拍擋,與黃耀明組成樂隊達明一派,1990年舉行首個紅館演唱會後宣布拆夥。其後,劉以達先後成立「劉以達與夢」、「劉以達官立小學」等短期組合,1996年曾推出個人專輯《麻木》,其後宣佈重組達明一派。千禧年代後,劉以達曾與廣州女孩李璐璐組成「達與璐」,亦曾組成樂隊Love Mission推出專輯。 除此之外,劉以達曾為其他歌手供曲和替電影配樂,憑《誘僧》榮獲第三十屆金馬獎最佳電影配樂(與韋啟良共得)。九十年代中參與多部電影幕前演出,擅於演出冷面笑匠的角色,代表作有《大內密探零零發》、《食神》、《超時空要愛》等。

MOVIE

「蟻俠女」Kathryn Newton 由童星搖身一變成為Marvel力捧新星

Marvel Studios最新電影《蟻俠與黃蜂女:量子狂熱》強勢上映,粉絲們的重點除了是蟻俠與同伴遊走於壯觀的量子世界、霸氣大反派「征服者康」正式登場以外,大家還留意片中飾演「蟻俠女」Cassie Lang,被視為Marvel力捧新星Kathryn Newton(嘉芙蓮紐頓),她不但年輕貌美,更是童星出身,演出經驗豐富,今次加盟蟻俠3,出演吃重角色之一,相信未來星途必定無可限量。現在就來認識多一點蟻俠女Kathryn Newton: 新一代超級英雄女星登場 《蟻俠與黃蜂女》系列電影來列第三集,二人的女兒Cassie Lang已經長大成人,穿上紫色緊身英雄服,成為新超級英雄「Stature」。而這角色其實是第三次易角,今集由Kathryn Newton接捧演出這個關鍵角色。蟻俠3 故事起源於Cassie研究失控導致大家陷入困境當中,進入量子世界後,Cassie有不少與父母並肩作戰,一同抵抗大反派「征服者康」的場面,親情、正邪對決以及豐富又天馬行空的量子元素,都大大增加這齣電影的可觀性。 4歲踏進演藝界 現年26歲的Kathryn Newton早在4歲時已經一腳踏進演藝界,天生一副可愛的金髮洋娃娃臉,讓片約接踵而來。Kathryn Newton 至今參演超過廿部電視電影,演出經驗相當豐富,當中更不乏為人所熟悉的電影作品,包括:《不得鳥小姐》、《廣告牌殺人事件》、《POKEMON神探Pikachu》等等。 自小夢想成為「Marvel最偉大的英雄」 Marvel Studios超級英雄電影系列陪伴不少人成長,年輕的Kathryn Newton當然也不例外!跟其他漫威迷一樣,Kathryn Newton一家經常到戲院欣賞Marvel電影,在耳濡目染下,Kathryn Newton在8歲時看過《鐵甲奇俠》後,不但愛上超級英雄電影,更夢想有日可以成為『Marvel最偉大的英雄』!當她接到邀請演出蟻俠女一角的時候,可說是夢想成真了! 高爾夫球運動員 除了熱愛演戲,Kathryn Newton也是位專業的高爾夫球好手。因著父親是職業高爾夫球手影響,自5歲起接觸這項運動後,她便深深愛上!Kathryn Newton曾表示她喜歡競爭和做運動員,而且高爾夫球給予她很大的信心,若不是因為演出《午夜再三來嚇》,Katyhryn Newton便是美國女子公開賽的參賽者之一。至今在拍攝以外,她亦經常參加大型比賽,保持水準與狀態之餘,也保有運動員的永不放棄的心態。 搖身一變時尚新寵兒 Kathryn Newton身高165cm,雖然不是標準的模特兒身形,但隨著電影帶來的人氣和知名度,近年在時裝活動也經常見到Kathryn Newton的身影。2021年,她更曾代言Polo Ralph Lauren服飾,親身演繹高爾夫球服。此外,Kathryn Newton在《蟻俠》電影首映禮上,大家都被她多個時尚而亮麗的造型震撼到!無論是呼應電影角色的紫色低胸長裙,還是突然曼妙身材的透視閃片晚裝,華麗造型再配搭精緻的妝容,絕對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MORE SHOWBIZ
  • #JETDigitalCover MAR 2023 |馮允謙 樂壇長跑運動員|JET Magazine
  • #JETCoverstory|魏浚笙 自我著迷|JET Magazine
  • #JETTalk |《想見你》穿越到香港!許光漢、柯佳嬿、施柏宇想拍「古裝版」?|JET Magazine
  • #JETTalk|《毒舌大狀》導演吳煒倫 現身回應網民「毒舌」負評|JET Magazine
  • #JETCoverstory|張敬軒 樂壇去中心化|JET Magazine
  • #JETTalk|黃子華 《一蚊雞保鑣》與《乜代宗師》的秘密|JET Magazine
  • #JETTalk|張敬軒  心中為對方留好位置|JET Magazine
  • #JETMusic|Ram Cheung 香港藍調 |JET Magazine
  • #JETFeature | 為球鞋改「革」| JET Magazine
  • #JETTalk | 張繼聰 袁澧林 親情之上,戀人未滿 | JET Magazine
  • #JETCoverstory | 廖子妤 王丹妮 毒舌姊魅 | JET Magazine
  • #JETDigitalCover NOV 2022 |許廷鏗 造夢的條件|JET Magazine
  • #JETTalk|很久沒有經歷那些事 Dear Jane|JET Magazine
  • #JETTalk | 姜濤、Jer柳應廷 互問《阿媽》問題笠對方高帽 | JET Magazine
  • #JETTalk | 藍奕邦、鄧小巧:「家」其實是一份安全感,一份歸屬感 | JET Magazine
  • #JETCoverstory | 岑寧兒 讓你我多待一會 | JET Magazine
  • PEOPLE
    • COVER
    • JET PEOPLE
    • JET TALK
  • FEATURE
  • SHOWBIZ
    • MOVIE
    • DRAMA
    • TV
    • MUSIC
  • FASHION
    • NEWS
    • STORY
    • OPINION
    • STYLING
  • CRAFT
    • WATCH
    • JEWELLERY
  • VIBE
    • DESIGN
    • HOME
    • ARCHITECTURE
    • FOOD & BEVERAGE
  • VIDEO
  • SHOP
    • 20周年特刊
    • PRINT
    • E-BOOK
    • SUBSCRIPTION
  • 私隱政策聲明
  • 使用條款
  • 版權告示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