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恐怖,五十年不變?
香港人天不怕,地不怕,只怕…… 潮流興fact check,甚麼都能起底fact check到底,但妖魔鬼怪始終只是都市傳說,人人體質資質不同,半世紀以來恐怖之談大為改變。適逢近月來MCL院線重映「大導桂治洪驚世港產爆片選」,不禁想起如果桂治洪重現人間,能否拍出比香港現況更可怕恐怖的電影?又或者,為
麥浚龍 玩弄觀眾情緒的工藝
近十年恐怖片不算多,能夠真心被嚇壞的少之又少,麥浚龍自編自導的《殭屍》(2014)邀得「日本恐怖大師」清水崇監製,以日式恐怖結合八十年代流行的殭屍題材,拍出近年少有的實景恐怖感。Juno坦言,如果抹去一切創作故事的種種細節之後,最大目的是怎樣拿捏並引導,甚至是玩弄觀眾的情緒:「該那個時候笑,該那個時
鄭保瑞 恐怖片不是低成本電影
曾幾何時,不少在香港拍恐怖片的導演紛紛被指變態,古有牟敦芾、桂治洪,今有邱禮濤、鄭保瑞。只可惜近年他們都拍合拍片,但鄭保瑞似乎對恐怖變態念念不忘,近日作品《智齒》雖未至於有鬼,但心理恐怖同樣令人驚慄,而他當年所拍的《大頭怪嬰》、《熱血青年》更是嚇破膽,就算看不到厲鬼在哪裡,但詭異恐怖的氣氛,絕對不是
陳果 談鬼片時 我們在談甚麼
往年農曆七月(盂蘭節)堪稱「香港恐怖片」黃金檔,無論猛鬼、邪術或殭屍;驚慄、搞笑或情色,只要閣下夠薑,「乜鬼」都有得睇!是本地影壇一道異樣風光。惟現時創製及文化語景不同了,恐怖片處境亦起微妙變化。陳果執導的新片《鬼同你住》發佈預告後,網民熱議的可非鬼怪多驚嚇、場面多血腥,而是「香港法律亂咁改」、「地
黃綺琳談許鞍華:真誠、踏實、不造作
看完《好好拍電影》後,你最大得著是甚麼?
老實說,結尾關於香港那段,我看的時候有哭。聽到Ann說想留下來為香港做一些事情除了感動還有些內疚,畢竟現在最流行的話題是移民。看完《好好拍電影》後感受很深,「好好拍電影」這五個字在腦海中轉了幾天,覺得這是對我們每一個香港電影人最直接、最真誠,也是最有用的忠告。
彭秀慧談許鞍華:香港之寶
看完《好好拍電影》後,你最大得著是甚麼?
想做好電影,需要好愛好愛,還有和生活不可分割的勇氣,要全情投入,在所不惜。同時可以大膽將自己的人生、情感與想法投入自己作品之中,因為每一部電影都可以是人生的註腳。
陳小娟談許鞍華:香港電影的關懷
許鞍華電影令你想起甚麼?
許導演的電影讓我想起「關懷」兩個字,每套作品都展現對該議題的關心,女性也好、社會也好、老年人的生活也好,總是感受到濃濃的關愛。
麥曦茵談許鞍華:不同時期的不同命題
許鞍華電影令你想起甚麼?
人在各種「身分」的局限、標籤,或弱勢處境下,怎樣存活和選擇。然後是「生活感」。許鞍華導演的電影題材很廣,隨著不同時期有著不同命題。但影響我最深的,是《投奔怒海》、《胡越的故事》、《千言萬語》。
大埔白雪飄到美孚花紅
經歷十年倒楣期,許鞍華在個人五十歲之前,在香港回歸之前,1995年拍出《女人四十》,展開了電影生涯中光輝的下半場。就算回歸後幾部電影如《阿金》、《千言萬語》跌跌碰碰,2001年拍出《男人四十》,延續那個看似毫無關係的「四十」系列,從大埔女人到美孚男人,夏日雪花飄到鳳凰紅花,那份地區年代情懷,至今依然。
天水圍城與懷舊深水埗
花甲過後的許鞍華,似乎看香港基層市民的生活更加通透。面對街知巷聞的天水圍城悲情城市,她決定以兩部曲來關注新界一隅,樸實地拍出《天水圍的日與夜》,殘酷地還原《天水圍的夜與霧》,淡然地訴說《桃姐》深水埗老人院的床位問題,延續至《明月幾時有》的小人物共同努力,輕輕掀起本土老弱基層的生活面紗。
西環長洲的城市驚嚇
許鞍華從香港電台寫實劇,轉戰電影初拍《瘋劫》、《撞到正》,由於留學英國及回港後師承胡金銓,西方電影手法加上人文情懷,就算拍攝恐怖片/鬼魅片,都與之前的邵氏出品風格不同,將西環龍虎山拍得心驚,把長洲戲班拍得趣怪。多年後再拍《幽靈人間》,仍然有份恐懼與喜鬧的城市驚嚇。
許鞍華 行路最多的香港導演
多得文念中,自資及籌集資金拍出關於許鞍華的紀錄片《好好拍電影》,讓香港觀眾重新一覽她的本人及作品。文念中說,許鞍華是「全香港走路最多的導演」。的確,她的電影足跡跨越年代,遍布全香港。 七十年代末拍《瘋劫》源於龍虎山雙屍案;《撞到正》跑到長洲;由越南難民故事到張愛玲作品;回歸前後拍出《女人四十》、《男

